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53 返回首頁    go 搜狐


區塊鏈技術能否觸發普惠金融革命

摘要

近年來,普惠金融發展的速度明顯在加快,這其中除了政府部門的大力推動外,更重要一點是諸多普惠金融的項目模式正借力新技術實現了商業的可持續性,讓金融服務的供需雙方都能分享到發展普惠金融的紅利。於是新技術帶來的“潛在生產力”逐漸成為發展普惠金融的一把“金鑰匙”,而以去中心化、去信任、匿名、透明、不可篡改等為特征的區塊鏈技術自然也成為熱議的焦點。特別是去年杭州G20峰會後,數字普惠金融概念的興起,讓人們開始暢想:區塊鏈技術是否會觸發普惠金融的革命?

  近年來,普惠金融發展的速度明顯在加快,這其中除了政府部門的大力推動外,更重要一點是諸多普惠金融的項目模式正借力新技術實現了商業的可持續性,讓金融服務的供需雙方都能分享到發展普惠金融的紅利。於是新技術帶來的“潛在生產力”逐漸成為發展普惠金融的一把“金鑰匙”,而以去中心化、去信任、匿名、透明、不可篡改等為特征的區塊鏈技術自然也成為熱議的焦點。特別是去年杭州G20峰會後,數字普惠金融概念的興起,讓人們開始暢想:區塊鏈技術是否會觸發普惠金融的革命?

  一直以來,如何以更低廉的成本、更便捷的方式為更廣泛的群體提供平等有效的金融服務,是發展普惠金融的根本宗旨。區塊鏈技術的特質似乎能較好與普惠金融發展需求相吻合。事實上,展望未來,應該樂觀地看到區塊鏈技術將會給發展普惠金融帶來的巨大革新。

  第一是解決信任問題。製約普惠金融發展一個關鍵因素是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以商業貸款為例,一方麵是小微企業和低收入人群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質押物或交易信息,金融機構難以甄別還款來源而將其置於金融服務門檻之外;另一方麵是現有技術條件下,金融機構難以監控貸款流向,無法對貸款項目進行動態的風險評估。區塊鏈技術可以提供一套全民共享的分布式記賬簿,將完整記錄個人、企業日常交易數據等信息,大大提高了透明度。進一步而言,通過共識協議和可編程的智能合約形式,將原本更多依賴個人信用實現的商業條款(例如貸款合約中約定的資金用途)直接以數字密碼形式進行自動執行,這實質上是利用技術維護了契約精神,健全了全社會的信用機製。

  第二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製約普惠金融發展另一個瓶頸是交易成本過高和交易效率低下。盡管借助現有的互聯網技術,金融服務得以逐步延伸至偏遠地區或低收入人群,但離實現“平等有效”的目標還有差距。以近年來國際上非常關注的跨境僑匯服務為例, SWIFT為代表的高額“電訊費”和動輒24個小時以上的延時問題,無疑大大限製了普惠金融理念的推廣,世界銀行就曾指出“如果匯款的手續費降低5個百分點,那麼發展中國家每年將節省超過160億美元” 。究其原因,主要是現有的跨境轉賬體係中間代理層級過多、基礎設施成本較高以及信息不透明等。區塊鏈作為一種全新的數字支付係統,其去中心化、基於密鑰的貨幣交易模式,有助於客戶實現無需中間權威仲裁的點對點交互,在保證安全性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匯款的速度,這無疑將徹底改變現有格局。

  第三是奠定分享經濟基礎,構建智能普惠金融生態環境。我們都知道,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不僅限於金融領域,在物聯網、供應鏈及諸多非金融行業同樣有著巨大潛力。如果說普惠金融是一張覆蓋更廣泛群體的網絡,那麼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共識機製有可能將這張網張得更大、織得更密,連接其他行業的網絡,形成人與人、物與人、人與物的大聯通和大共享,最終構建一個智能普惠金融生態環境。未來的某一天,任何個體(包括中小企業)的身份識別、生產經營和社會互動等信息都將被區塊鏈中的各節點準確記錄,各種資源將借助區塊鏈得以有效配置,真正的普惠金融就有可能得以實現。

  當然,“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一味地談展望,給人多少有些不著邊際的感覺,畢竟逐利的資本既要“贏在未來”,更需“活在當下”。因此從現階段來看,更應聚焦區塊鏈技術在發展普惠金融過程中的“落地”問題。

  首先要正視當前區塊鏈技術自身的局限。目前唯一一個公認的較為成功的區塊鏈項目就是比特幣,但比特幣價值並不穩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區塊鏈技術發展的疑慮。筆者認為,高層次的普惠金融服務網絡至少在海量數字存儲、高頻數據處理、節點間容納能力均衡三個方麵對技術本身提出很高的要求,而現有區塊鏈技術的完全“去中心化”結構隻適用於比特幣這類流量很低、每秒幾筆的交易,技術與場景應用結合的鴻溝一時還難以逾越。此外,區塊鏈技術往往被認為計算機極客群體的產物,技術中性潛在的負效應溢出也是容易發生的,造成技術運用過程中的風險問題爆發。

  其次要考慮現有普惠金融服務體係與區塊鏈技術融合的難度。如果說區塊鏈技術對普惠金融發展是顛覆性的,那麼有一個問題是不容回避的,即是不是要把現有的普惠金融服務體係、特別是金融基礎設施、服務方式和監管手段全部推倒從來——這個替換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一方麵,現在還難以準確量化區塊鏈技術帶來的潛在經濟效益,如果隻是一張不可名狀的“大餅”,恐怕鮮有人會“ALL IN”;另一方麵,即使區塊鏈技術在今後大範圍應用,也不會“一夜建成羅馬”,必然會和傳統普惠金融服務體係共存一段時間,那麼在此期間資源配置能力會不會因為兩張“網”融合的問題出現倒退,這也是必須要考慮的。

  最後要探索金融機構、監管者等各方在區塊鏈技術 “落地”過程中的角色作用。毋庸置疑,新的技術需要全社會的共同認可才能走向成熟。金融機構(包括新興金融科技企業)作為普惠金融的供給端,要防止區塊鏈技術與真實金融服務場景的脫節,可以先從個別試點入手,不盲目“貪大求全”。監管者既要鼓勵創新,更要把握風險,特別是區塊鏈技術對傳統商業模式(例如小額信貸)的衝擊,要做好風險防範,從行業標準、法規製度上確保和新技術應用實現對接。與此同時,監管者還應加強新興領域的金融消費教育,提高民眾對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服務的認知素養。

  2015年底,國務院出台《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10年)》,將“改善普惠金融發展環境,促進金融資源均衡分布”提升至一個全新的高度。尚處於起步階段的區塊鏈技術,可能形成新的技術優勢,助力中國普惠金融事業,乃至整個金融服務領域“換道超車”——到那一刻,也許再用“顛覆性”來形容就是實至名歸了。

(原標題:區塊鏈技術能否觸發普惠金融革命)

(責任編輯:DF353)

最後更新:2017-08-05 01:06:12

  上一篇:go 比特現金BCC麵世 1+1 > 2 ?
  下一篇:go 比特現金BCC麵世 1+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