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905 返回首页    go 机器人


虹野:人工智能进课堂最大的障碍是应试教育观念

虹野:人工智能进课堂最大的障碍是应试教育观念

文/虹野

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要求从今年秋季开学,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未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教育需要从未来发展着手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不论是国外21世纪关键能力,还是国内的核心素养,皆是着眼未来。

编程教育和人工智能进入课堂确实是有其必要性,但是不得不考虑编程与人工智能教育与当前教育生态之间尚存很大的隔阂。

编程教育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颇高,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尚未形成,自主编程尚有困难。再加上当前应试教育生态,很容易把学生对编程的需求和应用转化为“死记硬背”的知识,宛若数学一样,即便是逻辑结构非常强烈的学科,依然难以避免“知识化”,学生知道知识,却无法应用。

如果编程教育依然堕入了应试教育的陷阱,只记忆一些编程和算法,而无法通过程序语言来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意味着“无法应用的编程”教育注定是失败的。最为重要的是应试教育生态之下,学生难以有心的想法,这使得作为工具的编程没有丝毫的用武之地。

而人工智能更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不断改良算法实现机器学习。这要求学生养成关注过程的习惯。但是在当前的应试教育生态之下,很多学科都只有结论,而没有结论产生的过程,哪怕是逻辑严谨的数学都不例外。

这种只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课程轻人性的落户的教育观念,和编程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所需要的创新意识、关注过程格格不入。

编程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进入课堂非常简单,编写一些教材也很容易,关键是在应试教育生态中的考核、评价会不会让学生产生使用编程的动机,能否让学生形成应用编程工具的能力?针对绝大部分学校依然还处于反对网络、手机的教育生态之下,对于课本之外的一切知识都不感兴趣情况下,这种对个人能力、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要求颇高的编程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能否萌芽,尚属未知之数,不容乐观。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最后更新:2017-09-10 13:12:20

  上一篇:go 外表出卖了内心 人工智能知道你是否是直男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是什么,不知道就危险啦!本周六,“有渔”带你揭开人工智能的面纱,重诉人工智能与信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