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83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富者更富、窮者更窮,人工智能該背個鍋……

最近沉迷不能《北京折疊》不能自拔,沒錯就是中國唯二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的獲獎作品…在2017騰訊we大會前發布會上,基哥有幸見到本尊了,然後聊上了...

可惜最後知道她結婚了,孩子都能叫叔叔了!

先八卦下,郝景芳,簡單來說名普通的“學神”。

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北大中文係免試...文科學神?

結果高考的時候考上了清華物理係。。。因為她說她的夢想是當名科學家...

自稱“學渣”,經管學院博士畢業之後,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研究經濟,寫小說隻是興趣,真·學神。

看到這裏,基哥當時就跪了....

人工智能可能會讓“富者更富,窮者更窮”

郝景芳科幻作品《北京折疊》做了個小小的預言:人工智能的到來,大批人麵臨失業。隨之而來的貧富分化,導致的人群隔離。

而現在機器取代人的實際進程已經發生得很快了,像長三角、珠三角,一堆沿海工廠無人工廠也都出現了。那個Nike的跑鞋,最近都開始在無人工廠生產了。

那麼AI搶人的工作

失業了怎麼辦呢?

郝景芳:

其實人工智能到來,它對於就業的影響有可能還是蠻大的,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做很多簡單、低端的工作,雖然現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還遠遠做不到很多高級的腦力工作,但是一些重複型的勞力或者體力工作,蠻容易人工智能化。

(原圖直出,沒有PS,沒有加特效...下同)

未來其實就有可能在入門級的工作上麵,勞動就業的需求就會減少很多。如果有大量的勞動力,本身是低技能、低教育背景的話,他們做不了更高級的工作,他們又找不到入門級、簡單、重複型的勞動,那麼失業的情況是有可能上演的。如果說,一旦有這種情況發生,低端工作的薪水肯定會更低,因為勞動力是供大於求的。

這種情況下,高級的,跟人工智能相關的人才會更多,但是人才供給是供不應求的,所以有可能會變得富者越富,窮者越窮,這是有可能會實現的。

我們能夠做的是什麼呢?教育,能夠使得目前隻能做重複型簡單勞動的人,未來能夠有機會去從事各種各樣、更加多樣性的,更適應未來時代發展的一些工作。如果沒有這樣的教育轉化,我自己會覺得失業的風險還是存在的。

人工智能帶來新就業

像騰訊的微信,可能幾年前大家沒有用微信的時候,不會知道新媒體運營現在就是一個極大的崗位了,你一個公眾號本身就可以有一個團隊來做(基哥插一句,回家的路上坐上了某微信公眾號大佬的特斯拉...這樣的大佬基哥見過3個...)。所有這些東西都是以前沒有的新工作,但是它是把以前在其他工作崗位的人,吸納到這樣一個新的群體裏麵。

未來在人工智能技術大幅度應用之後,仍然會有大量的新工作產生,跟人工智能打交道的各種各樣的工作。但是,前提條件是,我們所有的人需要有一些基本的科學素養,需要有一些很靈活的學習能力,需要有跟人機交互的能力,需要更廣泛的與新時代相接觸的適應能力等等,他需要一些比較高級、比較靈活的能力,隻要有這樣的能力,我不覺得說未來世界不需要那麼多人口,未來世界肯定還需要更多更多的勞動力和工作。

我覺得越來越多人從事腦力工作,其實整個人的經濟發展史一直是一個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減少自己必要的體力工作。以前人還是狩獵、采集的時代,一天到晚就是在找吃的,你要不吃的,一天就餓死了。後來人不斷地發現新的技術、新的方法、新的生產工具、新的手段,然後人們無論是以個人體力勞動所占的比例,還是整個社會當中,體力勞動的人口,都在越來越減少。

人們都去幹什麼呢?

大部分人都會從事腦力勞動

今天所有人坐在這裏,我們都是腦力工作者,無論你做采訪、編輯、拍攝等等,大家都開始從事腦力工作。未來我不覺得像藝術、哲學需要,所有的高級腦力工作越來越需要的多。

其實人工智能可以處理現在所有的現有科學文獻、科學數據,但是它不能進行真正的科學探索和科學發現,因為人工智能真的不了解我們的物理世界。真正的科學探索、科學發現,會需要越來越多的人,還需要越來越多的工程師,寫電影的人,甚至一係列做軟件的等等。

我們未來要習慣一個現象,就是絕大部分人都在從事腦力工作,服務業、智力行業,會成為整個社會的主導。

怎樣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

你應該學些什麼?

人工智能現在最缺乏的是一個綜合的認知能力,對於世界,對於社會的認知。因為人工智能現在最大的問題,你隻能教它一個非常專的技能,你讓它去搬一個東西,你就不太可能讓它再去分析一個數據,你讓它分析數據,你一旦讓它學下圍棋,它又不會分析數據了。

現在我們所說的人工智能都是在一個非常窄的特定場景下,讓它做一個很具體的小工作,並不能有一個對於世界的綜合性理解,全景認知。

假如說,人工智能全都非常厲害,他們做一些具體的小工作都像AlphaGo下圍棋那麼厲害,如果一個人、一個孩子,長大一個是非常非常窄的,隻會做他手底下一點點小事,他是比不過人工智能的。人所有的就是跨學科的,多門類綜合的能力,這個是我們覺得未來會越來越需要的,就是一種綜合型人才,具有全景視野、大局觀等。

基哥的提問:

白宮有一個數據說,未來10年有9%-47%的工作會受到威脅,但是大部分國家的工業化剛好就是從這些低端工業做起來的,例如紡織業。如果人工智能剛好取代了這一堆低端製造業,那是否就是鎖死了發展中國家工業化起步,而且鎖死了貧富差距?

郝景芳:

你這其實是兩個問題,現有的發展中國家,已經在這樣的工業上布局,已經做了很多生產,像中國這樣的國家,怎麼轉型的問題。第二個問題,如果現在沒有這些工業,怎麼起步的問題。

對於中國這樣的國家,真正需要麵臨的就是這樣的挑戰,我們需要跟這個時代賽跑,我們轉型的速度和這個時代發展的速度必須進行賽跑。如果真的像他們預測的,紡織工業、運輸業等等,大量的勞動力被取代,我們怎麼來處理整個工業結構的轉型,因為現在中國還有40%是在製造業就業的人口,還有20%左右是農業就業。

所以就是這些人口必須麵臨轉型,中國的經濟結構也必須麵臨調整。

我相信中國能夠做好經濟轉型,但是這和速度很有關係,以及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大量的方方麵麵社會、經濟結構需要發生調整,這其實就是在轉型和比拚速度。

對於起步型國家,他們反倒是容易一些,因為有一些國家,他們之前比較難的就是組織勞動力,他們也想通過製造業起步,但是他們合格的勞動力不夠,現在如果你在那個地方,他有資源,你直接投資一個工廠,無人工廠直接可以幹活,他們蠻容易起步了。但是,那個和中國麵臨的問題不一樣,中國麵臨的問題我們實際上是一個勞動力密集型的經濟結構,是一個人口大國,我們要考慮到我們整個人口結構,我們勞改力相當大一部分主體,集中在低技術含量的勞改密集型的製造業裏麵。

我們確實需要給這些人,起碼這些人的下一代以足夠的教育,能夠讓他們轉型到服務業,轉型到更加個性化、更加新潮的、更加有技術含量的,各種各樣的崗位中。

我自己會非常關注貧困群體下一代教育裏麵,也是因為這個緣故。如果不做好這塊的轉型,接下來經濟很有可能出現斷裂。

“AI改變世界,誰來改變AI”

“我真誠地希望未來會更加光明”

從《北京折疊》之後,郝景芳一直在關注人工智能的發展。她的新書《人之彼岸》下個星期出版,叫做《人之彼岸》,剛剛開始預售。

整個一本書都是關於人工智能,有六篇關於人工智能的小說,還有兩篇關於人工智能我自己的科普思考。這個書不能算是很社會、尖銳、批判,我自己也不想把自己定義為社會批判小說家。這裏麵會反映一些現實生活的問題,各個層麵、各個方麵都有,關於個人感情的,關於社會生活裏麵,甚至關於戰爭的,關於整個人類文明的都有,但是並不一定是某個方向的社會分析或者挖掘,就是我自己主要的著力點。

這個小說之所以叫《人之彼岸》,是因為我覺得在人工智能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對於人工智能的理解,剛好可以反過來讓我們對人自身有更深的理解,好比說,人工智能站在彼岸,我們站在此岸,對於彼岸的關照,更多的反倒是讓我們對於人自身有更深的了解。

我自己希望我們在人工智能時代,對於我們每個人的人性、人類的智慧有更深的理解,隻有這樣才能夠讓我們整個人類文明往前進一步。

哦。。。聊的大概就這麼多了。。。

采訪結束後,現場當然又變成了粉絲見麵會...

如果你對科幻文學和人工智能感興趣,那就來2017騰訊WE大會吧,讓郝景芳為你現場講述她心目中人和人工智能的未來。

本次WE大會我們還邀請到了著名宇宙學家霍金(獨家視頻演講)、突破攝星執行董事 Pete Worden、斯坦福大學神經學教授 Tony Wyss-Coray、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未來學家 Pablos Holman、國際頂級科學期刊《自然》中國區科學總監 Ed Gerstner(印格致)、癌症研究科學家張康,FAST項目副總工程師李菂,以及騰訊首席探索官 David Wallerstein。

| 打斷一下,基哥要飆車了 |

iPhone X專屬新鈴聲,超好聽!

下載下來做新鈴聲吧!

最後更新:2017-11-05 18:00:17

  上一篇:go 人工智能犯罪細節首次披露:你的個人信息是這樣被破解的
  下一篇:go 鹽城首個智能停車樓,機器人幫你停車!待建第二座,看看你家周圍會不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