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51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蓉城透露:人工智能正在具有“自我意識”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熊筱偉 張舒 程文雯)人工智能,是不是就等於深度學習、阿爾法狗?

“深度學習,在研究機構裏是10年前的事情了。”說這句話的是霍徳·裏普森,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創意機器實驗室總監。在他看來,產業化中的技術,總會滯後於研究者。而要產業領先,應對技術有前瞻性。

在全球頂尖實驗室裏,人工智能有哪些革命性的前沿技術研究?霍徳為人工智能列出了六波技術浪潮,“現在熱議的、正在產業化的,隻是前三波。”未來將要到來的三波浪潮是什麼?近日在蓉舉行的2017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人工智能分論壇上,霍徳分享了讓人震驚的內容。

人工智能未來方向第一波

人工智能也能有創造力 創作出獨一無二的油畫

霍徳認為,人工智能的六波技術浪潮,可分為已開始產業化的、麵向未來的兩類。開始產業化的三波技術浪潮分別是:準則基礎(下象棋等)、大數據分析、深度學習;麵向未來的三波則是創造性、實體化和自我意識,它們是未來10年到30年的方向。

創造性是什麼意思?“人工智能可以做很多事,但目前它還沒有創造力。”

霍徳認為,這是人工智能發展的下一個方向——獲得創造力,像人一樣創造出全新的想法、全新的事物。這將使人工智能用不同於人類的思路,自主完成部分產品設計,甚至提供藝術產品,如音樂、文學等。

怎麼能讓人工智能有創造力?最直接的方法,是複製人類獲得創造力的學習過程。“但人怎麼會有創造力,這個我們還不知道。” 霍徳雙手一攤,這是一個瓶頸。

瓶頸正在被突破。通過大屏幕,他用照片展示了某研究項目中,機器人學習創作油畫的過程——最初畫出的,隻是色彩斑斕的色塊;到後期則畫出讓人驚訝的人像、動物,可以輕易看出它們屬於寫實派、印象派等不同風格。“在畫出來之前,世界上並沒有一張同樣作品。”

這是怎麼做到的?霍徳引入了“進化”的概念,“世界上那麼多種動物植物,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是因為進化。在適應自然界過程中,已有物種不斷演變,最終成為全新物種。”和自然界一樣,研究人員讓上千個的人工智能,圍繞一個目標進行數百萬次的相互競爭,以人類大數據充當“自然界”來讓人工智能適應,最終進化出一個全新的結果——這就是人工智能創造的新事物。

霍徳介紹,歐美大量高校和研究機構在從事人工智能創造力研究,有望在未來10年內走向產業化。

人工智能未來方向第二波

讓人工智能也有“肌肉”,可以幹廚師、電工這樣需要實操的工種

和後兩波技術浪潮相比,創造性還是相對“簡單”的。

霍徳認為,創造性之後的下一個浪潮,是人工智能實體化。

人工智能為啥要實體化?“現在人工智能基本都存在於電腦中,沒有人體那樣的載體,這讓它可以替代醫生、律師,但當不了廚師、電工。有了實體,就可以解決問題。”

會上,他播放了一段視頻:一截連通線路的白色水滴型物體,在人手掌上緩緩蠕動。“這是為人工智能設計的人工肌肉。”

人工智能未來方向“終極目標”

實驗室裏,人工智能開始有原始的“自我意識”

實體化,還不是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標。科學家們最終努力的反響,是讓人工智能,有人一樣的自我意識。

這並不是科幻,在實驗室裏已經在成為現實。一段視頻,展示了他所在室驗室的最新研究:為一個四腳機器人安裝傳感器和相應認知組件,推動它感知自身的腿、感知地麵,讓它為自己建立認知模型,逐漸認識到自己有幾條腿、幾條腿之間的聯係,逐漸學會用腳行走。一段時間後將一條腿去掉,研究人員發現,機器人在適應過程中重構了對自己的認知模型,開始認識到自己隻剩三條腿,並嚐試如何協同好這三條腿,實現行走。

霍徳說,這是非常原始的自我認知,但就像人類經曆的那樣,這也是自我意識的開始。

最後更新:2017-11-09 14:22:29

  上一篇:go 應屆生工資9K起步,人工智能行業勢不可擋!
  下一篇:go 沃特股份: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妖王覺醒,遭主力30億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