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777 返回首页    go 机器人


人工智能和90后女交警小郑那些不得不说的事儿

24岁的杭州女交警郑熠炯,挺神的。

神的第一个地方:据她的同事介绍,郑熠炯当年的高考分数足以上清华北大,却最终报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要圆自己一个交警梦。

神的第二个地方:入警一年,郑熠炯收获了一个新搭档——人工智能。

今年6月,入警一年的郑熠炯突然接到通知,要进行2个多月的摩托车封闭训练。“又要骑摩托?”虽然入警时也有摩托训练,但郑熠炯很快发现这回不太一样。

她面对的是260公斤重的国宾摩托,以速度快着称。

第一次看到时,她有点发憷。不过也很快适应了训练节奏,蛇形绕桩、紧急停车、快速起步、过独步桥,边训练边摔跤,摔了扶起摩托继续练。

为啥要骑这么快的摩托?郑熠炯很快知道了答案。

训练期间,指导老师介绍了人工智能杭州城市大脑。公安科班出身的郑熠炯记住了很多人工智能新词:阿里云、城市智能中枢、视频识别算法。郑熠炯也知道了,这支叫TPTU“交警铁军”的重任之一,是及时响应城市大脑的实时报警。

城市大脑报警有多快?接入交通干道视频数据,采用视频识别智能算法,城市大脑能够对路面、路口做到几乎实时的违停、事故监控报警。现在,交警每天都接到城市大脑报警500次以上,其中92%需要交警现场执法。

点击播放 GIF/1972K

城市大脑报警这么快,如果还开着警车去执法,可能就堵在路上动不了……

“城市大脑可以1秒钟发现事故,与普通警车相比,摩托车出警的效率更高,一般来说,我们接到报警后5分钟就能到现场处理。”郑熠炯说。

现在郑熠炯正式上岗了。她与另外两名TPTU队员组成工作小组,在道路上进行网格化巡逻、参与交通特勤工作、处理路面交通违法,同时快速处置来自城市大脑的事件报警。

现在,郑熠炯每天都要骑着大摩托跑近100公里,处理50多起交通违法行为,其中一半都来自城市大脑报警。

当然,作为杭州城的交警,还需要回答几十次游客、市民问路,满足游客的合影需求……

交警的工作很辛苦,从早晨7点到晚上10点,路面都需要有交警巡逻,风吹日晒就更不用提。郑熠炯觉得没什么,既然选择了当交警就要当个好交警,她甚至还在琢磨着,过几年去念个交通管理的研究生。

在生活里,郑熠炯仍然是个爱美、可爱的妹子。有休息日的时候,她就会约上大队的其他妹子,一起好好打扮,去逛商场、游西湖。

最后更新:2017-10-13 22:37:39

  上一篇:go 巨头跨界组CP 北汽携手百度打造“人工智能+汽车”生态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第一龙头股跌至3元,主力暗中吸筹11亿,17年目标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