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
機器人
被日本人扼住咽喉的中國“機器人”
假如本土機器人江湖召開一次武林大會,盟主之位通常都會被推舉由沈陽新鬆機器人公司上座。
原因無他:德高望重。
這家公司甚至連在A股上市的股票簡稱,就是“機器人(300024)”。
1
新鬆機器人,生來帶有高貴血統。
它的名字,源於紀念“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鬆院士,蔣院士是沈陽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國家863自動化領域首席科學家。
新鬆是在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孵化出來的,目前該所仍然是公司大股東,持股比例占25.27%。
顯然,這是一家含著金湯匙出生,自帶光環無數的公司。
以先驅的身份傲立潮頭:
1987年,研製成功首台自動導引車(AGV)——移動式作業機器人“先鋒一號”,這也是現在各種無人搬運車、自動物流車的前身;
1992年,自主研製的自動導引車首次應用於汽車總裝線並出口韓國;
1994年開始,開展了200餘項機器人應用工程,在與國外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曾經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
1997年,自主開發的第一條機器人衝壓自動化線投入使用;
2009年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真空潔淨機器人;
……
這裏著重提一下真空機器人。
真空機器人應用於半導體工業,技術難度非常大,而且國外對中國進口嚴加審查,屬於禁運產品目錄。
它一度成為製約了本土半導體裝備研發進度和整機產品競爭力的關鍵部件。
新鬆率先打破國外企業在國內潔淨機器人市場的壟斷格局,是國內唯一潔淨機器人供應商,擁有國內潔淨機器人市場50%以上份額。
在新鬆的財報中,也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證明公司的實力——
上半年,新鬆雙臂機器人實現產品定型,具備牽引示教、碰撞檢測、末端視覺引導、用戶深度二次開發等功能,實現小批量銷售,其產品在2017中國機器人展榮獲最佳工業機器人獎;
潔淨機器人銷售數量大幅增長,新產品絕對碼盤真空直驅機械手進入客戶應用階段,有望成為新的核心產品,真空大負載機械手打破國外壟斷;
針對航空、模具、醫療及修複等領域,係統開發3D打印創新技術;
可以說,在一些特殊領域,新鬆是無愧於自己“機器人”三個字,也無愧於武林盟主的桂冠的。
但是,打開新鬆的財務報表,一串連年下滑的數據卻讓投資者疑竇叢生:
從2011年開始,新鬆的營收增速開始下滑,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16.9億元,營收同比增長僅10.62%;
更令人大失所望的是利潤增速,2015扣非淨利潤2.35億元,同比下降9.06%。
這個數據甚至讓人絕望,要知道過去五年中國機器人市場保持了高速發展,年複合增長率超過30%。
在一片欣欣向榮之下,整個行業享受著製造業升級的巨大紅利,好似順水行舟,一日千裏。
但作為行業盟主的新鬆,卻似乎正在失去他的光輝,問題出在了哪裏?
2
2015年,新鬆的業績已是疲態盡顯,但是市場狂熱的投機氛圍下,仍將他的市值炒到了千億元級別。
這個數字已經超越了四大機器人家族中的安川和庫卡,全球行業排名前三,僅次於ABB和發那科。
要知道,那一年千億市值的新鬆,利潤僅僅2.35億元,並且同比是萎縮的。
真乃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
當然,投機市場中的人們是管不了那麼多,也不會去細細分辨這些投資邏輯的。
今天,相比起牛市巔峰,新鬆的市值已削去了三分之二。
我們需要冷靜下來,細細想一想,新鬆的一副好牌到底是怎麼打爛了的?
若說優勢,新鬆真是三天三夜也數不完:
背景和人才,作為中科院的親兒子,絕對奶水充足,不用擔心;
技術和底蘊,作為最早做出AGV機器人的先驅,積累自然也是沒話說的。
政策支持,作為“中國製造2025”的頭號關懷對象,資金自然也是不缺的。
從財報數據可以看到,2012年到2016年,新鬆收到的政府財政補貼從9700萬上升至1.67億元。
2016年,新鬆收到的政府補貼甚至占當年上市公司淨利潤的40%。
真是羨煞旁人。
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呢?
我們首先看研發投入。
近年來,新鬆的研發營收占比大致徘徊在3% - 5%之間。
一斑可以窺全豹。
在一個科技驅動型行業,投入巨大資金的研發不一定能獲得成功,但百舸爭流,當別人都在努力的時候,你卻在遊花園,結局可想而知。
作為同行,匯川技術每年的研發營收比是10%,埃斯頓是8%,沒事拉出來比一比就知道,誰對技術製高點更有強烈的企圖心。
這就是為什麼,當近年那些雄心勃勃的本土機器人公司都在往上遊技術全力以赴的時候,新鬆卻隻能原地踏步。
原地踏步,在一個技術更新以“日”計的行業,其實就是退步。
當你上不去的時候,你就隻能在中下遊裏覓食,而中遊機器人本體的門檻是很低的,競爭者越來越多。
在這種競爭環境下,可以想象到的就是,終端產品互相殺價,報價越來越低,但上遊稀缺零部件的價格卻因為需求旺盛,又供應不足,越來越貴。
於是就出現了新鬆的業務成本與營收之間的比例圖:
營業成本比營收上漲的更快,雖然收入規模更大了,但是在每一台機器上能夠掙到的錢卻是越來越少了。
反映在盈利能力上,就是新鬆的毛利率從2014年的37.89%,下降到2015年的33.74%,至2016年僅剩下29.69%。
節節下滑。
這是典型缺乏核心技術的特征。
3
新鬆的命運咽喉,已被上遊零部件的漲價緊緊的扼住了,如果不能獲得突破,未來的日子將會越來越難過。
從成本上來講,目前一個機器人的成本構成,大約35%是減速器,20%是伺服電機,15%是控製係統,本體加工的價值隻占15%左右,其他的部分主要就是集成應用。
最重要的是減速器,這塊目前全球75%的市場被日本的哈默納科和納博控製。
在減速器中,最精密的又屬RV減速器,RV減速器本來隻是納博生產的減速器中的一個型號,但是由於納博生產RV減速器太過優秀,約占60%的份額。
所以現在,業內都把減速器稱為RV減速器。
新鬆的高端減速器全部依賴進口,而且伺服電機與驅動器也主要靠進口,因為不能生產,隻好任人宰割。
近來,一些本土企業已經向這個領域艱難進發,以下是部分上市公司在減速器方麵的布局:
上麵這個表告訴我們——
上海機電已經和日本納博成立了合資公司,就跟汽車行業裏麵的合資公司一樣,無非是外資希望通過本土公司的渠道優勢,進一步掌控國內市場而已。
技術輸出是不指望的。
巨輪股份2010年即宣布進行RV減速器的研發工作,2013年又投入10億進入工業機器人領域,2015年宣布RV減速器獲得國家專利。
但這個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做輪胎模具的,從研發投入規模和研發人員數量來看,都不足以支撐業界尖端技術的開發能力。
也因此,市場效果方麵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銷量成謎,或許本來也就是想湊湊熱鬧,領點補貼而已。
相比而言,秦川機床和雙環傳動一直把減速器作為戰略目標,在年報中也把它們作為戰略目標之一。
2013年,秦川機床宣布募投9萬套工業機器人關節減速器技術項目。
很快,這個項目就被列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中央每年都下撥了巨額財政資金補貼。
今年7月10,李博士去秦川機床考察,囑托要造真正的中國機器人,可見高層殷切期待。
可是,3年過去了。
在2016年的年報中,9萬套工業機器人關節減速器改造項目完成進度,僅有60%。
目前披露產能500台/月。
按這進度,項目大功告成之日,該到2020年了吧。
另一家,雙環傳動,2015年也募集了3億元投入RV減速器。
目前項目進度,隻有13.98%。
路漫漫其修遠兮。
最後更新:2017-10-08 05: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