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
機器人
人工智能越來越厲害,人類不會多餘,但很多工種人類的確會是多餘了!
文/竹林(投稿)
(識局微信公共賬號zhijuzk)
兩個熱點
有兩個關於人工智能的話題最近很熱,一個是前段時間,穀歌旗下DeepMind的AlphaGo的升級版AlphaGo Zero以100:0的成績打敗了它的前輩——那個4:1戰勝李世石的版本。最為讓人驚歎的是它竟然從零開始學,隻經過了三天就達到了這樣的成績!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上公布了研究成果,題目就是《Mastering the game of Go without human knowledge》,意為《無需人類知識掌握圍棋》,而且這一版AlphaGo需要的硬件遠遠少於之前版本,效率及功耗更優,而且在無監督條件下學習,不在依賴已有經驗輸入,可以說是無師自通。能打敗人類頂尖棋手已經夠厲害了,這次的新版本竟然從零開始、三天自學成才,完爆之前老版本,這種人工智能的出現可以說是一個新的裏程碑。難怪頂尖棋手柯潔也在微博中感歎:一個純淨、純粹自我學習的AlphaGo是最強的...對於AlphaGo的自我進步來講...人類太多餘了。
另一個關於人工智能的熱點就是這個抓人眼球的題目《BBC分析365個職業被機器淘汰概率》,文章開頭就說“《紐約客》雜誌的一張最新封麵毫無征兆地在朋友圈裏刷了屏。封麵上,人類坐地行乞,機器人則扮演了施予者的角色,意指明顯--在未來社會,人類的工作機會被不斷進化的機器人剝奪,從而淪為了流落街頭的弱者。”然後就是BBC分析了365種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並列舉了部分職業,從替代率最高的電話推銷員(99%)到替代率最低的教師、酒店管理者(都是0.4%),一份長長的清單讓人看後不禁心生恐懼:未來難道人類要麵臨大量失業?我們靠什麼來養活自己?
簡單分析
其實,目前來看,人工智能、機器人仍然處於發展的初期,我們仍然處在弱人工智能時代的開端,連弱人工智能的水平都達不到。人類社會還有大量的問題需要解決,人工智能的發展應該是好事。AlphaGo一代一代這麼厲害,竟然無師自通學會了圍棋,足可見其機器智能的高水平。機器既然能夠學會圍棋,那麼人類所玩的任何一類棋類遊戲或者說益智遊戲大概也能學會。但是,從目前的公開信息看,AlphaGo除了圍棋,還並沒有學其他對於人類社會實際生產生活有用的知識,比如機械製圖、生產管理等,這些仍需由人類完成的崗位,目前機器也隻能起到輔助的作用。當然,如果按照AlphaGo的學習方法,能夠讓機器學會這些,並且主導這些,相應崗位的從業者就需要真的考慮未來的出路了,但是,這一天的到來估計還需要很長時間,因為人類的優勢就在於模煳信息的獲取和判斷,人工智能要達到這個能力仍然還需要時間。
再看BBC的職業替代分析,雖然文章中隻能看到一部分職業,但是文中也說了一些容易被替代的職業的特征:“無需天賦,經由訓練即可掌握的技能;大量的重複性勞動,每天上班無需過腦,但手熟爾;工作空間狹小,坐在格子間裏,不聞天下事。”確實,目前很多企業已經使用機器手臂、機器人代替操作工,其實這種替代已經開始了,隻是機器人能代替的還隻是最簡單的操作。即使是號稱完全無需人工操作的車間,也還是需要少數的監控及維保人員,機器人能夠做的可以說隻是髒活、累活、簡單的活,替代了原來做這些崗位的人工,但是卻因此衍生出了監控及維保人員的崗位。從總量上說,當然很多一線操作崗位不需要那麼多人了,他們確實需要去找新的工作,但是,一定是不那麼髒那麼累的工作。當代社會,任何人都不會因為崗位被取代而無法生活,隻要是自己願意工作願意學習,有的是其他職業可以做。最先被取代的一線操作工崗位,其實很多年輕人還不願意做呢,在2016年房產大熱的時候,我見到不少年輕人覺得生產線無聊,自己辭職去做了房產中介、家居裝修等行業,收入反而比在生產線多出好多倍。當然像中介這種崗位,未來也是會被代替,即便是沒有人工智能,在行業不景氣的時候也是會自動減少的。
人類會不會都被替代?
根據BBC的分析,即便是在未來人工智能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仍然有很多職業被替代的概率低於50%,人類特有的一些技能還沒被機器學會,比如創意、藝術審美,甚至一個保姆所需要的技能,目前還沒有任何機器人能達到這個水平,所以我們就看到保姆職業被替代的概率隻有8%,也就是可預見的未來,保姆這種工作還是需要人來做。當前雖然有些寫稿機器人出現,而且一些機構已經開始使用機器人撰稿,其速度比人類寫稿快了好多,但是還僅僅限於一些體育類、財經或者是有大量數據、固定格式的資訊、快訊類稿件,稍微複雜的新聞稿件例如深度新聞、調查稿件及人物專訪,長時期內是不可能由機器人來完成的,機器人最多隻能作為人類的助手。
計算機繪圖軟件早已出現了,目前繪圖軟件的功能也越來越強大,但是目前也沒有出現不需要設計師或工程師就繪製完成的產品或建築圖紙。而科學研究接觸的很多都是未知領域,而且麵臨越來越複雜的環境,這更是人類的強項,機器人充其量也隻能當科學研究的助手,比如承擔可能對人體有傷害的實驗工作或者是數據處理的工作。還有個值得注意的職業就是教師,這個職業可以說是人類曆史上最古老的職業之一,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和老師之間除了知識的傳授還有更多人類特有的交流,這點機器人也是在相當長時間內無法做到的。所以目前雖然出現慕課這樣的網絡課程形式,任何人都可以聽到世界頂尖大學的課程,但是現實社會的教育仍然是很多人要競爭上名校,這就說明,教師、學校仍然一如既往是一種持續的需求。再有就是政府和企業的管理者職位,決策需要分析錯綜複雜的環境,甚至需要一些膽略和直覺,管理學本身就是一門模煳學科,沒有嚴格的程序可以遵循,那麼機器人能夠替代的仍然隻是按部就班的程序類管理工作。
《紐約客》的封麵圖過於誇張了,如果機器人實現了對人類的統治,那人類還去生產出機器人做什麼?即便是有野心家要借助機器人來實現對其他人的統治,那也隻有一種可能,就是想前麵馬斯克所擔憂的,野心家利用了人工智能來反製人類,而這依然不是機器人和人的對立,而是人和人的對立——這可是有史以來一直存在的情況啊。
記得有網絡綜合節目就調侃過機器人統治人類的情況,說到時候機器人會給每個人一個編號,人雖然不用工作,但是照著人們現在啥都搶的風格,到時候會為一個吉利的好號碼進行競爭,就像現在搶房、搶車牌號一樣。這當然是一個玩笑,現實依然是,人類社會依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人工智能如果能發展的很好,肯定會成為人類發展的助手,其替代的也僅僅是人類做起來沒優勢(比如流水線操作崗位成本優勢不如機械手、大量數據處理)、不願意做(髒活累活)或者做起來有危險的工作(比如危險的化學實驗)。目前我們看到的情況,讓我們感覺到超越人類的依然是像AlphaGo這樣在某一方麵的智力水平、學習能力方麵的,但是AlphaGo還不能動,即便是在對弈表演時,下棋子也還是需要人去根據它給出的策略代勞。而現在出現的所有能模仿人類動作的機器人,動作仍然和人類相差很遠,隻能在某一方麵做的比人更好。所以,即便從機器人協助人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機器人要在很多領域成為好的助手尚且需要時日,完全取代人在相當長時間內是不可能的。
以後人類幹什麼?
既然相當長時間內人類不可能被替代,那麼我們所擔心的失業問題就不會成為大問題。所謂的失業,也隻是崗位的遷移,需要人類進行崗位的轉換,就像是馬車夫不再是一個職業,需要原來的馬車夫轉行一樣。
哲人康德有雲:“人是目的,不是手段”,這雖然被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資產階級的人生價值觀,具體的哲學方麵的爭論我們暫且不展開討論。但是在討論人工智能的時候,似乎這句話特別適合作為一種原則,就是一切技術的發展必須以人類為中心,技術的發展應該有助於人類社會的發展,遵循這一原則,人工智能隻能是服務於人類的工具,那麼人工智能越強大,人類的工具就越強大,人類文明發展就越快。如果人類大部分勞動都被人工智能取代,那麼人類將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閑暇時光來享受人生,這豈不是很好的一種狀態嗎?目前多少人正在受困於加班、過勞、亞健康等因為繁重勞動帶來的煩惱中啊。或許有人說,工作都由機器人幹了,那我們豈不是沒有收入了?我想不會,首先,人都轉型做更高端的工作了,收入更高,除非人不想工作或者不能工作,那麼隻能由社會福利體係來保證基本生活。機器人承擔大量的勞動卻不需要報酬,隻需要給它相應的能源支撐、維護保養就行了。那麼機器人產生的剩餘價值除了覆蓋它本身的成本之外,剩下的就是給人類了。或許你要說,那也是給了機器人所有者了,給了資本家了,確實,首先要由機器人的所有者拿去,那麼我們不是還有其他社會製度嗎?通過一係列其他社會製度的調節,每個人所能享受到的,仍然還是會多於沒有機器人的時候。
人工智能專家、《奇點臨近》的作者雷·庫茲韋爾稱人類能夠在2029年實現永生,屆時計算機就能具備更高級別、更複雜的智能,人工智能可以理解語言、情緒,能夠體會感情,甚至可以思考。人與機器的距離將越來越小。他還認為人類會超越生物學,到達納米科技革命,到那時,我們可以製造非常微型的機器人,比如‘納米機器人’,能夠增強我們的免疫係統。我們可以打造一個能夠識別所有疾病的免疫係統,一旦有新的疾病出現,免疫係統的程序能夠被重新設定,殺死新的病菌。這種"納米機器人"能夠被用於對抗疾病,改善人體健康狀況,讓人類能夠在更長的時間內保持活力。這樣看來,人類可以實現無病痛狀態下的永生,這可是人類從古至今夢寐以求的啊!雖然這在目前隻是一種設想,但是比起以前那種長生不老的神仙的幻想,這已經讓我們看到了一點曙光,甚至有了一點路徑。
人類不用太多勞動,收入還更高,還能更長壽甚至永生,這畫麵簡直太美,那麼人以後幹什麼?那就在充分享受中繼續用人類特有的智慧加發展出來的像人工智能這樣強大的工具推進文明的升級吧。畢竟,要解決人類在地球上的美好生活問題,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按照前蘇聯天文學家卡爾達謝夫對文明的分類,我們還遠遠達不到一類文明的標準,即還不能掌握我們所在的地球上的所有能量(隨心所欲地改變氣侯,開發海洋,控製地震)。而一類文明之上還有二類文明,即能控製整個恒星(太陽係)的全部資源和能量,三類文明則控製若幹個恒星係和星係團,這種場麵大約目前我們隻能在科幻世界中能夠感受到,具體是什麼樣囿於我們當前的發展水平也是比較難以想象的,正如人們在吃不飽的時候所能幻想的好生活是能大饅頭隨便吃,能喝兩碗糖水一樣。可以稍微設想一下,那時候就不僅僅是共產主義所描述的物品極大豐富,人們按需分配了,而是資源幾乎無限豐富,人類盡管向外星移民就行了,不會再有資源的爭奪,隻會有資源的不斷開發。
可能我們覺得這情景還太遠,眼前人工智能也還處於初級階段,現實社會中依然很多問題在困繞著我們,那麼,麵對新技術的出現,我們無需有太多擔憂,隻需要堅持一點就好了:人是目的,技術要服務於人,我們要做的隻是順應趨勢,做出改變。
您可以同步在新華網、搜狐、今日頭條、騰訊網、天天快報、和訊等11個知名平台查閱和識局微信同步推出的內容。
我們是識局團隊!
歡迎加入識局君的朋友圈——“識友會”。請先添加識局小秘書個人微信(pujianger),身份信息核實完畢後,小秘書會將符合條件的朋友請進識友會微信群。
最後更新:2017-10-29 16: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