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3
機器人
機器人繼入侵養老行業、殯葬行業後,這次又將手伸向醫療行業
·2017中國(廣州)老年健康生活方式展覽會
·2017年11月10-12日
·廣州琶洲國際采購中心
互聯網時代來臨,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機器人”、“智能”等熱詞,其涉及的層麵越來越廣泛。
機器人在養老行業,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往期精彩回顧
在國外,機器人甚至延伸到殯葬行業:
往期精彩回顧
最近,更聽聞機器人發展到了醫療行業。
隻需45秒,它就可以檢測你是否“抑鬱”或“癡呆”
科學家Frank Rudzicz和他的團隊研發出一種複雜的人工智能算法,在短短45秒內,將用戶的聲音挑揀分離開來,並預測該疾病的嚴重程度,準確率高達82%(準確率還在上升當中)。
首先,要知道用戶實際的說話方式。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傾向於說話時詞與詞之間有較長的停頓,更喜歡說代詞而非名詞(例如,他們往往會用“她”而非這個人的名字來提及這個人),同時偏向於使用更加簡單的描述詞,例如談到汽車時他們隻會說“汽車”,而不會提及它的車型、構造等更具體的描述。
因此,Rudzicz稱之為患者說話時的“言辭閃爍”,主要表現在其頻率和振幅的變化上。他指出:“這些都是人耳很難直接發現,但計算機卻能客觀地對其進行評價,完全將其量化以準確判斷。”
今年4月,英國數字醫療保健公司Babylon成功融得5000萬英磅的資金,準備研發一種不需要人類幫助就可以診斷疾病的“AI醫生”。
在青島“機器人醫生”已開始發揮作用,走進普通百姓生活
機器人主要是通過建立醫療、藥物和病曆的信息庫,應用計算機信息係統、人工智能、大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技術,具備輔助診療能力。這樣一來,醫生不用再花費時間去閱讀過往病曆,也不用單純靠個人記憶力來作出診療判斷,從而避免人為疏漏,提高疾病診斷準確率和治療有效性。
“機器人醫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一台人形機器坐在診台後麵直接給患者看病,它實際上是一種高度智能化的機器人軟件,可以利用其海量存儲的知識庫、患者病曆庫和大數據專家經驗庫,給現實中的醫生當助手。
廣州老年健康展負責人認為,打造養老技術服務平台,就是要基於大數據與養老健康技術服務提供方的合作,通過平行養老技術提供更全更好的服務和信息增值服務,提升養老服務質量,降低養老服務成本,最終搭建成養老大健康生態鏈。
最後更新:2017-10-08 00: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