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
機器人
外表出賣了內心 人工智能知道你是否是直男
據國外媒體報道,日前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的一個算法能夠根據麵部照片推測出該人士的性別取向。通過對約會網站上公開的麵部照片進行測試,其準確率達到91%,但同時也為社會帶來了倫理方麵的思考。
根據新的研究,人工智能能夠基於麵部照片準確地推測出照片的主人是同性戀還是直男(女),這似乎表明機器對於人類性取向有更準確的辨識度。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發現,計算機算法區分同性戀和直男的準確度為81%,而對女性照片的性取向辨識度為74%,這一研究引發了性取向的生物學起源,麵部檢測技術的倫理問題以及這種軟件是否違反人身隱私或被濫用於反LGBT目的等方麵的討論。
相關研究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這種人工智能的測試是基於在美國約會網站上公開發布的超過35,000張男女麵部圖像樣本。研究人員Michal Kosinski和Yilun Wang利用“深層神經網絡”從圖像中提取相關性別特征,這意味著他們打造了一個複雜的數學係統,應用了基於大數據集的視覺分析。
研究發現,同性戀男女往往性別特征不夠明顯,本質上講同性戀男性似乎更加女性化,反之亦然。這些數據還確定了一些趨勢,包括同性戀男子的鼻子比直男更狹窄,更長,同時額頭也更大。與直女相比,同性戀女性的頜骨較大,額頭較小。
相比之下,人類的直覺要比算法差得多。一個人準確判斷一個男人性取向的概率為61%,同樣準確判斷女人性取向的概率更低,僅為54%。而當研究中的人工智能能夠檢測目標人物的五張頭像後,其準確率更高,對男人性取向判斷的準確率為91%,而對女人性取向判斷的準確率為83%。研究人員表示,這通常意味著“麵部圖像中隱藏著人們無法感知和解釋的更多性別信息”。
研究認為,研究結果強力佐證了這樣一種理論,即性取向源於出生前母體內某種激素的升高,這意味著一個人並非天生就是同性戀。人工智能對女性性取向辨識度較低的結果也從一個側麵驗證了女性性取向更加飄忽不定的理論。
當然調查結果在性別和性行為方麵有明顯的局限性,有色人種並不在研究之中,也沒有考慮變性人或雙性戀者,事實上這些現實對人工智能的影響是巨大的。研究人員希望能夠使用存儲在社交媒體網站和政府數據庫中的數十億人臉圖像。但未經許可,公共數據不得用於檢測人的性取向。
很容易想象配偶會使用這種技術來測試另一半,青少年也會使用算法檢測自己或同齡人。這意味著開發類似功能的軟件是有爭議的,或許對社會有害。
但論文的作者認為,該技術已經存在,其功能對於公眾來說有重要的需求,因此政府和公司可以主動考慮如何應對隱私風險以及完善法規的需求。
“這當然是令人不安的。像任何新工具一樣,如果它陷入錯誤的手中,它可以用於惡意的目的,“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副教授Nick Rule說,他曾發表過關於性別檢測科學的研究。 “如果你是根據他們的外表進行分析,然後識別出他們,並做出負麵事情,那真的很糟糕。”
Rule認為開發和測試這項技術仍然很重要:“論文所做的僅僅是說明這個功能有多強大。?...現在我們知道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保護。“
在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還指出,這種人工智能可用於探索麵部特征與一係列其他現象之間的聯係,如政治觀點,心理狀況或個性。
這種類型的研究進一步引起了人們對類似於科幻電影《少數派報告》中場景的擔憂,人們隻要有犯罪動機就會被逮捕。
麵部識別技術公司Kairos首席執行官Brian Brackeen說:“隻要數據量足夠大,人工智能可以告訴你任何人的任何情況。關鍵問題在於我們想知道嗎?”
Brackeen表示,斯坦福大學關於性取向的人工智能研究“令人吃驚”,整個社會需要更多地關注隱私和技術的使用,以防止機器學習的濫用越來越普遍。
Rule也擔心人工智能在麵部識別上的濫用會引發更嚴重的性別歧視問題:“我們應當共同關注。“
最後更新:2017-09-10 1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