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
搜狐
兩大船企資本動作頻頻 “中國神船”漸行漸近?

“任何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國資委)主任肖亞慶9月28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對傳言中的“南北船”合並做出這樣的回應,與此前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下稱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對同樣問題表態“一切聽從中央的安排”前後唿應,似乎已經揭示了中國最大的兩家船舶製造企業未來的走向。
“這並不是巧合”
長達兩年多的傳言但一直未有所動作的“南北船”合並,在近期兩家主體公司頻繁的資本動作鋪墊下,似乎也將進入“衝刺階段”。
9月26日,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下稱中船集團)旗下兩家上市公司中國船舶與中船防務先後發布公告,宣布控股股東正在籌劃重大事項,可能涉及公司資產重組,公司股票將自9月27日起停牌。
兩家公司在公告中承諾,將盡快確定是否進行上述重大事項,並承諾在停牌後10個交易日內確定該事項是否構成重大資產重組。
“具體以上市公司公告為準,目前我們不能對這個事情做出任何具體回應和評論。”一位中船集團方麵人士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回應。
中船集團在業界被稱為“南船”,1999年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拆分,以長江為界劃為南北兩家,中船集團獲得了一批中國最具實力的骨幹造修船企業、船舶研究設計院所、船舶配套企業及船舶外貿公司,產品涵蓋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等主要船型和液化天然氣船(LNG船)、海洋工程裝備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
而被稱為“北船”的中船重工則主要從事海軍裝備、民用船舶及配套、非船舶裝備的研發生產。在2017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上,中船重工位列233位,是全球造船企業中排名最高的。
在中船集團宣布將籌劃可能涉及資產重組的事項之前,中船重工早已經開始在混合所有製改革以及內部資產梳理上先行一步。
據一位接近中船重工的人士介紹,作為旗下最為重要的上市平台公司,中國重工早在2013年前後便已經開始對旗下軍工資產進行梳理工作,並在2014年完成了對大連船舶和武昌船舶重工相關資產的收購,並在同期將推進混合所有製經濟改革作為重點,目標是打造“一大多小”格局,以中國重工為龍頭,同時輔以若幹非船舶領域上市公司。
中船重工的內部資產梳理工作同樣在最近有了重大進展,中國重工於9月14日發布公告宣布擬發行股份購買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大船重工)42.99%的股權和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武船重工)36.15%的股權。
此前中國重工還與包括信達資管、東方資管、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等多家機構達成協議,以債轉股及現金增資方式,向大船重工、武船重工注資218.68億元。經過此次債轉股操作,中國重工在大船重工中持股比例將變為57.01%,而在武船重工中的持股比例將變為63.85%。
“這並不是巧合,說明高層對於兩家公司未來的走向已經有了明確的構想。”一位工業製造業研究機構分析人士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對各自手裏的資產,特別是涉及到資本市場的資產進行集中重新梳理,為下一階段的動作進行準備,雖然現在並不能說一定就是要重組,但至少這個方案是大概率事件。”
整合的動力
“南北船”合並迄今已經流傳超過兩年,兩家公司也在此前完成了高層互換,同時雙雙開始著手混合所有製改革,但對於外界唿聲頗高的“中國神船”一直以來確實隻聽雷聲不見雨。
實際上,在央企整合大潮進入成熟階段之後,早期那種簡單的捏合已經開始被更為成熟的模式所取代,整合的動力也不再是簡單的縮減央企數量或者單純的做大。
正如肖亞慶在9月28日新聞發布會上所強調的“技術發展、市場的發展是倒逼中央企業結構調整的最大動力源泉。我們也要按這個標準來衡量”。
在航運業整體長期的萎靡環境下,造船業經曆了多輪洗牌,目前仍處在艱難的恢複期之中。從目前經營狀況來看,盡管近年來軍品訂單總量迅速增加,但受全球航運業影響造船業已經在穀底徘徊已久,中小造船企業或是倒閉或是轉型,大型國有企業同樣麵臨掙紮求生的境況。特別是由於海運市場的不景氣,中國船舶去年虧損26.07億元,業績同比下降了4314.78%。中國重工雖然盈利6.98億元,但主要得益於6家二級子公司的股權轉讓。
“中國的船企之前雖然訂單多,但大多隻是承接附加值較低的船體製造、設備安裝調試等工作,真正附加值高的動力係統和大型設備配套都掌握在國外廠商手裏,這也造成一個局麵就是船廠接到訂單也賺不到錢,”一位供職於國有船舶製造企業的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長期這樣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低利潤使得廠商難以投入資金和資源在研發階段,為了生存隻能繼續接單,技術差距也始終無法拉近。”
目前中船集團旗下有3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中國船舶具有國內最大的船用中低速柴油機的生產和研發能力,中船防務主要建造散貨船發展到建造高性能多用途船、成品油輪、滾裝船、半潛船、客滾船等。中船科技則從去年開始收縮原有的船舶配套件業務、成套機械設備業務和大型鋼結構業務,並開始涉入設計谘詢、工程總承包等業務。
而中國重工旗下則有5家A股上市公司,除中國重工之外,還有中國動力、樂普醫療及華舟應急和久之洋。
“這些大型國企才是提升我國在造船業技術實力和議價能力的關鍵。”前述人士坦言。
而央企整合目前的主旋律則正是優勢互補,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正如國資委副主任黃丹華在9月28日發布會上所指出的,“從這些年的實踐來看,推進中央企業的重組整合,不是以企業數量的變化為導向,主要的目的是通過重組整合優化資源的配置,優化國有經濟的布局結構,增強國有經濟的整體功能和效率。”
正是在這樣的新思路之下,此前那種簡單1+1式整合開始逐漸被具體業務層麵以及優勢資源的整合所替代,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便是企業各自梳理好內部結構,從而在整合過程中達到效率最大化,效果最優化。
(原標題:兩大船企資本動作頻頻 “中國神船”漸行漸近?)
最後更新:2017-09-30 06: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