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機器人
八一八古中國的“機器人”:歌舞演奏、搬運待客各顯神通
你印象中的機器人是什麼樣子?
正在北京舉辦的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各種充滿“黑科技”的機器人紛紛亮相,“會做手術的骨科機器人”、“彈鋼琴機器人”、“無人超商機器人”等各顯神通。
無人超商機器人
今天,機器人可以被設計、製作,為人類服務。其實在中國古代,就有關於機器人的神奇傳說,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偃師造人”的故事。
據《列子·湯問》記載,偃師是中國古代最出色的機械工程師之一,他曾經給大名鼎鼎的周穆王進獻過一個歌舞藝人。那歌舞藝人前進後退自如,還可以仰俯,完全像個真人。它一低頭就歌唱,歌聲合乎旋律;它抬起兩手就舞蹈,舞步符合節拍。其動作千變萬化,隨心所欲。
一開始周穆王以為他是個真的人,偃師解釋說:這隻是一個製作出來的仿真偶人。周穆王既吃驚又高興,便讓寵妃也出來一起觀看。這下可不好了,這個偶人居然眨巴著眼睛向周穆王的寵妃拋了一個媚眼。
周穆王氣壞了,說這肯定是個真人,要立刻殺死偃師。偃師趕緊把這個偶人拆散開給周穆王看,原來整個兒都是用皮革、木頭、樹脂、漆等材料製作的的。穆王仔細地檢視,隻見它裏麵有內髒,外麵有皮毛和齒發,把這些東西重新湊攏以後,偶人又恢複原狀。穆王驚歎道:“人的技藝竟能與天地自然有同樣的功效嗎!”
這個偶人不僅能模仿人的動作,甚至有了情緒,這一點比現在已經造出來的機器人還更高出一籌,以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而言,更近似一個科學幻想故事,說明很久很久以前,先民們已有了製造仿真機器人的夢想。
不過眾所周知,科幻故事雖然是幻想,但是都是在科技發展的現實基礎上展開想象的。事實上,在列子以及以前的時代,中國古代的科學家已經製造過許多能夠自動運作的機械裝置,中國人製作出了能夠自己活動的機械裝置,可以被視為現代機器人的鼻祖。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殉葬用的“俑”,是一種小木人,依靠簡單的機械發動能夠自己轉動跳躍,不過沒有什麼智慧。這也就是成語“始作俑者”中的“俑”。
著名的木匠魯班在機械方麵也是一位發明家,據《墨經》記載,他曾製造過一隻木鳥,能在空中飛行“三日不下”。
動畫《秦時明月》 中機關鳥想象圖
秦漢之際,出現了能演奏各種樂器的銅人。據西漢劉歆撰《西京雜記》:漢高祖入鹹陽宮,見宮中有12個栩栩如生的銅人,列於筵席上,各自手中執著琴築笙竽等樂器。筵下有兩個銅管,一個管子中空,另一個管子內有繩子牽引。使一個人吹空管,一個人拽動繩索,則12個銅人可以一起奏出跟真樂一樣的聲音,可見其構造已經比較複雜。
三國時期魏國的馬鈞,在傳動機械方麵有很深的造詣。他發明的翻車,是水泵出現以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他還設計了新式織綾機,大大加快了我國古代絲織工業的發展速度。
馬鈞發明的翻車
一次,有藩國進獻給魏明帝一種木偶百戲,造型相當精美,可那些木偶隻能擺在那裏,不能動作,明帝覺得很遺憾,遂命馬鈞加以改造。沒有多久,馬鈞就成功地創造了“水轉百戲”。他用木頭製成原動輪,以水力推動,使其旋轉,這樣,上層的所有陳設的木人都動起來了。有的擊鼓,有的吹蕭,有的跳舞,有的耍劍,有的騎馬,有的攀繩倒立,還有百官行署,真是變化無窮。這些木人在齒輪的轉動下,出入自如,非常活躍。明帝和文武百官,在洛陽宮觀看百戲,每一個人都稱讚馬鈞是一個了不起的“名巧”。
《三國演義》裏則有關於“木牛流馬”的描寫。話說蜀國出祁山北伐中原前,長史楊儀來問諸葛亮:“如今我們的軍糧都在劍閣,搬運不便,該怎麼辦?”劍閣這個地方,地勢險要,道路崎嶇。李白《蜀道難》中就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諸葛亮笑著說:“我已經運謀多時了。”他告訴大家不用擔心,用木牛流馬,翻山越嶺搬運糧米沒有障礙,十分便利。並且木頭的牛馬又不用喝水進食,可以晝夜搬運不停歇。木牛流馬的機關之處在口中的舌頭,舌頭扭轉,即不能動彈;再扭回來,又能奔跑如飛。
這倒也不完全是小說演繹,據《三國誌·諸葛亮傳》:“九年,亮複出祁山,以木牛運”,“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穀出,以流馬運”。此事在《三國誌·後主傳》中也有記載。
這木牛流馬,可以說是1700年前中國最早的陸地軍用機器人了。
木牛流馬複原圖
到了晉代,衡陽有人製造了一個用木頭做的“婦人”。若有人敲門來訪,它會應聲而去開門,會對客人施禮,行禮完畢後會自己回到屋內把門關上。
唐代張鶩在《朝野全載》中也記載說:洛州縣令殷文亮,聰明靈巧且喜歡喝酒,他曾經製過一個木頭機器人,給其穿上綾羅綢緞,變身“女招待”,能韻酒行觴,彬彬有禮。還有杭州工匠楊務廉製造了一個僧人模樣的機器人,能持缽化緣,向施主鞠躬行禮,引得百姓向它大施其財。
還有唐代柳州史王據,製造了一個貌似水獺的機器人,潛水中,能捕魚。其原理也簡單,口中放置誘餌,以石沉於水中,魚入食餌,觸動機關,將石吐出,合口上浮。這是最早用於生產的機器人。
最值得一提的是,成書於北宋年間的《太平廣記》第226卷《伎巧》中,記載了隋代的一種機器人。隋代有個叫黃袞的人,用木頭製成了一種大型遊藝船——水飾。這種船上備有8尺長的小船7艘,每條船站5個兩尺多高的木質機器人,這種小船專供隋煬帝和貴戚飲酒取樂。
船上的一個機器人端著酒杯,另一個捧著酒缽,還有一個在船頭掌篙,另外兩個在船中間劃槳,小船繞“曲水”緩緩而行。“曲水”的沿岸廊下,坐著王公大臣,小船每到一個廊下就停下來,手裏端著酒杯的木人自動伸手向客人送上酒杯。如有客人取酒,木人就為他斟酒;客人把酒飲完,酒杯還給木人,木人接過酒杯,又回身向拿酒缽的木人取勺子把酒斟滿。這樣周而複始地招待客人。
雖然這都是些簡易的裝置,可是它們也都有著自己的動力來源,比如彈力和水力等,都是先民們在動力機械方麵的初步探索,凝聚著他們智慧的結晶。
最後更新:2017-08-28 22: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