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7
搜狐
騰信股份行賄上市 股價崩塌危局難解

做為一家最早涉足互聯網營銷領域的企業之一,騰信股份曾因其新穎的管理理念和經營模式在上市初期獲得了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大力追捧,持續飆悍的股價走勢使之一度成為2015年最亮的一顆新星,站在當年“最貴A股”頂峰。然而,時過境遷,在經曆此後持續數年股災洗禮後,不僅公司原形畢露,且還引出巨額行賄上市一說。如今,經營業績的持續虧損已經凸顯出企業經營之困難,而外延式並購之路的不平坦更讓公司疲於奔命。
曾經的“妖股王”騰信股份(300392.SZ)是國內最早涉足互聯網營銷領域的公司之一,上市初期的股價輝煌曾讓人目瞪口呆,9個月內,440.4元複權價不僅相較其26.1元發行價上漲了15倍以上,且股價還大幅超越了同期超級大牛股貴州茅台,一度坐上“最貴A股”寶座。然而,時過境遷,在經曆數年股災的洗禮後,被神化的騰信股份股價轟然倒塌,持續至今的下跌,給A股市場留下了一地雞毛。
“第一高價股”崩塌
2014年9月,從事廣告代理業務的騰信股份在創業板成功上市,因彼時A股正處在上一輪“杠杆牛”的過程中,加之其“互聯網營銷概念第一股”的光環,使得公司股價從發行時的26.1元一路上漲至2015年6月的220元,考慮當年4月份10轉增10派2.1元的分紅因素,複權股價高達440.4元。
然而,在6月中下旬爆發的股災衝擊下,騰信股份高企的股價跟隨大盤出現快速暴跌,至2015年9月股災2.0結束時(期間還經曆了一次10轉增20的分紅),騰信股份股價相比3個月前的(2015年6月)最高價,區間跌幅超過了70%,可謂是興也勃焉、亡也忽焉。
誘發騰信股份股價出現暴跌的,並非是投資者通常所常見的業績變臉,因為該公司在2015年時還實現營收和淨利潤分別有14.52億元和1.47億元,同比2014年度分別增長了73.04%和64.38%,很顯然,公司在2015年仍處在高速增長的“夢幻”中。當然,如此亮麗的經營業績表現背後也不排除有雜音的存在,如該公司在2015年實現1.47億元淨利潤的同時,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淨流量卻為-1.39億元,但從理論上講,流動資金的大量流出,還不足以摧毀騰信股份的“夢幻高增長”。從導致該公司股價暴跌的諸多誘因分析看,重要股東及高管人員對公司持股態度的變化,或是導致其股價崩塌的重要因素。
公開信息顯示,騰信股份自上市以來,從未出現過重要股東及高管人員增持股份的事項,即便是在2015年下半年A股市場經曆股災、監管部門號召上市公司采取各種手段維護股價的過程中,騰信股份股價由高位快速暴跌且區間跌幅高達70%的條件下,其重要股東及高管人員也沒有進行任何增持行動。需要注意的是,該公司高管酈建宜在2015年9月還進行過少量股份減持,此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騰信股份重要股東及高管人員當時對公司股票價值的大致判斷。
2016年6月,發起股東之一的浙江星月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對所持騰信股份進行了清倉式減持,一舉套現5億元,這是在當時騰信股份二級市場投資人一片哀鴻遍野的背景下,原始發起股東進行的清倉式減持,完美地將連續分紅送轉後的巨額利潤收入囊中。
讓人生疑的是,騰信股份於2016年4月25日還發布了2016年度第1季度季報,當季淨利潤同比大幅增長79.36%,然而僅在數月後的7月份,公司發布的2016年半年度業績預告卻顯示“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57.06%~50.32%”。2016年10月14日,公司進一步發出《重大事項及風險提示》公告,披露實際控製人徐煒涉嫌向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長奚曉明受賄的消息。就公開信息可以判斷出,騰信股份的盈利能力和經營基本麵應在2016年4月25日到2016年7月之間發生了突變,然而作為公司的原始發起股東之一的星月創投卻能夠趕在利空的2016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出台前,於6月份集中拋售並以高價成功套現,這種踩準時點的舉動如何不讓人懷疑該股東很可能涉嫌內幕交易。
除了騰信股份在2016年中經營基本麵發生突變外,其在2016年10月爆出的行賄上市案並牽涉到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長一事,更是給公司經營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雲。
巨額行賄上市
2017年,最火的電視劇要屬《人民的名義》,其播出引起了社會廣泛反響。片中依靠著“老頭子”的“官二代”,在給山水集團通過各種巧取豪奪、非法牟取暴利的行為“保駕護航”、助紂為虐。在現實社會中,類似問題也不乏有相似的案例,騰信股份恰恰便是其中一例,隻不過在此劇情中“巧取豪奪、非法牟取暴利”的場所,由大風廠股份變成了A股資本市場。
2016年11月17日,騰信股份發布了《關於收到河南省湯陰縣人民檢察院起訴書的公告》,披露公司法定代表人高鵬於2016年11月16日赴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人民法院領取人民檢察院起訴書(安湯檢公刑訴[2016]300號),起訴書中指出騰信股份2011年3月在提交了申請上市的申報材料後,該公司前董事長徐煒請托奚嘉誠(奚曉明之子)利用奚曉明(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的職務影響,為騰信股份上市提供幫助,並承諾送給奚嘉誠騰信公司48萬股幹股。2011年6月,奚曉明在明知奚嘉誠收受騰信股份幹股的情況下,利用其職權和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為騰信公司上市提供幫助。2015年5月,徐煒送給奚嘉誠人民幣3900萬元。
此後,騰信股份在其發布的2016年年報中也再次提及了此項訴訟,但是公司對此僅輕描淡寫到:“相關公告中所提及的法律訴訟案件上述案件尚在處理中,尚未結案。該案件對公司正常經營和財務情況不會產生重大影響。”這果真如此嗎?
根據騰信股份早在2016年10月14日發布的《重大事項公告及風險提示》披露,律師事務所向公司做出如下重點風險提示中包括“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貪汙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公司可能麵臨金額為7800萬元以下的罰金處罰”。
截止到2016年末,騰信股份的賬麵未分配利潤餘額不過才9911.19萬元,如果這7800萬元罰金被落實,就將導致其曆年盈餘積累悉數被抹去,這樣的財務結果還被認為是“不會產生重大影響”,實在有掩耳盜鈴之嫌。
更何況,騰信股份在2016年11月17日發布了《關於收到河南省湯陰縣人民檢察院起訴書的公告》之後不到一周時間,便發布了《關於副總經理,財務負責人,董事會秘書辭職的公告》和《關於董事長辭職的公告》。上市期間,公司最關鍵的兩個“靈魂”人物“抱團”辭職,這種情況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事實上,在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奚曉明受賄一案中,騰信股份所扮演的角色可謂是舉足輕重。據《財新》雜誌此前刊發的文章指出,自2015年7月12日被中央紀委宣布調查後,時隔一年半奚曉明一案於2017年1月10日在天津市第二中級法院刑事被告廳開庭,來自天津市檢察院第二分院的公訴人指控奚曉明1996年至2015年間涉嫌收受價值1.14多億元的巨額財物賄賂。
在涉案期間,奚曉明先後任最高法經濟審判庭副庭長、民事審判第二庭庭長、最高法審判委員會委員及副院長。檢方特別指出:“奚曉明利用擔任上述職務上的便利以及職權和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為相關單位和個人在案件處理、公司上市等事項上提供幫助,直接或通過其家人非法收受相關人員給予的巨額財物,應以受賄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在奚曉明1.14多億元巨額賄賂中,排名第一位的是北大方正集團原CEO李友,涉及行賄金額高達5000萬元,而騰信股份實際控製人徐煒則以3900萬元緊隨其後。然而耐人尋味之處就在於,如果騰信股份自身是一家經營正常、盈利能力良好,均滿足上市要求的公司,其有什麼必要通過巨額行賄“為上市提供幫助”呢?這就不得不令人懷疑,在巨額行賄的同時很可能伴隨著騰信股份造假上市,而該公司在上市之後迅速業績變臉,也似乎是預示著這一懷疑恐也並非是空穴來風。
這其中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看點,這就是騰信股份前董事長徐煒對奚嘉誠行賄金額,按照檢察院起訴書指出的內容,徐煒向奚嘉誠承諾了48萬股騰信股份幹股,但最終於2015年5月送給奚嘉誠人民幣3900萬元,由此計算徐煒向奚嘉誠結算幹股的股價為81.25元。而就在2015年5月,複權後的騰信股份股價已高達280元至380元之間,如按5月份區間平均價核算,則48萬股騰信股份幹股價值將超過億元,然而最終行賄的結果是,奚嘉誠僅接受了3900萬元現金,就這點來看,當時的奚嘉誠很可能也認為當時的騰信股份的股價存在很大水份,受讓後存在大幅縮水的可能。
財務造假魅影
根據騰信股份上市前發布的招股說明書披露,該公司在上市前的年度盈利增長非常穩定,2012年到2014年間,營業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4.99%、21.75%和17.59%,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4.2%、28.32%和15.67%,與此同時,毛利率也始終維持在17%到18%之間,表現平穩。
然而,在經曆股災洗禮後,公司的盈利能力在2016年出現急劇下滑,在當年營業收入同比下滑7.11%的背景下,歸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大幅下滑了280.6%,虧損2.66億元,悉數將公司2014年和2015年所賺到的淨利潤賠了進去(2014年淨利潤為8954.48萬元,2015年淨利潤為14719.09萬元)。然而對此,騰信股份在2016年年報中卻指出:“營業收入和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為公司新增客戶較少,行業內競爭加劇,加上公司對外投資失誤、內部費用急劇上升等因素,造成了2016年的虧損。”如此表述可信嗎?
根據2016年年報披露的信息,騰信股份2016年的毛利率僅為1.42%,意味著公司主營業務在當年幾乎賺不到錢,相比2015年度17.39%的毛利率有很大差距。如果單純是因為投資失敗、計提資產減值所導致的虧損,這還可以被視為一次性的非經常性損失,但是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喪失,卻令投資者對騰信股份未來的持續經營能力產生了疑慮,公司未來還能否獲得正常利潤、避免持續虧損嗎?
從騰信股份發布的2017年一季報來看,毛利率低至3.34%,單季度虧損金額達1808.03萬元;而2017年半年報也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雖然扭虧為盈,但歸屬母公司的淨利潤卻僅有590.83萬元,同比下滑了76.99%。僅由公司今年發布的業績表現看,其盈利前景仍難言樂觀。
騰信股份主營業務毛利率的下滑,其實是非常可疑的。首先,該公司上市前後主營業務並未發生過變更,始終從事互聯網營銷;其次,客戶結構未發生變化,2013年第一大客戶是伊利股份,銷售額為2.98億元、占比為43.07%;而到了2016年時,伊利股份仍是騰信股份的第一大客戶,且銷售額已經躍升至6.45億元、占比為47.79%。此外,騰信股份2016年度的主要客戶“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迪愛慈廣告有限公司”也都曾出現在招股說明書披露的2013年度主要客戶名單中。
綜合來看,無論是主營業務內容還是服務對象,2016年的騰信股份都與以前年度無異,那麼為什麼毛利率會驟然下降呢?對此,騰信股份在年報中並未詳細說明,其背後的內在原因非常令人懷疑?與此同時,騰信股份以前年度所體現出來的高盈利能力,又到底是不是真實呢?
此外,從騰信股份發布過的年報數據來看,2014年員工工資、獎金費用為2951.81萬元;同期的社會保險費為227.03萬元;2015年員工工資、獎金費用為4620.18萬元,同期的社會保險費為378.28萬元;2016年員工工資、獎金費用為5997.19萬元,同期的社會保險費為484.48萬元,各年度的員工社會保險費支出,始終不足同期工資類支出金額的10%,明顯低於正常的由企業承擔的社會保險費所占工資比例。這也令人懷疑騰信股份是否按照勞動法的規定,給其員工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是否通過少繳甚至漏繳社保費的方式,人為壓縮人力成本支出、虛增公司盈利能力。
並購背後的謎團
再回到騰信股份的對外投資上,這一塊內容確實值得“大書特書”的。根據公司發布的2016年年報顯示,騰信股份在2016年計提資產減值損失金額高達18633.92萬元,是該公司主要的虧損源之一,其中對客戶“上海車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1664.33萬元應收賬款全額計提了壞賬準備,原因是該客戶“已經停止經營”。
上海車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運營著汽車電商平台車風網,是騰信股份在2015年6月投資的參股公司,當時以3000萬元資金增資獲得車瑞信息科技11.1111%股權,由此計算當時的車瑞信息科技整體估值高達2.6億元以上。隨後在2015年7月,騰信股份發布公告表示擬以自有和籌集資金不超過人民幣5億元增加投資上海車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但同時也指出“該重大事項尚存在不確定性”,最終該投資計劃並未實際實施。
從後來車瑞信息在2016年第4季度倒閉時,該公司創始人王作梁在員工大會上透露車風網倒閉的直接原因就包括:“公司之前一直與騰信股份存在糾紛,騰信股份在沒有完成B輪5億元投資的情況下,開始向車風網追討前期的投資款,雙方在投資款上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事實上,在O2O行業幾乎全線潰敗、全年有超過兩百家知名網站倒閉的2016年,車風網的倒閉並非個案,這與電商行業的泡沫破滅背景有著直接關係。從這個角度來看,騰信股份應當為沒有給上海車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追加5億元投資而感到慶幸,但同時也看到公司仍有3000萬元投資和1664.33萬元關聯應收賬款打了水漂。
這並非是騰信股份惟一一宗失敗投資,也不是對公司造成傷害最大的投資。根據2016年年報披露,騰信股份針對其他應收款計提壞賬準備才是當年巨額資產減值的主要來源,其中針對“上海數研騰信股權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的8860萬元其他應收款全額計提了壞賬準備,理由同樣是“該公司已停止經營”。
甚至連同經由“上海數研騰信股權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投資的“毅橫創新網絡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也一並“經營嚴重虧損,資金回收困難”,進而導致騰信股份對該公司的1900萬元其他應收款同樣顆粒無回。
“上海數研騰信股權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是騰信股份的控股子公司,最早是在2015年12月聯合上海數研國泰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的、從事TMT產業投資的並購基金,騰信股份最初對其投資800萬元,隨後追加至9200萬元;2016年5月10日騰信股份發布公告披露,董事會批準了“對上海數研騰信股權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追加投資人民幣15000萬元”的議案,根據“上海數研騰信股權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工商變更資料顯示,這宗增資在2016年11月才最終完成。也即這家並購基金在拿到了騰信股份1.5億元追加投資後不到兩個月時間便“停止經營”,這令人懷疑這家並購基金在引入騰信股份入資的過程,是否本身就是場騙局?
同時,其他應收賬款被全額計提壞賬的另一家關聯方“毅橫創新網絡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則是由“上海數研騰信股權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出資90%、在2016年7月成立的公司,也即這家公司在剛成立不到半年時間,也與股東“上海數研騰信股權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一並停止經營。
綜合來看,與騰信股份聯合設立“上海數研騰信股權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的另一家投資方,也即上海數研國泰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短短一年時間裏便從騰信股份成功套出近3億元資金,並讓騰信股份針對這些出資全部計入損失,“製造虧損”的能力堪稱驚人。
事實上,從騰信股份上市以來全部對外投資的後續發展來看,竟然無一成功案例,這就非常值得反思了。可即便如此,騰信股份依然對投資並購癡心不改,這一點突出體現在該公司鍥而不舍地收購瀚天星河案例當中。
騰信股份於2016年4月發布了《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報告書(預案)》,計劃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瀚天星河90%股權,連同此前已擁有瀚天星河的10%股份,收購完成後,瀚天星河將成為騰信股份的全資子公司。本次收購暫定價為39900萬元,為此騰信股份計劃向瀚天星河原股東瀚天潤海發行股份7448662股並支付現金15960萬元購買其持有的瀚天星河90%股權。
此後,隨著騰信股份行賄上市案爆發,直接導致該公司增發股份事項難以實施,但是騰信股份卻並未因此放棄對瀚天星河的收購,在2016年10月將該收購方案的支付方式變更為全額現金收購,由此避開監管部門針對股份發行的審核。然而,並購方案更改需要騰信股份一次性付出32953萬元收購資金,這對於今年一季度末賬麵貨幣資金餘額僅有8000餘萬元的騰信股份而言,實在是一個不小的資金壓力。
單從公開披露的經營數據來看,瀚天星河的盈利能力非常可觀,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29812.84萬元、淨利潤688.21萬元,考慮到該公司2015年末賬麵淨資產才不過788.21萬元,其淨資產收益率高達87%。
但是事實上,該公司的經營本質並非靚麗。瀚天星河2015年度第一大客戶為瀚天潤海,銷售金額高達2.46億元、占比為82.56%,而瀚天潤海則是當時擁有瀚天星河90%股權的控股股東,也是當時騰信股份收購案的交易對方,即瀚天潤海在瀚天星河經營中同時扮演了大股東和大客戶的角色,使得瀚天星河的經營嚴重依賴於該大股東。
如此一來也就給瀚天星河至少帶來了兩個方麵的風險:1、如果離開了瀚天潤海這個大股東,瀚天星河是否仍然具備持續的經營和獲利能力?2、瀚天潤海與瀚天星河之間的關聯交易價格是否公允?是否存在通過關聯交易提高瀚天星河業績,並借此抬高騰信股份收購價格的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瀚天星河與騰信股份原本是鄰居,根據收購預案披露,瀚天星河的辦公地址為“北京市朝陽區光華路15號院2號樓6層602室”,而騰信股份的注冊地址為“北京市朝陽區光華路15號院2號樓601室”。
目前,位處銅牛國際大廈6層的瀚天星河仍然在正常經營,而隔壁的騰信股份卻已人去樓空。
耐人尋味的交易
此外,騰信股份與“北京睿智博達投資谘詢有限公司”之間的交易也非常值得關注。根據2016年年報披露,騰信股份針對該公司的6000萬元其他應收款也計提了3500萬元壞賬準備,原因是騰信股份在2016年3月25日發布公告稱,以自有資金出資購買位於北京市通州區永順鎮商務園B1-6/B2-5號的房產,合同約定價格共計1.6億元人民幣,合同約定2015年12月31日前支付定金3500萬,同時合同約定逾期付款超出30日,出賣人有權解除合同且騰信股份已支付的房屋交易定金3500萬不予退還。後由於對剩餘房款的金額雙方存在爭議,出賣人於2016年12月1日發出解約通知書,至此騰信股份麵臨3500萬元定金無法收回的可能。
其實這一案例存在頗多耐人尋味之處。首先,合同約定“出賣人有權解除合同且支付定金不予退還”,也即即便是對方違約,也還是由騰信股份承擔損失,這明顯是不平等條約;其次,騰信股份所付定金3500萬元,占到合同總額1.6億元的21.875%,但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91條規定“定金的數額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百分之二十”,可見騰信股份一次性支付給對方3500萬元定金,其中有300萬元並不受到法律保護。
根據工商注冊資料顯示,“北京睿智博達投資谘詢有限公司”是一家個人獨資公司,唯一的股東是自然人劉寶來,注冊資本僅為50萬元且實繳資本為0,也即是一家空殼皮包公司。騰信股份與這樣一家公司簽訂條款明顯不平等的合同,並最終導致上市公司出現巨額損失,其背後的原因非常值得尋味。
(原標題:騰信股份行賄上市 股價崩塌危局難解)
最後更新:2017-10-01 01: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