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09 返回首頁    go 搜狐


微信七年之癢 你會關閉朋友圈嗎

從2011年上線,微信已進入第七個年頭,似乎也正在遭遇與用戶的七年之癢。最近正在流行關閉朋友圈。日前,《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指出,中國年輕人群對於社交媒體的負麵影響比較警覺,39%的90後稱已關閉了朋友圈的推送提醒,關閉朋友圈推送提醒的80後比例為38%,在70後中,關閉的比例為36%。你會關閉朋友圈嗎?

網絡時代,“社交自由”很寶貴

網絡改變了我們的社交。想找人喝酒,發個朋友圈吧,比挨個給朋友打電話有用;想討論問題,發個微博吧,保證會有一大堆認識的不認識的跟你聊得熱火朝天。

但是現在我卻常常覺得,網絡時代的社交,變成了一件很累的事。

網絡把社交的時空延長了。隻要一部手機在手,你啥時候都能聊,在哪都能聊,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漸漸的,社交與生活其它的部分模煳了界限。工作時、與家人相處時、陪伴孩子時,隻要順手拿起手機,精力就分散了,節奏就打亂了。手機讓工作超越8小時,讓人叫苦不迭,隨時隨地都要應付社交,不也是一件很崩潰的事嗎?

網絡把社交的內涵擴大了。以往的社交,主要是麵對麵交流,現在你吃什麼穿什麼,乃至看什麼電影讀什麼書,平時是跑步還是曬娃,都借助網絡成為社交的一部分。通過這些細節和片段,旁人得以拚湊出你的“社交印象”。而被網絡社交綁架,想要呈現一個在他人眼中完美的自己,其實不過都是裝模作樣,真心累。

對待網絡時代的社交,最好的態度是什麼?孔子曾說,“隨心所欲不逾矩”,指做一件事情順其自然,有自己的尺度就好。我們社交的目的是什麼?是獲得信息、找到誌同道合的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感受。網絡時代,社交雖然承擔了更多的社會意義,但有必要回到這一初心上來。其實不必擔心是不是有很多雙眼睛看著自己,大家都忙著呢,做自己就好。與之類似的,還有人仿造財務自由,提出一個新概念叫“社交自由”。言下之意是不想參加什麼飯局,基本就可以不參加;不想搭理誰,基本就可以不搭理;你交往的人,基本都是你喜歡的人。這種心態也值得推崇。不過,在今天這個人人都被社交網絡困住的年代,要做一個“社交自由”的異類,恐怕難度相當大。

說一千道一萬,最簡單的不過真誠二字。不論有沒有網絡,真誠都應該是社交的必備。你拿真心去社交,必然會收獲幾個以誠相待的朋友;你若隻是把社交當一個自我展示的秀場,你收獲的也會是一群看客;你如果把社交當成拓展人脈的場合,那麼你也會被他人當做利益交換的對象。其實,並不是網絡束縛了我們,而是我們自己束縛了自己。與其讓網絡當背鍋俠,不如先想想是不是自己的社交心態就有問題。   (張漲)

堅決關閉:

不真實的朋友圈還是關了吧

微信朋友圈,有一百個愛它的理由,也有一百個恨它的原因。有人日久生情,漸漸愛上它,有人由愛生恨,最後關掉它。我屬於後一類。先是因為不喜歡微商不停地推銷產品,再就是不想看各式“曬”與“秀”,後為各類心靈雞湯文、無厘頭段子所煩……幾個批次下來,還能留在我朋友圈的,少之又少,不關也等於關了。

對於一個見不得“發現”那裏有紅點的人來說,以往每次打開微信,都要進入朋友圈,都要翻到我上次讀到的那一條為止,不看完心裏難受。“微信強迫症”,算不算是一種“社交綁架”?至少很累人。細想起來,數百位微信好友,我真正在乎的人有多少?真正關心你的人又有多少?恐怕不會太多,絕大多數是“點讚之交”。你不會在乎他們,他們也未必在乎你。那麼,為什麼要看幾百個人的朋友圈呢?與其每天花那麼多時間與精力去“義務點讚”,還不如讀幾頁好書劃算。

“曬”沒有問題,拉仇恨也沒事,問題是很假。某次,一位朋友曬了9張在某海灘度假的靚照,似乎玩得很開心、很享受。點讚之餘,我私下問她:好不好玩?我也想帶孩子去玩。她立即回複:千萬別來,一點都不好玩!然後是各種吐槽,風景不佳、海水肮髒、商販宰客……有一種生活叫“朋友圈生活”,而“朋友圈生活”永遠隻有“詩和遠方”,沒有“眼前的苟且”,顯得特別不真實。

人是一種容易上癮的動物,明知某種行為不理智、不適宜卻無法控製,總是強迫自己去做,並形成常規行為。從茶葉、咖啡、煙草等癮品到電子遊戲、微信朋友圈等精神產品,莫不如是。很多時候,我們上微信朋友圈,並非真需要,而是心癮在作怪。關掉朋友圈,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戒癮”行為。關掉朋友圈,遠沒有你想象得那麼糟,或許你還會發現,線下人際交往遠比朋友圈往來更讓人開心。   (練洪洋)

堅決不關:

朋友圈的好,別的暫時替代不了

對朋友圈反感的人似乎越來越多了,還有人在糾結,要不要一關了之,從此耳根清淨。我呢?堅決不關。因為朋友圈的好,別的暫時還給不了。

先說聯絡感情。朋友圈說到底還是社交圈。新認識的朋友,可以翻翻朋友圈快速熟悉;久不聯係的同學,通過它可以了解近況;即便是親密的朋友、朝夕相處的同事,也可以靠它增進感情……

再看增長見識。就以公眾號來說,即便你把所有有用、有趣的公號都關注,即便你再閑,也不會把所有更新打開。但不用怕,有什麼熱點、爆款,有什麼嶄露頭角的公眾號,大家都會分享在朋友圈裏,你可以看到犀利觀點,不知不覺學到很多知識。

此外,還有更高層次的滿足。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有生理、安全、愛與歸屬等需要。而這些,朋友圈基本都有啊。比如做飯切到手,趁著還沒自動愈合,趕緊拍照求安慰,然後被愛包圍。半夜睡不著,發個朋友圈“還有夜貓嗎?出來聊5塊錢的”。看著一個個留言,滿滿的安全感。如果擅長做菜,那就秀出精心PS過的圖,獲得上百個讚,看著滿屏都是景仰之情,是不是滿滿的自豪感?

當然了,人們的吐槽也屬實,比如朋友圈會讓時間支離破碎,會不堪其擾。但對於“垃圾”信息完全可以無視嘛,一掃而過隻是零點幾秒的功夫。至於家人、長輩分享的“雞湯”文章,他們隻是借朋友圈打開了一個新天地,你陪著點個讚,聊幾句,也算盡孝心了;再說了,長輩們往往關心你又害怕打擾你,說不定每天都要把你的朋友圈看好幾遍,而你卻突然關閉,好意思嗎?

對於關閉與否的糾結,其實好理解,就是對現狀的反思。反思可以,但不能矯枉過正了。對於朋友圈帶來的困擾,最該反思的其實是時間管理,現在能瓜分時間、精力的東西太多了,遊戲、綜藝、電視劇、網絡小說,都要“關閉”嗎?說到底,社交網絡就是一個工具,工具的意義在於“協助”人們更好地工作、生活,隻要用得好,它會帶來很多便捷、很多樂趣,丟掉,多可惜!(夏振彬)

部分關閉:

發不發在他,看不看在你

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麵性一樣,朋友圈也是既有分享信息方便交流的優點,也有垃圾信息浪費時間的煩惱。糾結於該不該關掉朋友圈,其實質相當於在眾多優點與缺點中做一個極端的取舍。

但是,辯證法也說過,優缺點往往也是相對的,幹嘛非要那麼極端呢?比如,許多人討厭有人在朋友圈炫美食炫旅遊,可是,當自己要做旅遊計劃時,說不定當初你在加班他在拚命發圖讓你恨得牙癢癢的那個人就會給你一份完美攻略。媽媽們經常發的健康指南讓你翻白眼,可是,至少可以讓你了解老人們的關注熱點,如果老媽連續幾天都在發同一款保健品廣告,也提醒你該打個電話問問老太太,讓她別上當。所以,看開一點,凡事都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無須太糾結。

朋友圈除了社交環境改在了網絡上,其實跟現實生活中的社交圈並無太大不同。有喜歡的人,也有不喜歡的人,還有無所謂的,這才是正常的社交生態。喜歡的,就多看兩眼;不喜歡的,也不代表就完全沒有交集,漠視它就好了;無所謂喜歡不喜歡的,碰到了隨便打個招唿就行。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也就是這樣嗎?朋友圈也可以各安其道。

更何況,網絡社交還有大把的技術手段可以讓你神不知鬼不覺地趨利避害,選擇性地接收信息。比如,你可以分組,私生活的內容就不必讓不想看到的人知道;與工作相關的內容,七大姑八大姨就不用看了。那些讓人煩得不行,天天發廣告的,你索性屏蔽他的朋友圈,隻保留微信聊天功能。實在覺得刷朋友圈太耗時間,你還可以選擇不看,隻是想念起某個朋友時,點他的頭像進去了解一下他的近況。今天比較閑,你可以把朋友圈的每條信息都仔細看了,再評論一下,刷個存在感;今天比較忙,你可以隻看個標題,甚至根本不用看。

會不會浪費時間,會不會信息焦慮,選擇權完全在你自己手裏,跟朋友圈裏有什麼無關,畢竟,發不發在他,看不看在你。(譚敏)

最後更新:2017-08-26 10:50:08

  上一篇:go 微信出現大麵積故障!分享、轉賬等功能失效
  下一篇:go 微信小程序,到底是騰訊下的一步什麼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