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15 返回首頁    go 搜狐


中信證券:本輪A股上漲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答案是5個字

文/劉斌中信證券市場研究部首席市場策略

上周五,大盤成功突破3300點,創出2016年1月見底以來的新高。於是,又有人開始劍指“一萬點”了。可以理解,畢竟最近一年,大盤曾3次和這個點位較勁並受阻,而這次突破了。

但是,做投資切忌“一突破就覺得要翻倍,一破位就覺得要腰斬”。

越到這個時候,越需要反思,不禁要問三個問題:

為什麼是銀行、券商、煤炭、鋼鐵等板塊的大塊頭在漲?

本輪上漲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未來投資怎麼辦?

答案可歸結為5個字:

“供給側改革”。

為什麼這麼說,要從很多人對供給側改革理解的誤區講起。

對於供給側改革,很多人實際不理解。尤其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看似沒有任何關聯和邏輯,真的能帶來中國經濟的複蘇和崛起嗎?至少在一年多前,絕大多數人是將信將疑的。而現在這個時點,有理由多一份信心。

實地走訪和數據分析可以看到,恰恰看似隻在“治標”的“三去一降一補”,及時扭轉了經濟下滑的趨勢和風險的急劇攀升,解決了經濟的當務之急,為未來的製度改革和創新即“治本”,騰挪了寶貴空間。這或許是供給側改革的根本所在。

回想當年,在經曆2008年金融危機和2009年四萬億刺激計劃之後,中國經濟在2010年以後出現了持續下滑,突出表現為“四降一升”,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經濟風險大幅上升。

GDP增速從2010年的10.6%一度降至2015年的6.9%;

工業品價格持續通縮,PPI最低達到-6%;

國有企業經營困難,利潤增速一度降至-10%,負債率持續攀升。

財政收入增速降至4.8%的個位數水平。

而上述問題如果不加以及時解決,通縮、債務及金融的風險會加大,經濟下行的壓力會持續存在,甚至可能引發係統性風險和危機。形象一些說,風險蓄積的中國經濟可能等不到“治本”的良藥發揮作用,就可能先行崩盤。

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三去一降一補”,通過環保、安全、能耗、技術等標準,去掉低端的、無效的、違規的產能,通過人的城鎮化和“棚戶區”改造,降低房地產庫存,通過去杠杆防範風險,通過降成本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競爭力,通過補短板彌補經濟發展的不足,為的就是解決最迫切的問題,最有效的控製住風險。

當下,“治標”已取得階段性勝利,經濟中期的L底基本確立。

2016年以來,以煤炭、鋼鐵去產能為起點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整個經濟的突出矛盾得到了緩解:

工業品的價格開始快速回升,PPI達到7%以上的高點;

企業的效益明顯好轉,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回升到20-30%左右;

財政收入上升,財政收入同比增長回到10%以上。

整個經濟的三大需求也趨於平穩。

投資方麵,房地產銷售和投資下滑的趨勢得到遏製,企業盈利能力回升之後、再投資能力也在上升,政府財政收入和土地出讓金增強以後,為基建投資和宏觀調控提供了堅實基礎。

消費方麵,居民收入受益於經濟的回升而總體企穩,沒有出現進一步的快速下滑,這對於穩定消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外需方麵,考慮到全球經濟複蘇,未來出口還在持續改善的通道當中。

總的來說,在政府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適度擴大總需求和的大背景下,經濟已經企穩。即使短期內經濟下滑一些,政府也有能力將經濟維持在6.5%-7%這個區間,經濟進入“L型”一橫的這個平台期基本確立。

去杠杆、去產能仍有望成為未來一段時期供給側治標的核心。

過去兩年當中,去杠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仍在上升,從2014年底的65%上升到2017年中的66%,尤其是中央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上升得更多。8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到,要抓住企業效益回升的有利時期,將國企去杠杆作為去杠杆的重中之重,尤其要做好降低央企負債率的工作。同時,要確保完成今年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任務,並推動火電、電解鋁、建材等行業開展減量減產,嚴控新增產能。可見,經濟去杠杆、去產能還會是近期政策的最大風口。

當然,其他治標任務也將協調推進。比如隨著去產能的進行,企業的原材料價格出現上升,未來如何降低企業的其他成本將是一大問題;又比如在去產能的同時,一些企業可能進一步關停,導致下崗的問題,如何通過補短板進一步提高公共品的供給能力、激發更多的就業機會也是一個命題。

未來供給側改革路徑:向“治本”深化

習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重在“結構性”三個字,注重經濟增長的動力,重點是用改革的方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可見,供給側改革不僅在“去”,更重要的在“增”。未來,供給側改革將向製度改革和產業創新升級的“治本”方麵深化。

國企改革將加速落地。

聯通混改的落地,是一個標誌性的案例,預示著七大領域的混改還將加快。從地方國企改革來看,雲南白藥的混改國也具有示範效應。在央企合並方麵,國電和神華的合並已經落定,未來的央企將在縱向和橫向的並購重組當中進一步發力,煤炭、鋼鐵、重型裝備、火電等領域將會是重點。

消費升級及產業升級將提速。

政府通過供給側改革不斷引領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中國的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將加快。

在消費升級方麵,品牌的龍頭企業的集中度不斷提升,格力、美的、老板、索菲亞等一批家電家居的品牌崛起;高端產品消費明顯快於普通產品,如高端的轎車和SUV、高端白酒和乳製品等;對服務的消費明顯增加,高端醫療和教育的需求持續上升。

在產業升級方麵,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比增長10.8%,高於規模以上工業3.9個百分點;中國的製造業技術不斷提高,在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互聯網經濟已經接近全球領先水平。進口替代持續推進,自主品牌的汽車及其零配件、數控機床、集成電路和半導體、光電顯示、新材料(如石墨烯)等都在不斷提速。

可以預見,中國經濟將在一個新的平台期實現結構的不斷升級和優化,向著中高端邁進。

突破3300點之後,未來投資怎麼辦?

短期走勢多變數,但中期的結構行情已經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引領十三五的核心政策邏輯,“結構性”三個字非常關鍵,未來龍頭企業、國有企業或將持續受益。同時,經濟短周期風險的下降和經濟L底的確立,也為金融機構資產質量的修複提供了係統性機會。

因此,抓住供給側改革這個大邏輯,篩選一些有前景的行業和主題,擇機布局其龍頭,或是更加靠譜方法。

NO.1 大金融

NO.2 國企改革

NO.3 產業升級

NO.4 消費升級

NO.5 基建主題

(原標題:站上3300點之後的反思)

最後更新:2017-09-03 16:03:31

  上一篇:go 雨潤食品雙匯發展齊遭業績大考 肉製品加工行業低迷
  下一篇:go 十年房價漲跌榜:上海翻了6倍 這7個城市不漲反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