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3
机器人
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人工智能该背个锅……
最近沉迷不能《北京折叠》不能自拔,没错就是中国唯二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的获奖作品…在2017腾讯we大会前发布会上,基哥有幸见到本尊了,然后聊上了...
可惜最后知道她结婚了,孩子都能叫叔叔了!
先八卦下,郝景芳,简单来说名普通的“学神”。
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北大中文系免试...文科学神?
结果高考的时候考上了清华物理系。。。因为她说她的梦想是当名科学家...
自称“学渣”,经管学院博士毕业之后,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经济,写小说只是兴趣,真·学神。
看到这里,基哥当时就跪了....
人工智能可能会让“富者更富,穷者更穷”
郝景芳科幻作品《北京折叠》做了个小小的预言:人工智能的到来,大批人面临失业。随之而来的贫富分化,导致的人群隔离。
而现在机器取代人的实际进程已经发生得很快了,像长三角、珠三角,一堆沿海工厂无人工厂也都出现了。那个Nike的跑鞋,最近都开始在无人工厂生产了。
那么AI抢人的工作
失业了怎么办呢?
郝景芳:
其实人工智能到来,它对于就业的影响有可能还是蛮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做很多简单、低端的工作,虽然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还远远做不到很多高级的脑力工作,但是一些重复型的劳力或者体力工作,蛮容易人工智能化。
(原图直出,没有PS,没有加特效...下同)
未来其实就有可能在入门级的工作上面,劳动就业的需求就会减少很多。如果有大量的劳动力,本身是低技能、低教育背景的话,他们做不了更高级的工作,他们又找不到入门级、简单、重复型的劳动,那么失业的情况是有可能上演的。如果说,一旦有这种情况发生,低端工作的薪水肯定会更低,因为劳动力是供大于求的。
这种情况下,高级的,跟人工智能相关的人才会更多,但是人才供给是供不应求的,所以有可能会变得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这是有可能会实现的。
我们能够做的是什么呢?教育,能够使得目前只能做重复型简单劳动的人,未来能够有机会去从事各种各样、更加多样性的,更适应未来时代发展的一些工作。如果没有这样的教育转化,我自己会觉得失业的风险还是存在的。
人工智能带来新就业
像腾讯的微信,可能几年前大家没有用微信的时候,不会知道新媒体运营现在就是一个极大的岗位了,你一个公众号本身就可以有一个团队来做(基哥插一句,回家的路上坐上了某微信公众号大佬的特斯拉...这样的大佬基哥见过3个...)。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以前没有的新工作,但是它是把以前在其他工作岗位的人,吸纳到这样一个新的群体里面。
未来在人工智能技术大幅度应用之后,仍然会有大量的新工作产生,跟人工智能打交道的各种各样的工作。但是,前提条件是,我们所有的人需要有一些基本的科学素养,需要有一些很灵活的学习能力,需要有跟人机交互的能力,需要更广泛的与新时代相接触的适应能力等等,他需要一些比较高级、比较灵活的能力,只要有这样的能力,我不觉得说未来世界不需要那么多人口,未来世界肯定还需要更多更多的劳动力和工作。
我觉得越来越多人从事脑力工作,其实整个人的经济发展史一直是一个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减少自己必要的体力工作。以前人还是狩猎、采集的时代,一天到晚就是在找吃的,你要不吃的,一天就饿死了。后来人不断地发现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新的生产工具、新的手段,然后人们无论是以个人体力劳动所占的比例,还是整个社会当中,体力劳动的人口,都在越来越减少。
人们都去干什么呢?
大部分人都会从事脑力劳动
今天所有人坐在这里,我们都是脑力工作者,无论你做采访、编辑、拍摄等等,大家都开始从事脑力工作。未来我不觉得像艺术、哲学需要,所有的高级脑力工作越来越需要的多。
其实人工智能可以处理现在所有的现有科学文献、科学数据,但是它不能进行真正的科学探索和科学发现,因为人工智能真的不了解我们的物理世界。真正的科学探索、科学发现,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还需要越来越多的工程师,写电影的人,甚至一系列做软件的等等。
我们未来要习惯一个现象,就是绝大部分人都在从事脑力工作,服务业、智力行业,会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
怎样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你应该学些什么?
人工智能现在最缺乏的是一个综合的认知能力,对于世界,对于社会的认知。因为人工智能现在最大的问题,你只能教它一个非常专的技能,你让它去搬一个东西,你就不太可能让它再去分析一个数据,你让它分析数据,你一旦让它学下围棋,它又不会分析数据了。
现在我们所说的人工智能都是在一个非常窄的特定场景下,让它做一个很具体的小工作,并不能有一个对于世界的综合性理解,全景认知。
假如说,人工智能全都非常厉害,他们做一些具体的小工作都像AlphaGo下围棋那么厉害,如果一个人、一个孩子,长大一个是非常非常窄的,只会做他手底下一点点小事,他是比不过人工智能的。人所有的就是跨学科的,多门类综合的能力,这个是我们觉得未来会越来越需要的,就是一种综合型人才,具有全景视野、大局观等。
基哥的提问:
白宫有一个数据说,未来10年有9%-47%的工作会受到威胁,但是大部分国家的工业化刚好就是从这些低端工业做起来的,例如纺织业。如果人工智能刚好取代了这一堆低端制造业,那是否就是锁死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起步,而且锁死了贫富差距?
郝景芳:
你这其实是两个问题,现有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在这样的工业上布局,已经做了很多生产,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怎么转型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如果现在没有这些工业,怎么起步的问题。
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真正需要面临的就是这样的挑战,我们需要跟这个时代赛跑,我们转型的速度和这个时代发展的速度必须进行赛跑。如果真的像他们预测的,纺织工业、运输业等等,大量的劳动力被取代,我们怎么来处理整个工业结构的转型,因为现在中国还有40%是在制造业就业的人口,还有20%左右是农业就业。
所以就是这些人口必须面临转型,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必须面临调整。
我相信中国能够做好经济转型,但是这和速度很有关系,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大量的方方面面社会、经济结构需要发生调整,这其实就是在转型和比拼速度。
对于起步型国家,他们反倒是容易一些,因为有一些国家,他们之前比较难的就是组织劳动力,他们也想通过制造业起步,但是他们合格的劳动力不够,现在如果你在那个地方,他有资源,你直接投资一个工厂,无人工厂直接可以干活,他们蛮容易起步了。但是,那个和中国面临的问题不一样,中国面临的问题我们实际上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结构,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要考虑到我们整个人口结构,我们劳改力相当大一部分主体,集中在低技术含量的劳改密集型的制造业里面。
我们确实需要给这些人,起码这些人的下一代以足够的教育,能够让他们转型到服务业,转型到更加个性化、更加新潮的、更加有技术含量的,各种各样的岗位中。
我自己会非常关注贫困群体下一代教育里面,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如果不做好这块的转型,接下来经济很有可能出现断裂。
“AI改变世界,谁来改变AI”
“我真诚地希望未来会更加光明”
从《北京折叠》之后,郝景芳一直在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她的新书《人之彼岸》下个星期出版,叫做《人之彼岸》,刚刚开始预售。
整个一本书都是关于人工智能,有六篇关于人工智能的小说,还有两篇关于人工智能我自己的科普思考。这个书不能算是很社会、尖锐、批判,我自己也不想把自己定义为社会批判小说家。这里面会反映一些现实生活的问题,各个层面、各个方面都有,关于个人感情的,关于社会生活里面,甚至关于战争的,关于整个人类文明的都有,但是并不一定是某个方向的社会分析或者挖掘,就是我自己主要的着力点。
这个小说之所以叫《人之彼岸》,是因为我觉得在人工智能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刚好可以反过来让我们对人自身有更深的理解,好比说,人工智能站在彼岸,我们站在此岸,对于彼岸的关照,更多的反倒是让我们对于人自身有更深的了解。
我自己希望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性、人类的智慧有更深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们整个人类文明往前进一步。
哦。。。聊的大概就这么多了。。。
采访结束后,现场当然又变成了粉丝见面会...
如果你对科幻文学和人工智能感兴趣,那就来2017腾讯WE大会吧,让郝景芳为你现场讲述她心目中人和人工智能的未来。
本次WE大会我们还邀请到了着名宇宙学家霍金(独家视频演讲)、突破摄星执行董事 Pete Worden、斯坦福大学神经学教授 Tony Wyss-Coray、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未来学家 Pablos Holman、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中国区科学总监 Ed Gerstner(印格致)、癌症研究科学家张康,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菂,以及腾讯首席探索官 David Wallerstein。
| 打断一下,基哥要飙车了 |
iPhone X专属新铃声,超好听!
下载下来做新铃声吧!

最后更新:2017-11-05 1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