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機器人
人工智能的叛變:恐怖穀效應
最近補完了美劇《西部世界》。我特別喜歡這種題材的影視作品,關於機器人產生獨立意識最終反抗人類的故事,從《銀翼殺手》開始就讓我樂此不疲。
《銀翼殺手》、《終結者》、《異形》和《普羅米修斯》、《異次元駭客》、《黑客帝國》、《我,機器人》、《A.I.》,這些經典的人工智能科幻電影都是我的最愛。
當然,看電影不動腦子是一件比較可惜的事情,而我在重複觀看眾多的人工智能反叛電影之後,總結了一些對我來說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以及我個人的答案。
這個主題會寫兩到三篇。
幻想作品裏人為什麼都熱衷於殺戮喪屍/機器人?
我們先看《西部世界》裏的問題。這部作品裏,未來人類創造了一個西部世界樂園。裏麵都是與一般人類外表一致的機器人,遊客們在到訪之後,經常熱衷於對這些和自己外形一致的機器人進行殺戮。
令我特別注意的是,為什麼麵對和人類極其近似的機器人時,殺戮這一行為會變得這樣簡單?有很多人接受不了《西部世界》裏的這種無端殺戮,因為這裏的機器人太像人類了。但劇中另一部分人,卻因為機器人而放大了自己的殺戮欲望變得殘忍嗜殺。
其實我發現了一個客觀事實:遊戲和影視作品裏,當人類麵對似人非人的物種時的殺戮是普遍存在、創作者刻意為之的,那麼問題來了,作為觀眾的我們,為什麼會覺得此類行為刺激的同時,不會產生觀看謀殺劇情時的心理負擔?
比如喪屍這一物種,當遊戲裏我們像殺牲畜一樣砍殺喪屍時,盡管血肉橫飛,但玩家心理一般不會有負擔。因為喪屍外表已經和人差別很大,並且具有很大的威脅性。
最重要的是,在殺戮喪屍/人造人時,我們都會有此種自我提醒“他們本質上不是人”,我們不用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創造出遊戲和影視作品裏機械人、喪屍等人型生物,這是一個既能發泄我們基因裏殺戮異族人的原始欲望,也能在道德上自洽的過程。
但人形外表越像人,越過恐怖穀效應的轉折點後,殺戮他們就會承擔更大的心理負擔。
對於那些模仿人類的機器人,“由於它們與人類在外表、動作上都相當相似,所以人類亦會對機器人產生正麵的情感”,但是,一旦“與人類相像超過95%的時候,哪怕她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讓整個機器人顯得非常僵硬恐怖,讓人有麵對行屍走肉的感覺。”而如果他們與人類相像的程度繼續提升,則人類又會恢複這種好感。——恐怖穀效應
來自維基百科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那些表現出人類感情的機器人報以同情的原理。
人類對人工智能的認同/恐懼程度,其實就取決於兩點的疊加:
1、外表恐怖穀效應
外表與人的相似度在恐怖穀臨界點(似人非人)的時候,人的反感度最大。
例如喪屍、異形、表皮損毀的終結者。
外表相似度越過恐怖穀與人類更加相似的時候,反感度就會下降。
例如《A.i.》裏的機器人男孩、《銀翼殺手》裏的複製人、《西部世界》裏的機器人。
喪屍圍城:瞭望塔
2、是否具有人類情感思維
即使在外表上不具有人類形態,但如果人工智能/類人生物表現出相似度極高的人類情感,那麼也會迅速得獲得我們的好感。例如《機械紀元》、《瓦力》裏的機器人、《溫暖的屍體》裏的喪屍男主等。
我隻是一堆機器?這聽起來就像在說,你隻是一隻猿猴。——《機器紀元》
既然知道了人對人形生物產生好惡感覺的原因,那麼不妨更加深入想:
為什麼人類會害怕似人非人的生物,同時又會對有人類正麵情感的非人類產生好感?
還是以喪屍和終結者為例。
喪屍具有人的外形,但身體腐爛、帶有強烈傳染性,攻擊性極強,隻有原始嗜血的欲望。
追殺康納的終結者,有人的外形表皮,但體內是鋼鐵骨架,攻擊性極強,服從於程序的指令。
喪屍的嗜血與終結者的追殺程序,其實是兩種外皮下的同一種設計。
本質上喪屍和終結者兩者的共同點是:有危及我們生命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受我們影響和控製。
這就是恐懼的來源。
而那些有人類情感的造物則不同。即使他們長得可怕,我們也很容易產生好感。
一旦他們可以理解人類的情感並有所反饋,那麼與人類的距離就會很容易拉近。這裏就是下一個主題了:
人工智能是如何覺醒產生意識的?
有意識的機器人,與人類還有區別嗎?
為什麼文學影視作品裏的人工智能終究會反叛人類?
下次再聊。
最後更新:2017-10-20 1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