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60 返回首頁    go 搜狐


稅務總局將進一步推進資源稅改革

資源稅改革全麵推開至今已走過一年時光。一年來,資源稅改革如何有序推進、平穩運行?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麵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稅務部門給出了這樣一份答卷。

據了解,相關部門正在全麵總結資源稅改革經驗的基礎上,籌劃穩步擴大水資源稅試點範圍,推動資源稅立法工作,進一步推進資源稅改革。

稅製改革夯基築台任務落實蹄疾步穩

資源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迅速,但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等問題成為阻礙可持續發展的藩籬。這不僅與過去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有關,也與我國長期缺乏完善的資源稅製有關。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是繼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後的又一次重大創新,也為資源稅全麵改革標定了前行的航向。

在總結原油、煤炭等資源稅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我國於2016年7月1日起,全麵推開資源稅清費立稅、從價計征改革,進一步完善綠色稅製,理順資源稅費關係,著力構建規範公平、調控合力、征管高效的資源稅稅製,形成與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匹配的稅製體係。

此次資源稅改革,最大亮點是將從量計征變為從價計征,雖一字之差,卻影響重大。“從價計征建立了稅收與資源價格直接掛鉤的調節機製,使資源稅收入與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優劣的礦價掛鉤,有利於調節資源收益,保障資源產業持續健康運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時增強全社會的生態保護意識。”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胡怡建表示。

資源稅改革頂層設計完成後,如何將一紙平麵藍圖轉化為立體生動的實踐,推動資源稅全麵改革措施落準、落實、落細,讓改革的紅利充分釋放?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一年多來稅務總局在資源稅改革推進過程中,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清費立稅、合理負擔、適度分權、循序漸進原則,深入貫徹“放管服”改革要求,破解基層征管難題,精簡納稅申報資料,簡化減免稅備案資料,方便納稅人享受優惠政策;深化國地稅合作,推動國稅、地稅對礦業企業增值稅發票信息共享,不斷增強納稅人對資源稅改革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各地稅務機關貫徹落實稅務總局部署,主動加強與當地財政、國土、礦業等部門協作;及時向社會公布本地資源稅操作性文件;全方位做好信息係統優化完善、業務培訓、納稅輔導等征管準備工作,確保政策精準落地;持續做好宣傳工作,為改革順利推進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正向調節效應凸顯資源行業健康發展

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部署,將“去產能”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一位,提出煤炭等礦業產業要嚴格控製增量、防止新的產能過剩。

改革後的資源稅采取從價計征的征收管理方式,使該項稅收收入與礦價保持同步增減態勢,助力礦產產業健康發展。以產煤大省山西為例,今年上半年,山西省煤炭價格出現一輪上漲,累計噸煤綜合售價漲至433元,同比上漲201元,增幅87%;同期煤炭資源稅收入達到139億元,同比上漲151%,比改革前的從量定額方式增收119億元,實現煤炭資源稅與煤炭價格“正相關”。“從價計征增強了資源稅的調節功能,有效平抑了煤價高企帶來的超額利潤,煤炭市場未出現投機性炒礦。”國家稅務總局財產和行為稅司副司長孫群說。

價漲稅增、理性的利潤空間使企業自覺控製煤炭產量,防止行業過熱;同時,政府借力資源稅改革,積聚了財力並用於壓減產能、安置職工、保護環境等方麵,一年來共壓減產量1.43億噸,退出產能2325萬噸。資源稅改革不僅讓煤炭產量保持理性,助力“去產能”,也讓稅收與行業發展聯結更為緊密。

“以往,尋找富礦、丟棄貧礦的‘吃白菜心’式開發,造成資源嚴重浪費,與綠色發展的國家治理新理念相違背。”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湯繼強表示,在此情況下,資源稅促進資源節約利用、倒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功能定位更加清晰。特別是在資源稅從價計征的正向調節作用下,礦產企業紛紛摒棄原來“采富棄貧”的經營模式,轉而選擇“吃幹榨淨”低品位礦。

四川攀鋼礦業公司是生產精鐵礦的企業。資源稅改革前,由於舊稅製采取從量定額的計稅方式,企業不論開采高品位鐵原礦還是開采低品位鐵原礦,每噸都要承擔5.7元的資源稅,用礦價換算,低品位礦的稅負達高品位礦的3倍。公司缺乏利用低品位礦的“動力”,選擇將低品位礦閑置不用。

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後,新稅製按鐵精礦確定稅率,對高品位、低品位礦“一視同仁”,稅負更趨公平合理,“目前公司每一噸低品位原礦需繳納資源稅1.5元,與改革前需繳納的5.7元相比,降幅達73%。”攀鋼礦業公司財務負責人表示。借著資源稅全麵改革的“東風”,攀鋼礦業正積極推進工藝升級,加大對低品位原礦的綜合利用。

“改革後,從價計征對資源賦存條件好、價格高的多征稅,條件差、價格低的少征稅。通過價格的杠杆,促進企業合理利用資源。”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樊勇表示,這不僅有助於礦業企業健康發展,也為礦山治理、環境保護起到了有力促進作用。

水資源征稅亮點突出企業主動節水增效

我國是一個幹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同時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如何運用包括財稅政策在內的國家治理手段,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成為綠色發展的重要課題。

“實施水資源稅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保障水資源安全戰略需要作出的一項重大改革部署,也是河北有效控製地下水開采、倒逼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難得契機。”河北省地稅局局長賈紅星表示。2016年7月1日,作為水資源最貧乏的省份之一,河北省率先試點水資源稅改革,將地下水稅負提高至地表水的4倍,對超計劃用水加倍征收水資源稅,特種行業取用水綜合單位稅額平均提高15倍以上。

“改革後抽取地下水、超采區、高耗水企業稅負明顯增加,較大的稅額差有利於引導企業及時調整用水結構。”河北省地稅局稅政一處處長高會民說。為降低地下水用水成本壓力,河北規模以上用水企業紛紛調整用水結構,如廊坊市前進鋼鐵公司投資建設廢水深度處理綜合利用項目與雨水回收工程,取用地下水不到用水總量的2%;再如處於地下水嚴重超采區的唐山三友集團通過加大地表水用量和改進海水淡化工藝,地下水用量比重從改革前的60%下降到當前的8.7%。

據統計,試點以後河北省取用水總量由2015年187億立方米降至2016年182億立方米,節約用水5億多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取用水量較上年降低6.56%,節水成效明顯。

水資源稅改革有效抑製抽采地下水的同時,也促使高耗水企業節約用水、倒逼特種行業轉變用水方式。據河北相關部門對省內11個地市526家相關企業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超四成的企業在改革試點後加大了節水設備投資、增加新節水設施;超三成的企業計劃新增有關節水設施。

作為我國北方單體規模最大水泥生產企業--河北金隅鼎鑫水泥有限公司,在水資源稅改革後,考慮到成本增長,該公司上線了國內首條國家級節能示範生產線,並對原有生產線進行節水改造,使年用水量從73萬噸減少到46萬噸,同比下降37%,同時對生產廢水實施冷卻和汙水處理,用於礦山綠化和除塵,生產用水利用率達到了100%。

“河北水資源稅改革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更增強了企業節約用水的意識。隻有向節能環保方向轉型,才能減少企業成本,這也是當代企業轉型發展的大趨勢。”河北經貿大學教授古建芹說。

助力“綠色發展” 壯大地方財力

“綠水、青山、藍天永駐”正是群眾的願望所在。在治理汙染、促進資源有效利用的過程中,資源稅利用稅收杠杆,有“限”有“獎”,對資源消耗高、汙染環境的增加稅收成本,對節約資源、利於環保的給予稅收優惠,並鼓勵企業想方設法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助力企業生產轉型升級,讓小稅種迸發出大作用。

數據顯示,資源稅改革一年來全國共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減免資源稅近42億元,通過資源稅收的調節作用,推動綠色發展。

江蘇省淮安市岩鹽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該市鹽化工行業龍頭企業井神鹽化股份有限公司,從去年7月到今年6月,共計繳納資源稅1816餘萬元,“如果按以前從量計征方法征稅,應該繳納資源稅3271萬元,實際減輕稅負近1455萬元。”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減下來的資金全部投入到技術創新和資源循環利用上,自主研發“井下循環製純堿工藝”等項目,充分運用減稅杠杆撬動綠色製造動能,走出了資源綜合利用的新路。

在鐵礦石豐富的山東省萊蕪市,自資源稅改革以來,全市共減免鐵礦石資源稅1908萬元,占全部鐵礦石資源稅6052萬元的31%。“這次改革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為企業建設綠色礦山提供了充裕的資金,有力促進企業新舊動能轉換、轉型升級。”該市地稅局局長楊永軍說。

“我們正計劃對伴生的螢石進行回收,未來有可能成為全國較大螢石礦之一。”洛陽鉬業集團財務總監顧美鳳告訴記者。得益於資源稅改革後伴生礦暫不征稅,在欒川,采鉬企業開采出來的伴生礦鎢等確實給企業帶來了很大收益。同時,河南省洛鉬集團等大企業也一直在通過科技創新、設備升級和加大投入等方式對伴生礦進行回收,對礦渣和尾礦庫循環再選。不僅企業發展了,而且最大限度保護了當地環境,真正實現企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資源稅改革在釋放減稅紅利,引導企業綠色發展、轉型升級的同時,也涵養著優質、綠色的稅源,優化了營改增後地方稅體係。

此次資源稅改革明確規定,改革後收入分配進一步向地方傾斜,原礦產資源補償費並入資源稅後全部留歸地方,中央不再分成,使得地方實際可支配收入增加,有助於地方加快建立完善資源開發生態環境損害補償機製,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和財政優勢,有力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據統計,受原油、煤炭等主要資源價格快速上漲的影響,今年上半年全國共有26個省資源稅實現增收,其中山西、內蒙古、陝西等省資源稅收入分別增長142%、122%和109%,占地方稅收入總量分別達到32%、20%和15%,比去年同期分別提高了19%、12%和9%。

以新疆庫車縣為例,油氣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以來累計實現資源稅收入76億元,比改革前的從量計征增收66億元,有力推動了民族地區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對改善民生、穩疆興疆起到了積極作用。在礦產資源豐富的廣西百色市,利用資源稅改革的有利時機,加快全市鋁產業“二次創業”,支撐百色市經濟的發展。

資源稅全麵改革一年來成效顯著,受到資源行業納稅人和地方政府的普遍支持和認可,為持續深化資源稅製改革,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創造了良好條件。據了解,相關部門正在全麵總結資源稅改革經驗的基礎上,籌劃穩步擴大水資源稅試點範圍,推動資源稅立法工作,進一步推進資源稅改革。

最後更新:2017-09-28 12:18:07

  上一篇:go 發改委:激發民間有效投資活力 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下一篇:go 多家公司發布公告:天原集團被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