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64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馬雲:如果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機器人真的會讓我們失業嗎?

在今年貴州大數據峰會上,馬雲發表了自己對當前教育方式的看法:

未來三十年是最佳的超車時代,是重新定義的變革時代。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嚐試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因為你沒辦法競爭這個時代,過去的兩百年是知識的時代、科技的時代,未來的一百年是智慧的時代、體驗的時代、服務的時代。機器將會取代我們過去兩百年來很多的技術和科技。

京東正在準備用無人機送快遞、百度全力進軍人工智能行業、創新工場不斷加大對AI的投資……種種跡象似乎都在表明未來是“屬於”機器人的,那麼機器人真的會讓我們失業嗎?

技術主要是轉移工人,而不是取代他們

毫無疑問,技術改變了工作,但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改變。兩種描述角度——一種由《六十分鍾》提出,另一種則由工廠管理者持有——代表了在當前經濟體係中,技術是如何影響工作的兩種觀點。這兩種觀點都認識到技術接管了一些人工任務。但一種觀點認為,技術不僅接管任務,總的來說現在是在消除工作。機器代替了工人,導致工作越來越少,對於那些沒受過高等教育的工人尤其如此。根據這個觀點,技術導致的失業使得薪資中值停滯不前。大量的失業工人競爭數量很少的工作,從而壓低了工資。

在另一種觀點中,技術不會取代工人,它隻是將工人轉移到了需要不同技能的崗位上。有時,這些新的不同技能被相同的職業采用,有時被其他職業的新工作采用。但在這個觀點中,除非行業已經非常成熟,否則技術並不會造成工作的短缺。相反地,工資停滯不前,是因為許多工人習得新技能有困難,並且勞動力市場還不能完全讓工人因技能而受益。在這個觀點中,技能是稀缺的,勞動力市場是不完整的。第一個觀點則認為工作是稀缺的。

替代和轉移之間的區別很重要,因為它會影響政策。如果技術正在取代工人,那麼在不能進行大規模再分配的情況下,政策也無法改變經濟的不平等現象。此外,未來可能隻有接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工人才能獲得好工作。如此極端的經濟上的不平等可能導致政治不穩定或自由民主的終結。這一觀點描繪了技術在曆史轉折中所起的作用,而它在過去200年裏一直在提升許多人的經濟福利。

但如果技術主要是轉移工人,而不是取代他們,也許經過漫長的過渡期,未來和過去不會有太大不同。事實上,今天的證據表明,信息技術正在轉移工人,而不是替代他們。這是我通過觀察案例研究證據,然後又綜合數據得出的結論。也許未來會與過去不同,但通過仔細觀察勞動力市場目前的形勢可以看到,如今,我們正經曆著困難的過渡期,而不是勐烈的曆史換代。

我們正在接近一個“技術奇點”,

科幻小說即將成為現實

1962年,當技術自動化被視為一個主要威脅時,肯尼迪總統宣布“60年代美國的主要挑戰”是“在自動化取代工人的過程中,保證充分就業”。在此之前,1930年,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宣稱,世界正在遭受“技術性失業”,即“造成失業的原因是,我們發現節約使用勞動力方法的速度,超過了為這些勞動力找到新去處的速度”。最早預言這些災難的當然是卡爾·馬克思,他聲稱工業革命中因技術而消失的勞動力將加劇工人階級的痛苦。他預測,紡紗線的一種新機器—走錠精紡機,會讓工廠用兒童和青少年來取代成年工人。

這些預測沒有一個是準確的。20世紀60年代和90年代都是就業增長強勁的十年。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凱恩斯拋棄了將失業主要歸咎於技術這一觀點。1883年馬克思逝世的時候,英國從事紡紗業的成年人,比走錠精紡機發明前更多。

這些預測忽視了什麼?那就是技術變化的動態特性。紡織技術、自動櫃員機,以及其他許多例子表明,盡管技術從人類手中搶走了部分工作,但這使得餘下的工作變得更有價值。動力織布機並沒有自動化所有織工的工作,而產品價格的下降使得需求增加。

要保證自動化不會導致立即失業,需要兩個因素發揮作用:(1)技術變革有足夠價值,能增加對產品或服務的需求,以抵消潛在的失業數;(2)重要的工作仍然由人力來完成。過去的未來主義者低估了新技術的經濟活力,高估了機器所能執行的工作範圍。

“科幻小說即將成為現實”的觀點當然具有一定吸引力。也許過去的未來主義者也受到了類似的誘惑。但智能機器不是萬能的。如果輸入所有症狀,電腦可能比普通醫生診斷得更精準,但護士和醫生可以通過身體語言和非語言的暗示來判斷可能並不明確的症狀,他們也會讓病人更安心。電腦可以選擇金融投資組合,並給出投資建議,但可能不會在市場下降30%時,麵對恐慌的投資者提供有保障的指導。計算機可以比較產品價格和規格,但銷售人員能幫助消費者搞清楚哪些產品特性才是自己想要的,並且他們讓消費者相信, 在遇到不可預見的突發事件時,供應商能做出恰當反應。

正如科技記者蒂莫西·李所寫:“這不是因為電腦‘不夠智能’,而是因為純粹的智能並不是這些工作唯一的要求。人類是社會動物。我們關心與他人互動的方式,永遠不會關心我們和機器之間的互動,不管它們有多麼聰明。而勞動力中很大一部分,從事的都是有社會成分的工作。”

今天人類操作的重要工作,不會被機器接管,即使是人工智能。沒有證據表明機器近期可能在這些領域很快取代人類。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對這場迫在眉睫的災難的預測,似乎值得懷疑。但毫無疑問的是,教育會影響未來孩子們的就業,傳統的教育方式需要與時俱進,在新的時代,孩子所需要掌握的內容也在發生著改變。

本文節選自《創新工資與財富》

【美】詹姆斯·貝森 著 劉州 譯

《創新、工資與財富》

中信出版社7月出版

商 業 家

中信出版集團商業類出版品牌

商業讀物 ▏ 經管金融 ▏職場勵誌 ▏社科文化

深度 ▏悅讀 ▏幹貨 ▏合作

最後更新:2017-10-07 22:36:23

  上一篇:go 預測壽命不是夢!人工智能成功預測人類壽命,告別死神來了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科幻版vs現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