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机器人
人工智能医生上海首日上岗接受考验 未来可能要收费 今年年底可以看8-12种癌症
肿瘤方案制定, 肿瘤专家将有“最强大脑”来帮忙!9月2日,人工“智能医生”沃森进军上海医疗领域,首次在第十人民医院肿瘤科上岗。这是一个有四年肿瘤专科经验的人工“智能医生”,在的脑子里有3469本医学专着和10余万份临床报告,肺癌、乳腺癌、直肠癌、结肠癌、胃癌、宫颈癌、卵巢癌等7个肿瘤可以得到世界级的诊疗方案,预计2017年将会扩展到8-12个癌种。
十院肿瘤科主任许青教授指出,目前只能作为医生助理,无法和患者及家属进行人文沟通。最关键的,是面临中国本土化的问题,方案是否完全适合中国病人,用药对接上都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
摄影:陈里予
9月2日,人工智能医生一上岗就面临考验,和上海几位三甲医院肿瘤学教授针对一例结肠癌病例开展人机对话联合会诊。
一位63岁的上海男性成了沃森正式“上岗”后的第一个病人。“结肠癌手术后3年,肝转移1年,癌症3期。”市十医院肿瘤科博士方珏敏将病人基本资料向沃森“报告”后提问:这个病人是先手术还是先化疗、化疗采用什么方案。约10秒钟以后,沃森交出了一份详细的“推荐方案”和“不推荐方案”。
摄影:陈里予
它穿梭进入看不见的网络,跑了趟美国,在庞大的数据库里阅读了3469本医学专着、248000篇论文、69种治疗方案、61540次实验数据、106000份临床报告。在返回上海之前,它还把自己的诊疗方案部分内容翻译成了中文。
“这是一份非常中规中矩的治疗方案,就像是汽车行驶在公路上,完全没有偏离跑道。”瑞金医院郭元彪教授在比较了自己的方案和沃森的建议后,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当郭元彪作出自己的方案时,他依据的是多年临床诊断的经验。而沃森诊断的依据,则是现在最流行的全球相关病例大数据。在它的报告中,每种方案都会标明病例数、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相关数据,帮助医生总体评估该方案的疗效与风险。
目前,沃森已在全球14个国家进入临床应用,和中国医生一样,沃森也需要不断“看书”学习新知识。沃森的“最强大脑”其实是一个比普通人工智能更强大的认知计算平台,由IBM公司开发,并与美国癌症治疗领域的权威医院共同“调教”而成。
据悉,Watson此前已经在同济大学癌症中心、十院肿瘤科及相关科室的临床初步应用,经过近一个月的全面临床试验。目前,沃森提供免费的辅助诊断服务,但未来收费是大势所趋。
最后更新:2017-09-03 11: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