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40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機器人手術來啦,你有什麼理由不敢做?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壓根就沒料到有一天輪到機器人給自己看病,更不會思考“機器人穿上白大褂,敢讓它做手術嗎”的問題。

今天,敢與不敢也無法阻擋機器人進軍醫療服務的腳步。根據設在上海的長海醫院手術機器人國際培訓中心提供的數據,從2006年引進首台手術機器人至今年2月,我國已累計開展4萬餘例機器人手術,機器人走上手術台已成為現實。(9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

機器人可是咱們的老朋友了,難道不是嗎?

他代替咱們寫稿,讓人擔心有一天媒體人的飯碗被搶走。四川九寨溝地震,機器人用25秒寫了全球第一條關於這次地震的速報,通過中國地震台網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全球首發。

他正成為金融行業的“超級員工”,為削減運營成本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如今,機器人受到金融和稅務服務領域的青睞,因為它們能將開發票所需的時間縮減75%。

他的能量超大,大到“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已經越來越廣泛地介入工業生產、助老助殘、抗災救援、醫療服務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麵。特別是在工業生產領域,可以說各個環節都有機器人忙碌的身影。

既為老朋友,咱就不能裝作不認識。就要拿出足夠的熱情、誠意,像對待老朋友那樣對待機器人。必須放開思維去走近他、了解他、接受他。

具體到機器人手術,麵對新科技新理念人們本身存在消化期和認識期,何況“機器人操手術刀”攸關人命,如此一來必然拉長公眾的接收期。如何縮短“三期”,這是機器人老朋友需要的態度。

事實上,任何一台手術都有風險存在。而機器人手術,風險不是大了,而是變小了。一方麵,臨床的反複實踐,使得機器人已成為醫生手中的神劍,用醫生的話說,更高的自由度、更清晰的視野,意味著更小的創傷和更精準的治療。另一方麵,機器人隻是醫生手中的工具,他的出現隻會倒逼手術醫生努力成為機器人所需的更高水平的“同事”,畢竟智能化的工具需要更智能的人來掌控。這就等於給機器人手術栓上了“雙保險”。

有最新消息傳來,國內已經出現全部工作由10名工人和386台機器人完成的工廠,頗具神話色彩的是,偌大的車間內,真正領工資的工人隻有10多位。他們管理著386台機器人,每天與機器人合作生產產品。這也更加印證機器人“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超能量。

我們已經身處機器人時代,接受並用好機器人是大勢所趨。麵對機器人手術,我隻能告誡一句:嗨,你可別裝作不認識機器人!

最後更新:2017-10-08 03:39:34

  上一篇:go 跟人類恐懼被統治相比,機器人更擔心自己被扼殺!
  下一篇:go 英國大學發明出“種田”機器人,農民伯伯恐將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