740
機器人
機器人來搶飯碗,人類應當怎麼辦
用不了多久,機器人律師、機器人老師、機器人醫生、機器人會計、機器人理財師就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一些行業必然消失,也會有一些新的行業產生。你的工作會不受到威脅?哪些職業可能更有前景?我們應當為未來準備好什麼?
快節奏的生活讓陪伴成為稀缺品,不但有空巢老人、空巢兒童,大城市裏的青年人也過著空巢生活
人類很快就將生活在一個人和機器人混居的世界裏。未來與你一起工作和生活的,很可能是一個或一群機器人,而不再是人。
關於機器和人工智能(AI)的許多設想,也許昨天還是一個概念,今天就已經變成現實。“無人化”不再是新鮮事兒,無人工廠、無人倉儲、無人超市、無人汽車、無人飛機等接連從試驗走向應用。
然而,對於AI可能帶來的挑戰,中國並沒有做好準備。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有一些崗位甚至是行業消失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次變革,會像AI對人類的衝擊這樣廣泛而深刻。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著超過十三億人口的大國,如果不能提前做好應對準備,AI也許會變成一種社會性的災難。
機器人的大麵積使用,將會讓勞動力的供需格局發生突變。直到現在,也許還有人在為勞動力短缺而焦慮。然而,用不了多久,機器人所造成的失業就會成為一個讓人頭痛的難題。在製造業,2016年,富士康江蘇工廠使用機器人替代了6萬個工人,員工人數從11萬減少到5萬;在快遞行業,300人的分揀中心,現在隻需要20人,整個快遞行業預計將會有100萬快遞小哥失業;在服務業,阿裏的“無售貨員超市”,既沒有售貨員,也沒有收銀員,這些崗位都會消失。2016年底,白宮發布了一份名為《人工智能,自動化和經濟》的權威報告,稱未來十年內,人類將有約一半的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
如果有誰認為機器人替代的僅是簡單重複勞動,那就是大錯特錯,許多高技術含量職業將被AI所替代。圍棋一向被認為是一項高強度的智力對抗運動,機器人AlphaGo輕鬆挫敗世界頂級圍棋高手李世石,紅遍網絡的神秘AI棋手Master實現60連勝,都代表著AI已經向人類的智力發起挑戰。美國《紐約時報》、中國《南方都市報》都已經用機器人寫稿,在2017年8月8日九寨溝地震中,最先發布這一消息的竟然是中國地震台網的寫稿機器人,一條涵蓋所有新聞要素的稿件僅用時25秒。在律師、醫生、理財師等智慧和技術含量較高的領域裏,機器人都表現出比人類更優越的一麵。
現在每天陪伴在身邊的,可能不是親人,不是朋友,而隻是一部手機,人與人溝通的能力正在退化
人類已經進入“加速度”時期,AI應用的速度將令人“猝不及防”。電視機在中國普及,用了幾十年的時間;計算機的普及,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智能手機的普及,隻用了幾年的時間;而微信則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迅速漫延開來。事實表明,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速度越來越快,決定這一趨勢的有幾個重要因素:一是社會財富的增加,讓更多的企業和機構有能力投入研發,全球互聯網行業的巨頭,都不約而同地進入AI研發領域,研發能力和研發速度空前提高;二是高效率的傳播技術和傳播方式,會讓新技術信息在很短時間內傳遍世界各地;三是全社會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讓更多的人擁有認識和應用新技術的能力;四是購買力超越了曆史上任何時期,更多的企業和居民有條件購買新產品。在AI研發和應用不斷加速的現實麵前,任何低估AI普及速度的想法,都可能付出巨大的代價。
機器人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還是更糟糕呢?
樂觀者認為,既然機器人那麼聰明能幹,就把所有的工作都交給機器人,人類隻要負責享樂就好了,這完全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悲觀者認為,機器人的普及,將讓許多人變成“無用人”,這些人要麼被社會所遺棄,自生自滅;要麼就得由社會福利“白養”起來,對社會毫無價值。
作為一種顛覆性的技術,AI帶給人類的影響,不僅會超出人類已有的經驗,而且很可能會超乎人類的想象。其不僅會影響到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甚至會影響到人類的命運。誰會在AI時代獲得競爭優勢和利益,取決於其對AI的認知能力、研發能力,也取決於其準備程度和應對能力。
如何應對機器人帶來的失業潮,是中國社會麵臨的最現實的挑戰。從目前看,無論是個人、機構和社會都低估了機器人普及的速度,還在被動的接受機器人所帶來的變化,沒有做出積極的響應和準備。如果這種局麵不能在短時間內,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一旦失業潮大規模出現,將會給社會造成巨大的衝擊和危害。
哪些舊的職業和崗位將會消失,哪些新的職業將會產生,這是必須首先判斷清楚的一個問題。以大學為主的教育機構,要根據對AI發展趨勢的預測,及時調整專業設置,防止大學生學非所用,出現畢業即失業的問題。社會組織要預測不同職業的員工容量,引導民眾學習新的職業技能,做好轉崗的心理和能力準備。每個社會成員也要主動關注就業趨勢的變化,及時調整好個人職業規劃和能力發展方向。
“陪伴”很可能是AI時代最有前景的新興行業。3年後,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2.55億,其中在城市老年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空巢老人。與之相對應,中國的護士人員缺口嚴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人均擁有護士數量最多的是挪威,每千人擁有護士數量達17.27人,歐盟製定的基本標準為8人以上,而美國和日本分別為9.8人和11.49人。相比之下,中國每千人口護士數僅為2.36人。如果按照大多數國家5‰的配置水平推算,中國尚缺少350多萬名護士;如果按歐盟8‰的水平推算,缺口高達740多萬。
市場對“陪伴”的潛在需求很大,從陪讀、陪遊,到陪同參加商務活動,無所不及,談得來變得很重要
“最深的感情是陪伴”,這是年輕人對戀愛狀態的期許和感歎。在這個快節奏的年代裏,陪伴已經成為了稀缺品。從廣義的角度講,家庭醫生、家庭老師、私人教練、育兒師、保姆等都屬於“陪伴”行業的範疇。中國不僅有大量的空巢老人,也有大量的空巢兒童,甚至是空巢青年。急速的城市化、獨生女子政策、互聯網興起等因素疊加到一起,讓更多的中國人脫離了父母兒女、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環境,每個人都變得更加孤獨,更加缺少陪伴。在AI為人類創造大量休閑時間的背景下,陪人聊天、陪人逛街、陪人旅遊、陪人吃飯都不再是小品中的笑料,而很可能是現實中的場景。
在中國,服務行業被看作是伺候人的職業,特別是某些人對服務人員不尊重、不禮貌的行為,更是讓從業人員感覺到低人一等,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從業意願,致使很多年輕人寧願呆在家裏啃老,也不願意去做服務類的工作。職業歧視現象的普遍存在,已經成為“陪伴”行業發展的絆腳石。
而在大多數歐洲國家,人人平等的價值觀已經延伸到職業領域,護士、保姆、酒店服務員等職業,也同樣受人尊重,並且不同職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也不像中國那樣明顯。一個企業高管和一個酒店服務員的收入差距,一般都會在2-3倍之間,並且還有“小費”機製鼓勵服務員為客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職業平等的社會價值觀,是社會文明的標誌,也是改變中國就業結構不合理現象的突破口。目前的核心問題是,要轉變全社會的職業價值觀,讓“陪伴”行業有職業尊嚴感和職業榮譽感。現在北京月嫂一個月已經能掙到1萬多,遠超過一些白領的收入水平,隻要全社會能夠對服務人員有更多的尊重,就不愁沒有人願意從事服務工作,也就不愁解決中國的就業難題。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的“保姆”大都是來自於農村或山區,受教育程度一般都比較低,也缺乏專業的技能培訓和考核,市場上對高素質“保姆”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導致一些家庭隻能非法雇傭菲傭。最近,菲律賓媒體發表了中國5個城市將開放引進菲傭的報道,報道稱,菲傭的月薪將達到1.3萬元。菲傭被稱為“世界上最專業的保姆”,她們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能夠說流利的英語,出國時還要接受菲律賓政府的培訓和考核。
高素質的“陪伴者”不但要氣質、形象、談吐、修養俱佳,而且對心理健康和個人品質有更高的要求
目前,市場對高端家政服務人員的年齡、學曆、專業甚至是氣質形象,都有相應的要求,其中護理、心理學、外語專業的人才最受歡迎。服務的內容除了基本的家務外,還包括翻譯、幼兒輔導、開車、母嬰護理、早教、營養配餐、理財以及高級管家等高端服務。
未來的“陪伴”行業,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其不但應當掌握相應的職業技能,還要加強禮儀和修養方麵的培訓,讓從業人員能夠“下得廚房,入得廳堂”,成為高收入階層。有關機構和組織應當學習“菲傭”的培訓管理製度,建立一整套“陪伴”行業的職業標準。
很多中國家庭都急需“保姆”,卻又不敢輕易去找“保姆”。為了照顧家庭,一些職業女性隻好放棄工作,做起“全職太太”。這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是損失。曾經發生過的一些“保姆”損害雇主利益案件,造成了非常壞的社會影響,也對許多潛在雇主產生了不良的心理暗示。比如,在前不久發生的“杭州保姆縱火案”中,年輕的女主人和她的3個孩子,都被保姆縱火燒死。類似的案例,讓許多家庭對“保姆”懷有戒心,也嚴重影響到“保姆”和雇主之間的關係。除了建立“保姆”職業檔案等管理製度之外,相關機構還應當對“保姆”進行心理測評,防止有心理疾病或犯罪傾向的人進入“陪伴”行業,給社會和雇主更多的心理安全感,讓雇主和“保姆”可以親密相處。
在舊飯碗還沒有被機器人搶走之前,必須要找到新的飯碗。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必須意識到這一點,並提早做好準備。否則,個人將會失業;企業將會破產;國家將會在新一輪競爭中處於劣勢,不戰而敗。
因為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曾經作為地球霸主的恐龍全部滅絕。AI顛覆了人類的生存場景,不管是從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人類都必須積極應對這種變化,不要成為AI時代的恐龍。
最後更新:2017-08-23 07: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