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搜狐
美元跌勢恐難了 擇優布局股期交易
美元“跌跌不休”
中國證券報:從宏觀角度來看,如何看待美元下半年的運行態勢?
尹丹:影響美元走勢的最直接因素來自於全球央行的貨幣政策傾向。美聯儲的本輪加息周期始於2015年12月,至今已進行4次加息,市場對於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的預期終於“靴子落地”。與此同時,進入2017年以來,越來越多的重要非美央行紛紛顯現出政策趨緊的“鷹”派傾向: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開始考慮逐步退出當前的超寬鬆貨幣政策;中國人民銀行的政策風格從寬鬆逐步轉變為穩健中性;英國央行和澳洲聯儲在議息會議中開始考慮在不久的將來開始加息;加拿大央行在今年7月的議息會議上宣布加息,宣告跟隨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這些非美央行政策傾向的轉變,對美元指數造成了較大的下行壓力。
另一個影響美元走勢的因素則來自於經濟表現。從今年上半年來看,美國經濟保持穩健運行,但隨著美國就業市場已趨近充分就業狀態,對可支配收入乃至消費的提振力將會逐步到達“玻璃天花板”。反觀外圍市場,以歐元區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以及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正在逐步擺脫過去兩年的頹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築底乃至複蘇跡象,經濟增速的提升空間顯然要大於美國。從經濟增速提升空間對比來看,顯然也會為美元走弱以及非美貨幣走強埋下伏筆。
因此,下半年來看,美元指數呈現下行趨勢的概率相對較高。但存在幾個因素會短暫地打破這種下行格局:一個因素是美聯儲今年年內第一次“縮表”以及第三次加息,目前來看9月和12月的議息會議上分別出現上述兩項行動的可能性較大,那麼在這兩次議息會議前一個月左右時間,市場對於美聯儲在會上做出政策調整的預期會推高美元指數,但上升高度不會超過前高,在會議結束之後無論是否有新政策推行,美元指數都會重回到前麵所述的下行邏輯之中;另一個因素來自於歐元區大選,如三季度末的德國大選以及可能最早於今年9月舉行的意大利提前大選,和今年法國大選情形類似,一旦在大選前民調顯示極左翼或者極右翼政黨有可能占有優勢,那麼市場的避險情緒就會上升,而美元作為一種避險類資產會因此受到追捧,一旦大選塵埃落定且相對溫和的中間黨派勝選,美元指數亦會再次回到下行通道之中。將上述事件計入考慮,可以認為下半年美元指數大概率會呈現震蕩下行趨勢。
孫永剛:美元指數的宏觀分析最基本的兩條路徑是歐美利差和歐美經濟差,其中歐美經濟差是更為深層次的因素。這兩條基本分析路徑的大前提是全球政治格局不發生大的變化。
具體來看,兩條基本路徑:一是歐美利差,這個需要關注兩者的貨幣政策,從加息周期角度看,美國確實是全球的先行者,而美國貨幣政策的先行其實在之前的3-5年,已反映在美元指數的上漲上。未來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基本路徑或許並沒有市場預期的那樣快速收緊,而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也並沒有進一步寬鬆的預期,況且還存在下一年度進入緊縮周期的可能性。二是歐美經濟差,美國經濟在2017年二季度確實有所下滑,但基本上仍舊穩健。從美國經濟大環境來看,私人部門尤其是企業端資產負債率低,存在加杠杆空間,由於個人部門已早於企業端加杠杆,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未來美國國內的政策如何推動企業端加杠杆,再次引導信貸周期的回升是重點。整體上看,美國經濟依舊向好。對於歐洲經濟來講,企業端的負債率同樣得以修複,當然歐元區的結構性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性解決,且存在可能的“黑天鵝”風險,如大選的不確定性。不過,歐洲經濟數據也確實迎來了明顯的回升。就前兩點對比來看,未來美元指數並沒有太大的上升空間。
最後來看全球政治格局的演變,這一點會深刻影響匯率市場變動。在美國逐步進入全球戰略收縮的過程之中,從退出TPP到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重新談判,之後G7會議上6國領導人都對美國政策表達了強烈的不滿,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和G20峰會之後,市場對美元指數的看跌情緒加重。再結合市場端看,CFTC美元多頭持倉占比仍舊在50%附近,有很大下跌空間。因此,預期美元指數下半年將延續弱勢,不過在年度跌幅已超7%的情況下,跌幅預期並不會太過強烈。
“蹺蹺板”效應能否持續
中國證券報:目前,美元走勢與大宗商品相關性如何?
尹丹:今年年初美元指數一度與大宗商品呈現正相關關係,出現同步下跌。但進入到二季度末,二者又恢複了負相關關係。預計這種負相關性將在今年下半年繼續維持一段時間,至四季度左右再度減弱。
孫永剛:美元和大宗商品走勢,從國際端上看確實存在一定的標價關係,但兩者的影響因素並不一致。大宗商品的驅動因素依舊是供需關係。當然,任何一種金融資產都存在金融屬性,如果美元指數的走勢被詮釋成為全球貨幣的超發或者緊縮,在金融投資端的大宗商品的金融屬性也會有相應的體現。
中國證券報:未來,主導大宗商品走勢的主要邏輯是什麼?
尹丹:隨著美聯儲加息周期進入“下半場”、全球央行漸次進入相對緊縮的政策周期,這種同步緊縮產生的共振將逐步體現為對全球通脹的打壓,此前非常流行的抗通脹策略也將麵臨終結,這會導致配置資金逐步流出商品板塊,大宗商品整體全麵上漲的概率應該會越來越低。資金麵的影響消退之後,基本麵因素將會重新獲得主導權,成為主導相關品種走勢的主要因素。因基本麵的狀況不盡相同,單個品種以及各個板塊之間的走勢將會逐步呈現分化之勢。
孫永剛:主導大宗商品的走勢最主要的邏輯仍是供求關係,而不同類型的大宗商品的影響因素又存在較大差別。國際方麵,全球政治博弈以及全球經濟的延續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國內方麵,投資端是需要重點關注的變量。目前製造業投資存在小幅下滑,基建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占比卻持續上漲,房地產市場雖小幅回落,但整體上依舊表現強勁。投資端其實存在結構性問題,製造業投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動力,現在存在回落情況,而基建投資是逆周期的穩定因素,房地產投資是本輪國內大宗商品的一個重要性變量。從房地產投資中住宅投資的結構中可以看到,驅動力在於置換需求和高檔需求,再結合中國人口周期變化,表明本輪房地產上漲動能的持續性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從長期看,投資端存在結構性問題,但短期並沒有實質性的過度矛盾,工業品的價格也會隨著短期供求結構和長期需求預期而波動。總之,長期來看,國內大宗商品有下跌風險,短期在大幅上漲後存在波動性問題。
如何參與股期交易
中國證券報:下半年大宗商品投資有哪些機會?相關股票是否有介入機會?
尹丹:如前所述,大宗商品出現全麵的趨勢性上漲的概率在降低,因此單邊趨勢型策略麵臨的風險相對會比較大。建議在分析基本麵的基礎上,不妨用跨期套利的策略把握品種趨勢;同時跨品種套利策略也是不錯的選擇。
期貨方麵,從目前而言,能化板塊中的橡膠以及PVC、有色板塊中的銅鋁鎳、黑色建材板塊中的玻璃以及煤炭、農產品板塊中的雞蛋以及油脂是各自板塊內部相對較強的品種。
對於相關股票而言,由於其影響因素包括但不限於大宗商品,建議可以將相關商品品種的走勢納入到股價估值以及機會介入的影響因素之中,但絕不應該將其作為唯一的影響因素,否則很容易造成“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誤判。
孫永剛:周期確實存在一定的估值修複機會,但在價格大幅上漲之後,必然也會存在一定的波動性風險,大宗商品的投資邏輯同樣如此,如果未來投資端存在下滑風險,那麼大宗商品可能就會存在下行修複的可能性。
(原標題:美元跌勢恐難了 擇優布局股期交易)
(責任編輯:DF155)
最後更新:2017-07-22 06:5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