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38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經由大數據、人工智能邁向智慧檢務

點擊播放 GIF/1046K

這是萬物互聯、人工智能的激越時代,這是唯改革創新者勝的偉大時代。

現代科技正日益成為政法工作現代化的大戰略、大引擎,推動政法工作跨越式發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同誌指出,“‘天網’產生海量數據,對海量數據具有超級算力的‘天算’和具有超級智能控製的‘天智’,將使得未來世界更可知、更可測。這為我們提高政法工作前瞻性、預見性,實現更人性化的管理和更精確化的治理,提供了無限可能。”“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將成為引領科技創新的下一個風向標。”

曹建明檢察長也多次強調,“大數據時代,信息科技應用的廣度和深度,直接關係到檢察機關的綜合實力和工作水平。”“加快人工智能在檢察重點領域的深度開發和應用”。

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全國檢察機關正著力打造智慧檢務新模式。

2009年蘇州會議確定了“四統一”(包括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設計、統一實施)的頂層設計,自此之後,檢察信息化突飛勐進。自2013年以來統一業務應用係統、案件信息公開係統、電子卷宗係統陸續部署上線運行,覆蓋全國四級檢察機關,橫到邊、縱到底的全國統一司法辦案平台逐漸定型。在中央政法各部門中“換道超車”,勇領信息技術潮流之先。

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複電子檢務工程(中央本級)初設報告和投資概算,以全國檢察機關電子檢務工程工作會議為標誌,以統一業務應用係統為基礎和核心,全國檢察機關電子檢務工程吹響了全麵推進的衝鋒號。

2016-2017年,覆蓋全部檢察工作的司法辦案、檢察辦公、隊伍管理、檢務保障、決策支持、檢務公開和服務“六大平台”研發完成並陸續上線運行。

點擊播放 GIF/665K

檢察專線網、檢察工作網、互聯網,彼此唿應,共同編織成一張功能強大、特色鮮明、平滑運行的檢察網絡。

這張“天網”是海量檢察大數據的最重要來源,采集檢察內生數據,共享和交換其他行政執法部門、司法部門的數據,爬取互聯網數據,每天TB級的海量數據,源源不斷地匯入檢察機關的機房服務器,成為檢察大數據應用的源泉,也成為檢察改革的“發動機”。

點擊播放 GIF/300K

為進一步提升檢察機關大數據應用水平,推進司法責任製改革,高檢院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破解改革難題,於2017年對統一業務應用係統進行了自部署以來的最大一次升級,涉及健全司法辦案組織及運行機製、明確權力清單等多方麵內容。升級後的係統,支持建立固定或臨時檢察官、將司法責任製和新辦案機製有機融入,以軟件的硬約束助推改革要求全麵落地。

統計子係統的研發應用,標誌著統一業務應用係統辦案、管理、統計“三位一體”的全麵實現,對推動檢察大數據實踐發展,促進智慧檢務,深入推進司法改革、規範司法行為有重要意義。

為拓寬司法公開渠道,全國各級檢察機關共同打造“兩微一端”和檢察網陣,打造立體便捷的網絡服務平台,增強了人民群眾對司法機關的認知和認同。目前,全國四級檢察院實現了“兩微一端”全覆蓋,新媒體總數達1.3萬餘個,發布信息770餘萬條,總粉絲數達1.1億人。同時,2017年4月,人民檢察院案件信息公開係統微信版上線運行,主動推送案件程序信息,公眾可隨時隨地通過微信查詢。

上海市檢察機關以12309檢察服務平台為中心,創建全市三級院聯動、“一門式”受理、統一分流辦理的工作模式,簡化流程,提升效能。公眾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可向上海任何一家檢察院舉報或查詢信息,進行律師預約、法律谘詢等。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張本才:

點擊播放 GIF/384K

盡管檢察信息化成績斐然,但與檢察工作發展的需要相比,仍存在差距。如何借助科技創新破解當前司法領域存在的難點、痛點,成為當務之急。為此,2015年7月,曹建明檢察長在“互聯網+檢察工作”座談會首次提出“智慧檢務”概念,要求“努力把電子檢務工程建成‘智慧檢務工程’。

作為打造智慧檢務的一項重要技術,雲計算的應用徹底打破了信息存儲局限,司法信息得以實時共享。尤其是針對“案多人少”問題,高檢院積極推動“雲計算+檢察工作”的新網絡模式,打造科技強檢新引擎。其中,電子數據雲平台實現了高檢院技術信息中心與各地檢察機關電子證據實驗室的互聯互通,具備了證據資源積累、鑒定設備共享、遠程互幫協助等功能。目前,已接入1025家單位,匯聚近100億條數據,支持解析百餘個門類的數據。未來,電子數據雲平台將通過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為司法辦案提供智能支持。

“大數據+檢察工作”的應用為打造智慧檢務、提升智慧辦案提供了極大助力。高檢院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建成國家檢察數據中心,實現對同類或相近案件的智能分析、提醒與預測,築牢“數據鐵籠”。通過網上辦案“全程留痕”、案件智能評查、智能糾錯,配合人民檢察院司法責任製建設,有效杜絕冤假錯案。

各地檢察機關同樣在積極推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與檢察工作的深度融合。如,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立方”輔助決策係統,以海量數據,多維展現檢務情況,以便檢察機關嚴格規範執法。

2017年7月,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刑事公訴出庭管理係統上線運行,實現了出庭信息采集發布、出庭觀摩預約、出庭情況網上點評、出庭問題和經驗匯總等功能,成為北京檢察機關進行出庭經驗分享和出庭能力培訓的基礎平台。以時間換經驗、以體力換知識,提升公訴人的出庭能力。

浙江檢察機關聯手阿裏巴巴共建“檢務雲”,建成“浙檢雲圖”“浙檢雲視”“浙檢雲政”“浙檢雲偵”平台,可實現數據分析結果的隨需查詢、分析、展現和分布,通過業務全貌、重點評查、輔助決策和智能預判等可視化功能,提升對重點檢察工作的分析決策和趨勢預判能力。

山東檢察機關利用遠程智能庭審指揮監督係統,由後方“智囊團”為公訴人庭審“出謀劃策”,提升重大案件公訴質量。同時,創設“檢度”智能檢索平台,根據圖片、視頻、典型案例等不同來源,自動分類檢索信息,並通過熱度、相似度等關聯信息,實現案件信息快速檢索。

山東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吳鵬飛

點擊播放 GIF/395K

2016年《“十三五”時期科技強檢規劃綱要》,形成全新頂層設計藍本。2017年《檢察大數據行動指南》細化部署,檢察機關首批人工智能“1101試點”工程正式啟動。以問題為導向,高檢院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築就智慧檢務“四梁八柱”的全新架構。

曹建明檢察長明確指出,“智能語音係統是檢察機關積極順應信息化時代發展趨勢,建設智慧檢務,提升檢察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檢院正加強與科大訊飛等公司的戰略合作,重點推動維漢互譯等智能語音技術的應用。

麵對新疆等地反恐的嚴峻形勢,高檢院緊貼民族地區檢察工作雙語翻譯需要,積極推進維漢等雙語互譯智能語音係統的應用,以機器代替人力,緩解邊疆雙語辦案人才的短缺壓力,促進新疆“雙語”訴訟工作順利開展。

維漢雙語互譯智能語音係統在新疆已轉寫100多萬字,共產生7G數據,實現了審查報告、判決錄入、偵查筆錄等工作的即時翻譯,有效節約溝通成本,提高辦案效能,為推動新疆檢察工作實現新跨越,維護國家穩定、推進平安中國建設提供強有力保障。

訊問/詢問智能語音係統的應用,解放了辦案人員的“雙手”與大腦。檢察人員隻需佩戴專門的耳麥,口述便能實現本地或遠程提審筆錄的數字化轉寫。目前,已在安徽、杭州、北京等地試點應用數千次,尤其是在簡易速裁類案件中,智能語音識別轉寫準確率在85%左右,訊問/詢問質量提升。

智能語音會議係統廣泛應用於檢委會、檢察長辦公會等場合,微調後便能快速生成電子版的會議記錄。在高檢院檢委會會議係統試點應用中,識別率達75%-85%,取得了良好效果。

除智能語音係統的應用,杭州市檢察機關上線運行的“智慧公訴”輔助係統,開啟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新篇章。他們通過遠程提審、庭審係統縮短了提審、開庭時間;借助智能語音識別係統提升提審筆錄等法律文書及會議記錄錄入效率;運用法律文書智能校對係統,實現智能糾錯、自動排版等功能;利用公訴案件智能輔助係統,實現案件信息的有效提取,為量刑研判、文書編寫等工作提供了極大便利,並能確保辦案全程留痕。

江蘇省檢察機關在案管前台使用可直接對話的案管機器人,充當服務員、統計員、分析員,全天候為群眾提供優質的智能司法服務。

貴州省檢察機關的大數據司法辦案智能輔助係統實現了對案件事實與證據認定的風險預警和監督糾正等功能,能夠更加精準對案件定性。通過繪製“犯罪構成知識”圖譜,多維度分析刑法、刑訴法中規定的行為、事項和情節。

檢察人員可通過該係統自動抓取犯罪嫌疑人信息、犯罪事實、證據材料等基礎信息,並按照係統內的審查指引,逐一審核相關證據,確保證據充分、真實。一旦案件不符合證據審查指引的要求,會自動退回上一環節,以此解決過去“起點錯、跟著錯、錯到底”的問題。目前,貴州全省100個檢察院上線運行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搶劫罪、盜竊罪四個罪名智能辦案輔助模型。

智慧檢務的推進離不開智慧支撐和科技創新。

點擊播放 GIF/471K

高檢院正加大科研力度,推動國家檢察大數據中心建設;與中國人民大學、航天科工集團、科大訊飛公司等合作,建成開放式智慧檢務創新研究院和一批重點領域聯合實驗室,為智慧檢務積蓄後勁。

點擊播放 GIF/594K

藍圖已然繪就,奮鬥正當其時。未來,檢察機關必將繼續深化科技強檢戰略,實現智慧檢務4.0“四梁八柱”的大跨越;加快推進“1101”試點工程,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在偵監、公訴、執檢、未檢、民行、控申、案管等各項檢察工作中的應用,最終邁向智慧檢務。

最後更新:2017-10-08 08:09:36

  上一篇:go 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概念如何區分?
  下一篇:go 機器人將如何走進印刷廠各個部門去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