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机器人
机器人手术来啦,你有什么理由不敢做?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压根就没料到有一天轮到机器人给自己看病,更不会思考“机器人穿上白大褂,敢让它做手术吗”的问题。
今天,敢与不敢也无法阻挡机器人进军医疗服务的脚步。根据设在上海的长海医院手术机器人国际培训中心提供的数据,从2006年引进首台手术机器人至今年2月,我国已累计开展4万余例机器人手术,机器人走上手术台已成为现实。(9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
机器人可是咱们的老朋友了,难道不是吗?
他代替咱们写稿,让人担心有一天媒体人的饭碗被抢走。四川九寨沟地震,机器人用25秒写了全球第一条关于这次地震的速报,通过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全球首发。
他正成为金融行业的“超级员工”,为削减运营成本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今,机器人受到金融和税务服务领域的青睐,因为它们能将开发票所需的时间缩减75%。
他的能量超大,大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已经越来越广泛地介入工业生产、助老助残、抗灾救援、医疗服务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工业生产领域,可以说各个环节都有机器人忙碌的身影。
既为老朋友,咱就不能装作不认识。就要拿出足够的热情、诚意,像对待老朋友那样对待机器人。必须放开思维去走近他、了解他、接受他。
具体到机器人手术,面对新科技新理念人们本身存在消化期和认识期,何况“机器人操手术刀”攸关人命,如此一来必然拉长公众的接收期。如何缩短“三期”,这是机器人老朋友需要的态度。
事实上,任何一台手术都有风险存在。而机器人手术,风险不是大了,而是变小了。一方面,临床的反复实践,使得机器人已成为医生手中的神剑,用医生的话说,更高的自由度、更清晰的视野,意味着更小的创伤和更精准的治疗。另一方面,机器人只是医生手中的工具,他的出现只会倒逼手术医生努力成为机器人所需的更高水平的“同事”,毕竟智能化的工具需要更智能的人来掌控。这就等于给机器人手术栓上了“双保险”。
有最新消息传来,国内已经出现全部工作由10名工人和386台机器人完成的工厂,颇具神话色彩的是,偌大的车间内,真正领工资的工人只有10多位。他们管理着386台机器人,每天与机器人合作生产产品。这也更加印证机器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超能量。
我们已经身处机器人时代,接受并用好机器人是大势所趋。面对机器人手术,我只能告诫一句:嗨,你可别装作不认识机器人!
最后更新:2017-10-08 03:3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