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
機器人
三問漩渦中的華為:人工智能時代如何保護用戶隱私?
最近,華為被推向了風口浪尖。據外媒報道,華為和騰訊因為用戶數據產生衝突。其中,騰訊指控“華為收集微信應用的用戶數據,侵犯微信用戶的隱私”最為引人關注。
被譽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人工智能時代即將到來,用戶數據的安全是焦點問題。本文試圖通過三個關鍵問題,向處於漩渦中的榮耀Magic和華為發問,還原此次事件的真相,解讀人工智能時代如何保護用戶數據安全?
一問華為:榮耀Magic手機到底是否侵犯用戶隱私?
事件的主角是榮耀Magic手機,這款手機在去年底發布,一個主要的賣點就是其中的人工智能係統——智慧助手。
例如,當你在微信聊天記錄中出現電影的相關信息時,智慧助手會自動為這個電影名加入鏈接,推薦近期熱映大片,並根據用戶的喜歡提供影院與訂票功能。當你到達電影院後,榮耀Magic會彈出影票的取票碼,最後看完電影還會彈出影評界麵,服務非常智能。
顯然,這種智能功能的實現,有賴於用戶數據的采集和調用。那麼,這到底有沒有侵犯用戶的隱私呢?
在一個網友上傳的榮耀Magic評測視頻中,清晰地解答了這個問題。用戶拿到手機後,會跳出一個許可協議,以及應用權限開關,用戶自主選擇智慧助手的開關。如果關上這個功能,榮耀Magic手機就是一台普通的智能手機了。在後續使用過程中,用戶也可以隨時在設置裏麵打開這個功能。所以,是否開啟智慧助手,是否讓手機調用自己數據,是用戶自己說了算。
該網友進一步做了測試,當關閉網絡、打開智慧助手後,智慧助手依然可以工作,這說明智慧助手對數據的調用是在本地進行,並沒有上傳到雲端。
第一,這個數據開關的操控權在用戶;第二,這個數據的處理都是在本地,所以至此真相大白,榮耀Magic手機根本不存在用戶個人信息泄露問題。
二問華為:人工智能時代如何保護用戶數據安全?
人工智能時代,用戶一方麵享受到智能服務所帶來的顛覆式體驗,一方麵也擔心自己的數據被泄露和濫用,出現安全的問題。這次事件,無論是業界,還是用戶,關注度都很高,就有這方麵的原因。
所以,對於從事人工智能的公司來說,除了提升在人工智能上的技術和能力之外,還需要加強數據保護,這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是一種企業社會責任。
眾所周知,華為在人工智能上是先行者。五年前,華為即布局人工智能領域,投入超過上千人,去年12月華為2012實驗室和榮耀共同推出的榮耀Magic在人工智能上引發業界關注,華為最近更是宣布今年秋天將推出人工智能芯片,很有可能成為全球首個推出人工智能芯片的廠商。
就拿剛剛洗脫“侵犯用戶隱私之冤”的榮耀Magic來說,華為到底是如何在發展人工智能的時候,保護用戶數據安全的呢?
據了解,榮耀Magic內置的Magic Live OS采取了多重措施保護用戶隱私。首先,數據的使用與處理,都在用戶的充分授權可控下,在本地完成。對於數據的來源和使用有明確邊界並公開告知;其次,算法的規則,定期由雲端以係統升級的方式推送給用戶,華為基於互聯網海量的數據,在雲端對AI引擎和算法進行不斷地訓練和優化,不依賴在線用戶的數據。通過定期給用戶推送OTA版本,對用戶手機本地的算法進行更新優化。
還有,Magic Live OS所有的規則都是通用規則,不涉及用戶的個性數據。即在用戶使用過程中,隻識別出用戶的衣食住行等意圖,不涉及用戶金融、個人隱私等緯度的信息。所有數據的使用都是為了便於給用戶推薦下一步的服務。
可以看到,榮耀Magic是以數據為基礎,以算法為核心,多重措施來保護用戶隱私。榮耀Magic這個目前風口浪尖的人工智能產品,不僅沒有侵犯用戶隱私,反而是保護用戶隱私的先鋒。
三問華為:如何才能真正保護用戶隱私?
據華為內部人士透露,保護用戶隱私不僅僅是在榮耀Magic這樣的人工智能產品上,更是體現在華為的泛網絡、終端等所有業務上,深入到華為的企業基因和血液中。
該人士透露,華為對用戶的隱私保護是有強大的組織、機製和方法保障,是一種持續的行為,也是一種係統的策略。
在組織上,華為成立了全球網絡安全與用戶隱私保護委員會,作為公司最高網絡安全和用戶隱私保護管理機構,負責決策和批準公司總體網絡安全和用戶隱私保護戰略並確保其執行。同時,華為設立並任命了全球網絡安全與用戶隱私保護官,直接向CEO匯報。為了確保執行的效果,華為所有業務單元均設置有網絡安全與用戶隱私保護辦公室,監督並指導業務體係有計劃性地開展隱私保護工作。
在一些隱私風險較大的部門,華為還設置了各個級別的管理崗位和專家崗位。例如,華為消費者業務設置了首席隱私保護官,在終端雲、APP開發等領域都招聘了多名隱私專家,這些隱私專家大多來自於在隱私保護立法和執法方麵比較嚴格國家和地區。
在機製上,華為成立了專職從事全球隱私保護合規的法律團隊,同時與業界多家在隱私保護領域屬於tier1的律所進行合作,為華為的隱私遵從實踐提供專業法律意見,確保華為在全球170多個國家的業務活動遵從適用的法律法規。
這樣的機製滲透到華為的研發、服務和供應鏈等所有領域。例如,在研發領域,華為明確規定產品出於定位問題目的從客戶網絡導出的包含個人數據的數據時應對個人數據進行過濾或匿名化處理,涉及個人數據的采集/處理的功能須提供安全保護機製,並通過產品資料向客戶公開。針對移動終端,須向最終用戶提供《隱私政策聲明》。針對移動終端,通過網絡對個人數據進行采集/共享/同步的功能須得到最終用戶的明確同意,同時給予最終用戶隨時撤回同意的機會。
又如在供應鏈領域,華為消費者業務規定,全球服務部及其認證的終端授權服務中心在接收客戶送修、更換的產品時,須提醒客戶清除數據,對於客戶需要保留數據或其它要求的,須在維修工單等單據中明確處理方式並獲得客戶授權等等。
在方法上,華為與IBM合作,引入了歐美數據保護機構推薦的隱私影響評估(Privacy Impact Assessment,“PIA”)方法實現隱私合規。以華為手機的開發項目為例,需要經過“識別PIA需求”、“隱私信息流梳理”、“識別隱私和相關風險”、“識別和評估隱私方案”、“內部層級決策審批”、“將PIA結果植入項目計劃”等六項流程,確保用戶的隱私保護。
為什麼華為如此重視用戶隱私保護?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ICT新技術的湧現,讓ICT行業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出現用戶數據泄露等隱私安全事件。毫不誇張的說,如果不能有效保護用戶隱私,ICT行業就無法在未來有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作為華為賴以生存的基礎,華為對用戶隱私的重視和保護就容易理解。
結束語
總而言之,最近沸沸揚揚的榮耀Magic“侵犯用戶隱私”的話題已經真相大白、水落石出,榮耀Magic的數據處理需經過用戶授權,且隻在本地進行,說明類似的指控站不住腳。
相反,華為作為人工智能的先行者,在榮耀Magic上通過數據和算法的多重措施來對用戶隱私進行保護。而且,華為也是ICT行業對用戶隱私保護的領先者,從組織上、機製上、方法上不斷強化對用戶隱私的保護。
顯然,榮耀Magic這次是蒙受了不白之冤,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次事件開啟了業界對於用戶隱私保護的關注和重視,也開啟了人工智能的另一個隱形戰場——用戶隱私保護——的PK和競爭。
最後更新:2017-08-23 09: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