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
搜狐
新华社点评一周货币政策操作和流动性:不必慌张 稳定预期
时至年中,市场对流动性高度关注。从央行过去一周在公开市场操作的资金吐纳情况看,保持年中流动性基本稳定有了前瞻安排和保障措施。虽然并未“大放水”,但仍然充分释放出稳定市场预期的政策信号,大可不必慌张。
应对今年的年中流动性关口,货币当局其实早已有备而来。早在5月底央行便向市场喊话,表示已关注到市场对半年末资金面存在担忧情绪,拟在6月上旬开展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并择机启动28天逆回购操作,搭配好跨季资金供给,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
过去一周的公开市场操作,释放出明确的维护年中流动性基本稳定的政策信号。周一(6月5日)央行重启28天逆回购,当天金额不大但期限足以覆盖到下月初,“试水”提供宝贵的跨季资金。周二央行一举祭出4980亿元MLF,扣除当周和下周到期的MLF,净投放了600多亿元一年期资金。周三、周四央行逆回购放量,分别达到1800亿元、1500亿元,其中28天占一半左右。周五逆回购明显回落,但不同期限均提供了一些。
这是对市场担忧年中流动性而做出的前瞻性预调,打出了提前量,留有一些富余量。过去一周公开市场操作不仅力度有所加大,而且更倾向于提供28天跨季资金和一年期资金,使得市场心理不至于过于受到一笔笔7天、14天短期资金到期是否续做的扰动。应当说,这些措施初步实现了目的,市场预期趋于稳定。
然而,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并不意味着从此货币政策就会“大放水”。今年的货币政策是稳健中性的,央行有关负责人已经多次明确表示,稳健中性就是不紧不松。中国的货币政策要兼顾各方面的情况和目标,一方面要有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还要为去杠杆、防风险创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前者要求货币政策不能紧,后者使得货币政策也不能松。
年中的货币政策操作,必然要兼顾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短期目标和为去杠杆、防风险创造适宜流动性环境的中长期目标。过去一周的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力度虽然有所加大,但扣除已经到期和即将到期的资金,净投放的量并不算太大,体现出当前货币政策操作对短期和中长期目标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周银行间市场利率Shibor总体小幅上扬。一年期Shibor利率已经高于银行给优质客户的贷款基础利率LPR,也高于央行制定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银行间市场利率的小幅上扬,反映了同业资金面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货币政策操作一方面要考虑到遏制同业业务野蛮生长,防止资金过于在金融体系空转套利;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范银行间市场利率过快上扬传导到实体经济融资领域,尽力避免抬高实体经济成本。此外,随着资金面压力缓解等利好因素,本周资本市场人气有所回暖,沪深股指分别实现“四连阳”和“五连阳”,不过市场热点依然不明显,成交量依然不大。
在年中关口,货币政策要应对的挑战很多。怎么支持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怎么防范金融风险和资产泡沫,怎么应对美国加息的外溢效应,怎么维护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货币政策需要闪转腾挪,求得多重目标的平衡。为此动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组合必然是多样的,但稳健中性、不紧不松的方向是明确的,维护流动性和金融体系稳定的意图也是显而易见的。
【延伸阅读】
央行6月大额续作MLF不是“大放水” 而是对冲到期流动性
本周人民银行一次性开展了498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近日不少媒体转发“央行增加近5000亿元基础货币,创造2.5万亿元广义货币”的相关报道,称央行“大放水”。
对此,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表示,“大放水”等说法违背了客观事实。总体而言,央行仍坚持平衡操作的方式,只是时至二季度末关口,预调提前量有所增加。
分析人士表示,在此背景下,市场对流动性改善的预期增强,具体表现为用来衡量银行间货币市场松紧程度的存款类机构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DR007)已经从月初的高点逐渐回落。
对冲到期流动性并非“放水”
本周(6月5日至6月9日),央行公开市场有4700亿元逆回购到期,到期量分别为300亿元、600亿元、2400亿元、900亿元、500亿元。与此同时,还有2243亿元MLF到期,集中在周一和周二,分别为1510亿元和733亿元。
央行本周在公开市场上共投放7天、14天、28天逆回购工具分别为1300亿元、1200亿元、2100亿元,合计4600亿元。从总量上看,较到期4700亿元减少100亿元,基本平衡对冲了逆回购到期对市场流动性可能带来的负面趋紧影响。央行本周还进行了4980亿元1年期MLF操作,利率持平于3.2%。
而从结构上看,陈冀指出,较多的28天期资金显示了央行在流动性管理谋篇布局方面有更前瞻的考虑,即6月份的调控目标着眼于流动性平稳跨越二季度末时间节点。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仅2243亿元MLF到期,本周央行却作了接近5000亿元的MLF,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类似考虑。并且,6月16日还有2070亿元的MLF到期,实质性MLF净投放并不多。”陈冀说。
对于央行近期的货币政策操作,中金公司也在研报中指出,虽然央行6月份大额续作MLF,但考虑到近期公开市场到期量较大、超储率较低、半年末的季节性资金缺口,央行在操作上更多是平滑到期的流动性需求,而非“放水”。
“由于目前正处于跨季的关键时点,需要央行从资金供给上保证流动性的稳定,进而保证资金利率相对平稳。”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指出,从目前的利率来看,可以用来衡量银行间货币市场松紧程度的存款类机构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DR007)已经从月初的高点逐渐回落,说明央行通过此次MLF的投放,确实降低了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压力。
不紧不松继续温和去杠杆
对于央行近期关于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中性、“不松不紧”的表态,明明认为,央行目前的货币政策是在保持流动性较为稳定的基础上保持温和去杠杆。本次央行的MLF续作全部为一年期MLF,操作利率维持3.2%不变,表明央行有意加强MLF对长期利率的引导作用。
明明分析称,从利率来看,1年期相对6个月期MLF占比的增加也从一定程度上抬升了利率中枢,本次操作维持利率3.2%不变。此次操作完成后,MLF的加权期限已经达到319.44天,创历史新高。
市场利率方面,9日,上海银行间市场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继续全线上行。隔夜Shibor报2.8275%,上涨0.76个基点;7天期Shibor报2.8949%,上涨0.10个基点;3个月期Shibor报4.7555%,上涨2.49个基点。
6月8日,1年期国债收益率报3.6590%,10年期国债收益率报3.6478%,低于1年期国债,利差转为负值“倒挂”。
陈冀表示,短端国债收益率上行较快可能是近期国债收益率“倒挂”的主要原因。目前,受利率上升影响,债券配置价值降低,债券发行难度加大,市场供需在一定程度上失衡,这就使得关键期限债券低价发行时可能对该期限固收产品利率造成“脉冲式”扰动影响,随后市场将逐渐消化这种影响。
下周,资金面或将面临更大的考验。从历史经验来看,6月中旬可能是资金面波动最剧烈的时段,此时机构要开始集中准备跨季、应对监管考核,同时还面临着月度缴税的袭扰。
下周将进入6月中旬,缴税影响再起,且有2070亿元MLF到期,再考虑到当前金融机构超储低,加上金融监管严、去杠杆初期资金需求旺,流动性波动风险无疑值得警惕。不过,分析人士也表示,最近资金面也有一些积极现象,央行流动性供给意愿在上升,外汇占款也有所改善,如果机构提前准备、加强应对,流动性风险仍然可控。(来源:金融时报)
(原标题:不必慌张 稳定预期--一周货币政策操作和流动性点评)
最后更新:2017-06-18 0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