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90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時代下教育的詩與遠方

一場教育變革在悄然發生,這場變革不是自上而下推動的製度改造,而是自下而上的技術創新。這場技術創新的動力源來自於近十年的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方麵的長足進步;來自於具有強大的海量信息搜尋、物體空間辨識、音聲轉譯應答、自動反應和精確執行的智能化機器人的大展身手;來自於這兩個方麵應用於知識集成與終身學習社會,導致了知識的全域協同管理、遠程精確傳送、跨界學科融會、情景模擬創設、仿真訓練強化這些“深度學習”的願景成為現實。於是,人工智能促進學習革命乃至教育變革的新趨勢、新格局、新潮流就是不可避免了。

教育內容重構

智能化機器人登堂入室,知識集成形態發生了變化,教育的形態將相應發生什麼變化?顯然,知識形態決定教育形態,而今,智能機器人站在講壇,不再是讓學生花大量時間翻書查找知識點,而是可以海量信息自動搜尋;不再是讓學生強記知識、背誦知識、考察知識,而是整理知識、融匯知識、應用知識、創新知識,從中啟迪學生的智慧;不再是讓學生走在狹窄的求學通道上,隻是在課堂中學習、向老師學習、向書本學習,而是采取移動學習、混合學習、社群學習,學習的廣度、深度、溫度都將得到提高,真正建立起學習型社會,也真正實現傳統教育無法企及的全民學習的教育目標。

教育目標重構

人工智能機器人促進教育實現長期以來無法實現的目標,也能解決教育長期困擾而無法解決的問題,包括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衝突的問題。智能機器人在教學上,運用了多種多樣的虛擬與仿真手段,課件中設置了大量的動畫與模擬圖像視頻,同時在課堂和實驗室中也布置了眾多的VR情景,采取了遊戲式學習、協同式學習、參與式學習、項目式學習等手段,以強化學生的符號映射能力、抽象歸納能力、技能接受能力。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梳理學生的內心深處,植入真善美的人文情懷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從而實現綜合素質增強與應用能力增強的統一。

教育方式重構

教育方式是判斷一種教育成效優劣的重要指標,那麼,人工智能的興起可以從哪些方向轉變教育方式呢?首先,人工智能機器人將碎片化的知識整理、歸攏、篩選,比互聯網隻是展示海量信息要前進一大步,有利於學生需求的實現,有利於個性化學習的形成;其次,人工智能可以反複試錯、反複糾偏,降低了學生與教師的學習成本,可以實現“精準化學習”;最後,人工智能做的就是信息減量化工作,由海量信息壓縮為適量的“鹽”“鈣”和各種維生素,那麼,學生做題、抄書、背誦、訓練的動作都會減少。這些都大大減輕教育的“苦累難”,讓師生得到解放。

教育組織重構

由於學習和訓練的方式發生了改變,學習的組織及空間布局也將出現重構。農耕經濟時代的學園教育、書院教育三百多年和中國現代教育一百多年,都沒有擺脫“規模學生、集體上課、聽從教師、固定學校”的教育模式。而通過人工智能機器人展開更有質量的遠程慕課、線上學習、情景互動、移動共享、局域交流、創客訓練,學生可以個性化選擇、差異化組合、項目化流動地安排學習的地點、場所、對象、同伴、導師、機構,那麼,教室必定壓縮,圖書館必將改造,實驗室要向工作坊、創客室轉變,學校的“圍牆”和組織體係也將被跨越。重構,將成為未來學校的壓倒性任務。

教育情懷重構

可能有些人會質疑“機器人的敬業態度和教學質量”,對此,我們可以肯定地回答,機器人在整理、選擇、提煉知識方麵具有“非凡的功能”。首先,機器人接受了人類“最強大腦”的設計,邏輯思維能力超級可靠,在知識的係統整合方麵不同於一般教師;其次,機器人的“思維”,更多是“雙腦”思維,即不僅(左腦)有邏輯,(右腦)繪圖像,“雙腦”並用,圖文並茂,可以提供情景式教學、場景式訓練;還有,機器人本質上是“機器”,在正常運轉時對所有學生都一視同仁,不太可能受感情影響而偏好一方,因而更有公正性。機器人“身上”這些質樸而篤實的特點,將會更多為當今年輕人的喜愛。

教育思維的重構

必須強調,人工智能之所以對現今的教育有著非凡的重構意義,關鍵不在於改變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教育的組織和布局——這種改變自從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的興起就已經出現了,人工智能隻是加以整合和強化而已,更重要的改變應該是人工智能改變了教育的思維方式,這樣才是教育由表及裏、由外向內發生根本變革的根源所在。那麼,人工智能又將怎樣改變教育思維呢?除了目前的互聯網思維大放光彩,引導共享課程、分享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知識關聯思維、獨立專注思維、跨界協同思維、同理心思維將會成為學生求知探索的流行思考方式,而雙腦並用的結果也將促進圖像思維、情景思維、興趣思維、直覺思維的推廣,當然也會促進腦科學、神經科學、生命科學與教育科學在更大平台上的融匯發展。

教師角色的重構

人工智能離不開“人”,那麼,對教師又是產生什麼影響呢?教師是發展人工智能不可或缺的人,教師這個主體會不會被機器人踢下講台呢?這些擔憂不無道理,想想汽車代替馬車而使馬車消失、手機代替電報和電話而使這些行業職員消失,我們有理由相信教師隊伍必定要承受巨大衝擊。但衝擊和淘汰之後,還必須留用大量的好教師,這是因為機器人還是需要教師去“裝填”教學內容和方法;機器人讓教師解脫繁瑣的知識搜尋與傳授工作,使得教師有時間開展小班化個性化輔導教學、多科多師交互教學、情景化教學創設、場景式訓練指導等,教師的角色不是弱化而是優化了;更何況,機器人雖然也可以模擬“人類情感”,但要達到教師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則是難以想象的,教師以其高尚的人格、逸致的情趣、靈動的思維,還是可以駕馭機器人,站在高高的教壇上。

所以,新技術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率和回報,但最終決定教育成效與品質還是教育的初心和人性。支撐人工智能的人性應該更加精致和完美,才會有教育的詩與遠方。

原文出自《福建日報》

原標題為:人工智能將促進教育大變革

黃家驊,教育部中小學校長培訓特聘專家、教授

最後更新:2017-10-08 03:07:16

  上一篇:go 直擊DC2017:人工智能在醫療健康細分領域大有可為
  下一篇:go SpaceVR:VR 機器人才是未來殖民外太空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