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92 返回首頁    go 搜狗


為什麼百度、搜狗與360這麼熱衷於人工智能?

文 | 湖謅

一款成功的互聯網產品,肯定具備兩種效應:規模效應與網絡效應。

什麼叫規模效應?就是用戶數越增長,越能分攤開發成本,以至於最後邊際成本幾乎將為0。這是所有的軟件產品的共性,像操作係統、殺毒軟件等工具類產品,隻要滿足了用戶當下需求,必然是“一次開發,萬(億)次消費”,所以利潤率都極高,部分軟件的毛利甚至能超過95%。

但規模效應隻是一錘子買賣。隻具備規模效應的產品如果想繼續賺錢,隻能依賴於開發方對用戶下一次需求的揣測。任何長壽的互聯網產品,必然具備另一種特點——網絡效應。

什麼叫網絡效應?就是用的人越多,產品就越好玩,用戶人數與用戶體驗成正比,最典型的例子是即時通訊APP與網遊。具備了網絡效應的產品,它的價值不再單純受產品功能影響,而更多受用戶習慣與內容供給方影響,一個不那麼典型的例子是:IE6瀏覽器曾持續多年不死,就是因為太多網銀的插件是基於IE6開發的,這些內容供給方不動,用戶也很難動。

現在的產品動輒說自己有生態雲雲。實際上,具備網絡效應是產品內部形成生態的第一步,而工具類產品是很難產生網絡效應的。

搜狗產品的用戶量已經超過了微博,但這並沒有什麼用,原因就在於搜狗旗下產品的網絡效應極低——搜索引擎有那麼一丁點,輸入法、瀏覽器以至於後續做的一係列智能硬件產品連一丁點都沒有。所以搜狗是一家沒有“生態”的公司(可能有一點網絡廣告生態)。

這是所有工具型互聯網公司的悲哀,包括搜狗、360、獵豹、美圖,以及什麼faceu,甚至支付寶與百度也曾麵臨這個問題。

當然,後兩個不太一樣。支付寶依靠強大的運營能力和一點時運,最後成功延伸出了非常典型的網絡效應——芝麻信用。使用支付寶人數越多,芝麻信用分數的公信力就越強,最終會變成一種約定俗成的通用標準。

百度是走了另一條路:用戶人數越多,產品對大眾興趣的判斷就越準確,百度幾乎擁有全量的用戶,這種優勢必然使百度向一家內容(媒體)公司靠攏。

綜上,單純做工具類產品,除非擁有彼得蒂爾在《從0到1》中反複提及的“十倍技術優勢”,否則沒法避免同質化問題,更別提壟斷了。

目前最可能成為“十倍技術優勢”的技術是什麼的?當然是人工智能,這也正是百度、搜狗、360打破頭都要做的原因。

最後更新:2017-10-08 00:33:37

  上一篇:go 科技早茶:搜狗推進上市進程 iPhone 8支持麵部解鎖
  下一篇:go 搜狗CEO王小川用輸入法贏了百度,網友:我挺我嶽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