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
搜狐
阿裏巴巴與杭州的城市命運
阿裏巴巴的存在,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杭州的氣運?如果阿裏巴巴沒有出現在杭州,杭州的經濟發展會怎麼樣?這是一道腦洞題。
在中國,關於地域差異與城市競爭的內容一直是個熱門話題,比如被最廣泛提到的就是北京與上海之間的南北“雙城記”,又有北上廣這樣的三大一線城市的說法,然後因為廣州的落伍,深圳取而代之,中國三大一線城市變成北上深,同時,深圳與香港孰強孰弱之爭也經常撩撥國人的神經。
而在最近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中,吸引到眾多關注的則是杭州,這篇文章的作者高文軒在標題中就鮮明的提出--時隔十年再看“上海為什麼出不了馬雲”:在新賽道上,上海已被杭州甩下半個身位!
杭州已超上海半個身位?太多人對此持有不同觀點,看網上一些評論甚至直截了當的將作者歸為“杭吹”陣營,理由也很充分,至少從評價城市的最關鍵指標GDP看,杭州目前還是沒有辦法和上海相比的:按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中國城市GDP排行榜上,上海依舊高居全國第一,為26688億元,而杭州僅居第十,為11700億元。當然人口差距同樣很大,上海現在有2416萬人,而杭州隻有889萬人,是前十名中唯一千萬以下人口城市。
但問題是,作者在討論上海和杭州雙城時,所采取的並非傳統的GDP觀點,而通篇文章其實是圍繞一個核心:新賽道!是在科技新經濟的賽道上,上海正在被杭州超越。杭州挑戰上海的路徑並不是通向下一個超級城市,而是正在將科技與產業升級的權重遠遠置於資本、土地、勞動力等要素之上,通過科技、經濟創新引擎實現對上海的超越,而“環杭州灣經濟帶”的杭州灣大灣區,也已具有衝擊世界級灣區的潛力。曆史的潮流滾滾向前,每一次文明形態的更迭,都會導致經濟中心的變遷。從農業文明時代到工商文明時代,匯集全球資源的上海取代了昔日的“人間天堂”蘇州、杭州成為江南乃至全國的經濟中心;而當信息時代取代工業時代,作為全球性信息門戶和樞紐的杭州,又將重新挑戰乃至顛覆上海的地位。
作者舉了中外的許多論據,比如“矽穀”從相當意義上已取代紐約和東海岸,成為現代美國經濟最重要的象征,而杭州作為長三角“矽穀”的地位已然凸顯出來;在上海經濟版圖裏,傳統的工商大企業可能創造了八成甚至更多的產值,而杭州卻已是中國的電商之都,它連接商家、物流、客戶,連接中國無數的城鎮、企業,以杭州為中心,構建了一個無遠弗屆、且持續共同進化共同繁榮的商業世界;在2016年全年和2017年上半年,杭州的人均創業密度已超過北京,位列全國第一;上海信息產業增占經濟總量之比隻有10.7%,而杭州則高達24.3%;自2016年以來,杭州在高端人才引進數量上始終超過北京、上海和深圳位列中國第一......
客觀說,如果把比較限定在“新賽道”上,杭州對上海的彎道超車應該是沒有太多爭議的,不止是杭州,在高科技和新經濟賽道上,上海在中國城市中比北京和深圳都已經遠遠落在後麵,而對於個人而言,我更感興趣的其實不是上海為什麼落後,而是杭州為什麼會領先?或者進一步說,在杭州的賽道領先中,阿裏起到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就世界範圍而言,杭州在新經濟領域中的崛起都是相當奇葩的,因為這幾乎是阿裏這一家企業一力推動而成,對比大洋彼岸的舊金山灣區,帶動矽穀崛起的其實是大波高科技企業。
網上有人提問:如果阿裏巴巴撤出杭州,杭州的經濟發展會怎麼樣?有人回答說阿裏撤出杭州,是杭州的巨大損失,但天也不會塌下來,因為杭州新經濟大勢已成,就算沒有阿裏巴巴,杭州依然會依靠慣性在既定賽道上狂奔。
那不妨換一個角度再提問:如果阿裏巴巴沒有出現在杭州,杭州的經濟發展會怎麼樣?相比上一題,答案就非常開放,足可以寫一本架空曆史小說。
曆史有很多必然,但也有很多偶然。就像微軟為什麼會選擇陰冷多雨的西雅圖作為總部,因為那裏是比爾蓋茨的家鄉,馬雲選擇杭州作為阿裏巴巴崛起之地,也是因為杭州是馬雲的家鄉,從這個角度講,阿裏巴巴對於杭州在最初就是一種偶然,然而,事件一旦開始,曆史已經發生改變。
如果阿裏巴巴沒有出現在杭州,江浙滬包郵應該不會有了吧?G20還會落地杭州嗎?世界互聯網大會還會在浙江小鎮上召開嗎?中國首家互聯網法院呢?世界首個eWTP試驗區呢?
作為杭州本土長成的世界級企業、中國高科技企業的代表,阿裏巴巴市值剛剛超過4000億美元,進入全球上市公司第一陣營(位列第7)。擁有怎樣的企業,對一座城市來講即意味著擁有怎樣的未來。由於阿裏生態大本營(阿裏巴巴、螞蟻金服、菜鳥等)的存在與帶動,在城市產業與生活信息化、數據化、移動化等多方麵,杭州都在中國處於領先位置。
而它所產生的影響,包括直接影響和蝴蝶效應,已經使杭州這座城市被永遠的改變。
這些改變甚至已經深入到杭州這座城市的氣質。比如市民對新經濟事物的高接受度,在杭州,出門是基本不用帶現金的,這不僅僅是因為馬雲把第一家阿裏巴巴無人零售店開在了杭州,也不是因為杭州無處不在的互聯網支付基礎設施,而是一種氛圍。七月份去杭州,打車的時候聽說去參觀雷峰塔是不能手機支付的,而自己又沒帶現金,司機師傅主動說你拿手機多付我五十塊錢車費,我找你五十元現金......這不就是杭州市民對馬雲和新經濟最大的支持?
阿裏巴巴在年初公布了集團的納稅數據,稱阿裏巴巴集團以及螞蟻金服集團2016年合計納稅238億元,平均每個工作日納稅近1億元,其中相當部分貢獻給了杭州本地,但這其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阿裏巴巴不止是一家中國互聯網納稅第一的企業,而且是一個平台,是一個生態圈,除了淘寶、天貓、聚劃算等平台,還包含商家、第三方服務商、物流公司以及生態圈其他合作夥伴等,都直接或間接在其平台上展開業務。如果都算起來,阿裏巴巴生態圈帶動納稅至少2000億元,創造了超過3000萬個的就業機會。
阿裏巴巴的存在,對杭州當地普通人生活的改變隨處可見,比如前段時間轟動一時的杭州藍色錢江保姆縱火案,媒體報道中就無意透露了一個細節,藍色錢江小區是杭州城裏最高檔的住宅之一,而業主早年貧寒,父母都是農民,“沒像樣的鞋,沒像樣的床,五年前還不知道奢侈品長什麼樣”,但卻通過做服裝生意,“靠著杭州這個電商之都發了家”。
有人從偶然和必然兩個方麵總結城市的命運。
關於矽穀的命運是這樣的:淘金熱催生鐵路業,而鐵路帶動運輸業,運輸業又帶動港口業。港口需要無線電通信,從而催生了半導體產業,半導體產業又衍生出微處理器產業,從而產生了個人計算機,計算機又催生了軟件業,軟件業又得益於互聯網。波瀾壯闊而又有些機緣巧合的產業進化,把矽穀引向了“人類進步中心”。
深圳的演進:臨近香港——南海邊劃了個圈——南下淘金熱——創業基因——山寨產品——智能硬件。
而這二十年中,杭州的命運是怎樣的?阿裏巴巴創建——非典——電商——支付擔保——全球金融賦能中心/電子交易賦能中心/大數據賦能中心?
阿裏巴巴創建於杭州是一種偶然,但阿裏巴巴能夠崛起於杭州還是與杭州的城市氣質、寬鬆的政策環境、開放的基因、較吸引人才的工作環境密不可分的,假如沒有誕生在杭州,阿裏巴巴會怎樣?這同樣是一道值得思考的腦洞題。
但無論怎麼講,阿裏巴巴在杭州的興起,對杭州未來的發展命運來說,都是一個關鍵因素,有了阿裏巴巴,杭州聚氣已成,才產生了人才、資金、資源、技術等各方麵的集聚效應,杭州才有了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互聯網+”創新創業中心進發的原動力。阿裏巴巴不會永久存在,用馬雲的話說“我隻做101年的企業”,但杭州因之而發生的變化,卻是永久性的。
阿裏巴巴的存在,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杭州的氣運?
最後更新:2017-08-20 00: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