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94 返回首頁    go 搜狐


高中曆史會考知識點: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耕作方式的變革:

  “刀耕火種”——“石器鋤耕”——“鐵犁牛耕”

  其中,鐵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

  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小農經濟:

  ①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

  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

  ③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冶金業——

  青銅器:商周時代,進入繁榮時期。

  鐵器: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戰國時期,鐵農具逐步推廣;東漢時期,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煉鋼:春秋晚期,中國已能製造鋼劍。魏晉南北朝時期發明的灌鋼法,使鋼的產量和質量大大提高。16世紀以前,中國的煉鋼技術一直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製瓷業——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商朝工匠燒製出了原始瓷器。早期生產的是青瓷,後來又燒出白瓷,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兩大係統。宋代著名的江西景德鎮瓷窯,到元代發展成為全國的製瓷中心,燒製出白地藍花的青花瓷器。明清時期,景德鎮是全國的“瓷都”,明代的官窯燒製的瓷器質量最好,尤以宣德年間的青花瓷最佳。明中後期,又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製出多種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色彩鮮豔,效果如同油畫。

  紡織業——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至少在五六千年前)。絲綢之路開通後,絲綢外銷的數量激增。明清時期,絲織業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蘇州和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明清兩代都在那裏設有官局,專門生產供宮廷消費的絲織品。

  古代商業的發展:

  西漢“開關梁”後,富商大賈周流天下,每個城市都設有專供貿易的“市”,官府設有專職官員市令或市長進行管理。

  唐代長安城內有坊、市之分。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唐政府在這裏設有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那時還出現了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的櫃坊(我國最早銀行雛形)和類似後世的匯票的飛錢。唐代後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漸被打破。到宋代,店鋪已可隨處開設。南宋時,海外貿易稅收成為國庫財富重要來源之一。

  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華的商業大都會,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泉州是元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被外國旅行家譽為世界第一大港。明清時期,在全國各地,湧現了許多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南方)和晉商(北方)。

  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商鞅首倡“重農抑商”政策,明太祖、雍正帝也都強調該政策。

  重農抑商的含義:重視農業,抑製工商業發展。

  重農抑商的影響: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強化了自然經濟。

  “海禁”與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製對外貿易。

  “海禁”與閉關鎖國的影響:

  ①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製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

  ②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未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以發展生產力,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責任編輯:馬黎)

最後更新:2017-01-01 16:50:27

  上一篇:go 高二英語:Art and architecture(Ⅱ)
  下一篇:go 高二物理重點公式:振動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