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搜狐
深圳擬推棚改新政:政府主導下的公共住房體係重構
從總體上看,深圳公共住房的供應比例正在加大,住房供應體係正在發生改變。根據《深圳市十三五住房建設規劃》,深圳將供應30萬套商品住房+40萬套保障性住房(含人才性住房),政策性住房、租賃住房大大增加。
在“租購並舉”的政策引導下,一線城市紛紛在公共住房和租賃市場發力,廣州首倡“租售同權”,北京提出“共有產權”,上海劃出一個“租賃城區”,而深圳,則將目光聚焦至棚改,試圖進行公共住房供應體係的重構。
土地資源比其他一線城市更稀缺的深圳,擬通過棚戶區改造破解公共住房供應難題。
8月1日,深圳市住建局起草了《關於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工作的若幹措施(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8月8日,深圳市城市更新協會官微發布了這一消息。但截至目前,深圳市住建局並未正式公布該意見稿。
根據這份文件,深圳將把一些20年以上的“老破舊”小區劃入棚改範圍,必要時實施強製措施,最終用“政府主導-國企實施-公共住房”的模式改造出一批住房,除用於搬遷安置住房外,全部用作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
該《意見稿》在深圳業內引發了很大的關注和討論。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這一措施有助於老舊住宅的積極改善,以及培育新型的租賃社區。但同時存在落實和執行的難題,此前深圳的城市更新均因拆遷難度極大,推進緩慢,棚改是否能化解這一難題值得觀察;此外,棚改後的人才房、租賃房如何運營,也是未知數。
破解供應難題
在很多深圳市民的印象中,深圳棚戶區已經很少。而意見稿提出,將深圳使用年限在20年以上、存在住房質量安全隱患、使用功能不齊全、配套設施不完善的老舊住宅區納入棚戶區改造範圍,不再采用城市更新的方式進行改造。
深圳2009年開始實施“市場主導、政府為輔”的城市更新模式對舊小區、廠房等進行改造,主要由房地產企業主導進行拆遷、建設等一係列工作。比如,深圳市目前最大的舊改項目之一——大衝村改造項目采用城市更新模式,由華潤置地(深圳)有限公司負責實施。
不同於城市更新,本次棚戶改造采用“政府主導+國企實施+公共住房”的模式,納入棚戶區改造項目庫的,由深圳市人才住房專營機構(含其子公司)及其他國有企業作為實施主體承接。這也成為《意見稿》最大的看點。
同時,不同於城市更新必須100%業主同意才能實施拆遷的原則,《意見稿》提出,對簽約期內少數業主住戶拒不簽約、拒不搬遷阻礙棚戶區改造項目實施,損害大多數業主利益的,實施主體可以向項目所在區政府主管部門提交書麵情況報告,經核實審議後,依法啟動行政征收、行政處罰等強製程序。
而棚改後的住宅性質和用途,則明確了這一文件出台的目的和宗旨。根據文件,棚改區改造項目的住宅部分,除搬遷安置房以外,全部用於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
同時,堅持以租為主的原則,合理確定棚戶區改造項目所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租售比例。其中,福田、羅湖、南山、鹽田四區的棚戶區改造項目所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隻租不售。
這或可視為深圳重構公共住房供應體係的嚐試。深圳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王鋒指出,在去年發布的深六條和深八條中,始終在強調多元化的住房供應;而深圳十三五規劃明確,十三五期間公共住房供應量要大於商品住房供應量。
這其中的核心就是要實現住房的多元化,尤其是要加大公共住房的供應,不僅土地優先供應,公共住房品種也在多元化,除了公租房,還推出了人才住房,以及培育租賃市場。
“要實現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就必須完善公共住房的製度體係,能夠讓不隻是低收入家庭,還要讓其他買不起房的中等收入家庭、人才家庭都有機會實現住有所居的夢想。”王鋒稱。
不過,該意見稿也引發了一些開發商的擔憂,此前市場導向的舊城改造、城市更新是否將出現倒退?由於意見稿尚未正式發布,深圳官方對此並未有明確的說明。
棚改如何落實?
在深圳棚改新政中,政府不僅是責任主體,還要參與整體規劃、設計、運營,其中首要難題將是拆遷安置的問題。
深圳房地產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李宇嘉指出,棚戶區改造是政府主導,與市場主導最大的區別就是如何保證原業主的利益。市場主導能夠用經濟補償來推動更新,而棚改需要政府和每家每戶去談,分散成本很高,難度很大,也不容易達成協議。
雖然深圳近期房價漲幅下降,但市場預期依然是看漲的。嚴躍進認為,這會使得棚改拆遷成本難以降低。
硬幣的另一麵是棚改就不得不麵對資金來源問題。據莫尼塔研究數據,目前地方棚改資金主要有四個來源,中央專項補貼及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占到10%左右,用於解決項目資本金;政策性銀行貸款占80%左右,其資金期限長達25年,且有三年的寬限期(寬限期內隻支付利息,不需要償還本金);商業銀行貸款,資金期限較短,隻有3-5年;以及極少量的社會資本。
在融資收緊背景下,商業銀行貸款政策趨於保守,棚改將會麵臨較大的資金壓力。嚴躍進認為,要鼓勵社會資本介入優質棚改項目。
其次,深圳市棚改還將麵臨利益分配的問題。深圳市房地產中介協會發展研究總監徐楓認為,深圳是一個年輕的城市,所謂的棚改更多的是產業的升級換代,在這一層麵,會涉及同一區域不同產業的利益分配問題。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指出,要將棚改和此前的舊改進行區別。舊改是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即企業實施,方向是市場化、商品化;棚改是政府主導、國企實施,方向是政策化、保障化、公益性;棚改的方向是公共住房,舊改的方向是商品房。
因此,有關部門應該盡快在城市更新的大框架之下,對棚改、舊改的差異化進行精準的政策性解讀,以穩定舊改市場,推進棚改發展。
他認為,棚改和舊改的合理比例應該分別為30%、70%,這也比較符合深圳的供需關係現實。
從總體上看,深圳公共住房的供應比例正在加大,住房供應體係正在發生改變。根據《深圳市十三五住房建設規劃》,深圳將供應30萬套商品住房+40萬套保障性住房(含人才性住房),政策性住房、租賃住房大大增加。
而其未來是一半公屋一半商品房的香港模式,還是公共住房大大超過商品房的新加坡模式?這或許是深圳、北京等一線城市仍然要探索的問題。
(原標題:深圳擬推棚改新政:政府主導下的公共住房體係重構)
最後更新:2017-08-11 08: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