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5
機器人
虹野:人工智能進課堂最大的障礙是應試教育觀念
虹野:人工智能進課堂最大的障礙是應試教育觀念
文/虹野
近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要求從今年秋季開學,在中小學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
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的發展對於未來經濟結構的調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教育需要從未來發展著手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不論是國外21世紀關鍵能力,還是國內的核心素養,皆是著眼未來。
編程教育和人工智能進入課堂確實是有其必要性,但是不得不考慮編程與人工智能教育與當前教育生態之間尚存很大的隔閡。
編程教育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頗高,而在小學階段學生的邏輯思維尚未形成,自主編程尚有困難。再加上當前應試教育生態,很容易把學生對編程的需求和應用轉化為“死記硬背”的知識,宛若數學一樣,即便是邏輯結構非常強烈的學科,依然難以避免“知識化”,學生知道知識,卻無法應用。
如果編程教育依然墮入了應試教育的陷阱,隻記憶一些編程和算法,而無法通過程序語言來解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意味著“無法應用的編程”教育注定是失敗的。最為重要的是應試教育生態之下,學生難以有心的想法,這使得作為工具的編程沒有絲毫的用武之地。
而人工智能更是建立在大數據的基礎上,不斷改良算法實現機器學習。這要求學生養成關注過程的習慣。但是在當前的應試教育生態之下,很多學科都隻有結論,而沒有結論產生的過程,哪怕是邏輯嚴謹的數學都不例外。
這種隻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課程輕人性的落戶的教育觀念,和編程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所需要的創新意識、關注過程格格不入。
編程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進入課堂非常簡單,編寫一些教材也很容易,關鍵是在應試教育生態中的考核、評價會不會讓學生產生使用編程的動機,能否讓學生形成應用編程工具的能力?針對絕大部分學校依然還處於反對網絡、手機的教育生態之下,對於課本之外的一切知識都不感興趣情況下,這種對個人能力、興趣和主觀能動性要求頗高的編程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能否萌芽,尚屬未知之數,不容樂觀。
虹野 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
最後更新:2017-09-10 1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