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51 返回首页    go 机器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蓉城透露:人工智能正在具有“自我意识”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熊筱伟 张舒 程文雯)人工智能,是不是就等于深度学习、阿尔法狗?

“深度学习,在研究机构里是10年前的事情了。”说这句话的是霍徳·里普森,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创意机器实验室总监。在他看来,产业化中的技术,总会滞后于研究者。而要产业领先,应对技术有前瞻性。

在全球顶尖实验室里,人工智能有哪些革命性的前沿技术研究?霍徳为人工智能列出了六波技术浪潮,“现在热议的、正在产业化的,只是前三波。”未来将要到来的三波浪潮是什么?近日在蓉举行的2017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人工智能分论坛上,霍徳分享了让人震惊的内容。

人工智能未来方向第一波

人工智能也能有创造力 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油画

霍徳认为,人工智能的六波技术浪潮,可分为已开始产业化的、面向未来的两类。开始产业化的三波技术浪潮分别是:准则基础(下象棋等)、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面向未来的三波则是创造性、实体化和自我意识,它们是未来10年到30年的方向。

创造性是什么意思?“人工智能可以做很多事,但目前它还没有创造力。”

霍徳认为,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下一个方向——获得创造力,像人一样创造出全新的想法、全新的事物。这将使人工智能用不同于人类的思路,自主完成部分产品设计,甚至提供艺术产品,如音乐、文学等。

怎么能让人工智能有创造力?最直接的方法,是复制人类获得创造力的学习过程。“但人怎么会有创造力,这个我们还不知道。” 霍徳双手一摊,这是一个瓶颈。

瓶颈正在被突破。通过大屏幕,他用照片展示了某研究项目中,机器人学习创作油画的过程——最初画出的,只是色彩斑斓的色块;到后期则画出让人惊讶的人像、动物,可以轻易看出它们属于写实派、印象派等不同风格。“在画出来之前,世界上并没有一张同样作品。”

这是怎么做到的?霍徳引入了“进化”的概念,“世界上那么多种动物植物,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是因为进化。在适应自然界过程中,已有物种不断演变,最终成为全新物种。”和自然界一样,研究人员让上千个的人工智能,围绕一个目标进行数百万次的相互竞争,以人类大数据充当“自然界”来让人工智能适应,最终进化出一个全新的结果——这就是人工智能创造的新事物。

霍徳介绍,欧美大量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从事人工智能创造力研究,有望在未来10年内走向产业化。

人工智能未来方向第二波

让人工智能也有“肌肉”,可以干厨师、电工这样需要实操的工种

和后两波技术浪潮相比,创造性还是相对“简单”的。

霍徳认为,创造性之后的下一个浪潮,是人工智能实体化。

人工智能为啥要实体化?“现在人工智能基本都存在于电脑中,没有人体那样的载体,这让它可以替代医生、律师,但当不了厨师、电工。有了实体,就可以解决问题。”

会上,他播放了一段视频:一截连通线路的白色水滴型物体,在人手掌上缓缓蠕动。“这是为人工智能设计的人工肌肉。”

人工智能未来方向“终极目标”

实验室里,人工智能开始有原始的“自我意识”

实体化,还不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科学家们最终努力的反响,是让人工智能,有人一样的自我意识。

这并不是科幻,在实验室里已经在成为现实。一段视频,展示了他所在室验室的最新研究:为一个四脚机器人安装传感器和相应认知组件,推动它感知自身的腿、感知地面,让它为自己建立认知模型,逐渐认识到自己有几条腿、几条腿之间的联系,逐渐学会用脚行走。一段时间后将一条腿去掉,研究人员发现,机器人在适应过程中重构了对自己的认知模型,开始认识到自己只剩三条腿,并尝试如何协同好这三条腿,实现行走。

霍徳说,这是非常原始的自我认知,但就像人类经历的那样,这也是自我意识的开始。

最后更新:2017-11-09 14:22:29

  上一篇:go 应届生工资9K起步,人工智能行业势不可挡!
  下一篇:go 沃特股份: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妖王觉醒,遭主力30亿杀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