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10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可以談戀愛?楊瀾帶你探尋“有溫度”的AI!

8月20日下午三點,著名媒體人楊瀾攜全新跨界力作《人工智能真的來了》亮相上海書展友誼會堂。操刀《花千骨》《醉玲瓏》《寂寞空庭春欲晚》的80後著名編劇饒俊傾情助陣,兩人就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的創造力、想象力、愛等話題做了有趣的對談。

《人工智能真的來了》是楊瀾第一部跨界作品,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得到了百度CEO李彥宏、創新工場CEO李開複、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百度總裁張亞勤、“穀歌大腦”創始人吳恩達、科大訊飛執行總裁胡鬱、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院長王永東的大力推薦,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穀歌雲”首席科學家李飛飛傾情作序。人工智能“微軟小冰”也為這本書寫了推薦。“人工智能”被寫入國家戰略,目標是確立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先發優勢,計劃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而放眼全球,人工智能已經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最大的助推器,無人駕駛、智能機器人、語音識別等科技產品也悄然滲透在人們的生活中,這一切都意味著,人工智能時代到來了。

楊瀾作為中國首位全方位探尋人工智能的媒體人,在2016年,帶領團隊曆時一年,走訪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國家的二十多座城市,采訪了三十多個頂尖實驗室及研究機構的八十多位行業專家,製作出《探尋人工智能》紀錄片。在剪輯紀錄片的過程中,楊瀾回味和沉浸其中,用媒體人的人文視角、獨特的親身體驗以及細膩的情感,通過文字,全麵記錄了那些改變世界的人和事,書寫了一段充滿驚奇與驚喜、溫暖與溫度、哲思與展望的,一名文科生的人工智能探尋之旅。

楊瀾在書中記錄了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卡內基·梅隆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著名學府,IBM、微軟、百度、facebook等國際性知名大企業,以及中國本土的諸如科大訊飛、曠視科技等新興企業在深度學習、視覺識別、語音識別、機器人製造、自動駕駛等人工智能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展現了代表目前人工智能研究頂尖水平的,可以上天入水,可以大若巨人、小若米粒的各式各樣、讓你“萬萬沒想到”的機器人;分享了諸多重量級科學家、知名人士對於人工智能的探索或思考,比如“穀歌雲”首席科學家李飛飛、“穀歌大腦”創始人吳恩達、“卷積神經網絡之父”揚·樂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埃裏克·坎德爾、微軟研究院院長埃裏克·霍維茨、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複、智能語音專家鄧力、“仿人形機器人教父”石黑浩、告誡人們要警惕“超級智能”的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院院長尼克·博斯特羅姆、“第一個帶著芯片行走的人”凱文·沃維克、“第一個親曆自動駕駛汽車事故”的資深科技記者約翰·馬爾科夫、矽穀創業家傑瑞·卡普蘭,以及參演過多部人工智能題材電影的好萊塢明星摩根·弗裏曼等。

楊瀾表示,她既非科技大咖,也非商業巨子,但是可以從親身體驗的角度,告訴大眾一個“接地氣”“有溫度”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一場學習的革命。在知識迅速迭代、規則不斷改變的今天,學習的心態和學習的能力決定了我們的生存,更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作為媒體人,楊瀾覺得有責任與義務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讓更多人關注和了解這場智能革命。

她在書中用浪漫而理性的筆觸,闡釋了對於人工智能在社會、經濟、倫理等方麵的觀察與思考。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做出選擇的是人,不是機器。未來到底往何處發展,取決於我們如何設計、管理和應用人工智能。楊瀾認為:人工智能就像一麵反光鏡,照見人類智慧的神奇,放大人類社會的善惡。我們創造了人工智能,在它們的身上看到了我們自己的希望、想象和恐懼,也深刻感悟到創造之美,以及我們與這個世界相處的另一種可能性。

人工智能也可以提升全社會的創造力,讓人們從重複繁瑣的事務中解脫出來,擁有更完整的生活、更全麵的發展,從而能夠更好的去享受藝術、創造性的工作,更好的享受和家人朋友的時間。繞了大半個地球,楊瀾看到了人工智能是可以切實解決人類某些問題的,例如,人工智能幫助盲人重新看到家人的輪廓等等。關於人工智能和人類的未來,楊瀾思考的答案是,人工智能和人類並不是誰要替代誰,更可能出現的未來是人機共存,人機協作,甚至是人機共生。

楊瀾認為,中國在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已經躋身世界第一梯隊。一方麵,在國際上,包括李飛飛、張亞勤、吳恩達等一批華裔科學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成就正在引起全球關注和追隨。另一方麵,中國是一個數據大國,在政府提出發展人工智能的整體布局下,海量數據以及高科技人才匯聚在一起將會引發巨大的效應。

對談結束後,楊瀾為現場讀者進行簽售,並回答了部分記者的提問。

最後更新:2017-10-07 22:41:42

  上一篇:go 人工智能助力基層醫療大會召開 聯合醫生集團林子洪受邀出席
  下一篇:go 著名媒體人楊瀾發布最新跨界力作《人工智能真的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