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99 返回首頁    go 搜狐


王健林賣出資產背後:國有金融機構擔憂萬達債務兌付

“王健林正在成為一位李嘉誠式的全球宏觀投資者,他的”小目標“有兩個:一是在中國資本管製趨嚴的環境下,上市A股,斬獲”藍籌溢價“;二是繼續配置海外資產,對賭本幣匯率之變。”

7月10日,中國“前首富”王健林突然賣掉了相當部分的“家當”。萬達將部分主營業務,即文旅和酒店項目出售給了孫宏斌掌舵的融創。

根據雙方的聯合公告,萬達的賣價為631.7億。其中,13個文旅項目的91%股權作價295.75億,76個酒店項目則以335.95億元被融創收購,兩者合計631.7億。

在國內,萬達的主營業務主要是四塊,分別是商業物業、影視、文旅和酒店項目。此外,還有金融、網絡等,但並非主業。本輪出售,可以說是王健林賣掉了國內資產四大板塊中的兩個,這是一次真正的主業出售。

此前,王健林曾一度宣稱,文旅項目要“超越迪尼斯”,而萬達的確對文旅投入了大量資源。那麼,一直深諳國情的首富為何突然掉頭轉向?長期因炫富而著稱的頂級“富二代”、青年風險投資家兼創業者王思聰,他的父親真的會缺錢嗎?

在中國,對達到一定“檔次”的富豪來說,利潤似乎並沒有那麼重要,“盤子”有多大才要緊。很多時候,資產規模代表著在中國社會一種隱性的權力和影響力。因此,萬達“瘦身”,賣出主業,背後的故事到底是什麼?國內的故事,可能要從國外說起。

境外境內都有故事

資本管製,這是當前中國金融領域最大的“政治”,但一直“懂政治”的王健林似乎沒有打算完全停下來。一邊是國內主營業務的出售,一邊是境外運作的繼續。

6月中旬,一家中國中部地區的城市商業銀行為北京萬達文化產業集團(下簡稱萬達文化)投放了內保外貸1.5億美元。這筆業務被該銀行視為地方金融業創新的一項“成績”,報給了地方金融辦。

不光是這個1.5億,今年以來,這家城商行當地的省會分行共為萬達文化辦理應付類跨境融資性擔保業務4億美元。不過,該行可能並沒有太多海外業務經驗和資源,隻能通過和其他更大銀行的海外分行、離岸部門的“合作”,才完成了這一係列業務。

萬達文化是萬達集團旗下的“超級明星”子公司,萬達近年來的一係列海外並購項目,都被收入其麾下。它們包括了,美國知名電影製作企業傳奇影業、美國和世界最大的單一院線AMC以及世界頂級奢華遊艇品牌聖汐遊艇公司等,涵蓋電影、影院和體育、遊艇等大文化產業。

必須注意的是,以前,萬達的海外融資業務主要是通過一些大銀行來做,比如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招商銀行等,但這次卻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型城商行。

這家城商行“故事”也不少。《南風窗》記者查閱資料發現,該行股權結構鬆散,股東除了當地國資機構之外,還有一些民營財團和地產企業,比如萬科就一度持有其總股份的8%。此外,該銀行因貸後監控等問題,曾一個月內五次收到銀監部門罰單。

為何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銀行獲得了萬達這樣的超級大客戶?這是否和近期大型機構收緊民營財團境外融資的“緊箍咒”有關?

6月中旬,金融監管部門緊急要求銀行排查對部分大財團的授信和海外融資特別是並購貸款、內保外貸等業務的風險。其中,包括了萬達、海航、複星等數家企業,它們都是近年來海外投資比較凶勐的民營財團。

消息不脛而走, 6月22日,萬達地產債暴跌,銀行紛紛拋售手中萬達債券。此外,海航、複星等企業旗下多隻股票和債券也同時集體下跌。隨後,萬達緊急公告稱,有人在故意“抹黑”萬達,“我們正在收集證據,一旦取證完畢,將立即予以起訴。”

外界並沒有等來萬達對“抹黑者”的起訴,卻等來了7月10日萬達對部分主營業務的出售公告。萬達到底賣掉了什麼?

賣掉的13個文旅項目主要位於二線、三線城市,包括西雙版納、南昌、合肥、哈爾濱、無錫、青島、廣州、成都、重慶、桂林、濟南、昆明、海口等地的萬達文旅項目。其中,隻有廣州一座一線城市。

被賣掉的76個酒店則包括了曾被王思聰“罵”過的長沙萬達文華酒店。2016年7月,因為入住信息被泄露,王思聰曾在微博上痛罵長沙萬達文華酒店,還用了不文明詞匯,讓網友大跌眼鏡。

這些被賣掉的業務就資產占比來算,在萬達“盤子”中的占比非常巨大。2017年半年報顯示,萬達商業累計持有物業麵積3387萬平方米,累計土地儲備麵積7332.6萬平方米。融創本次收購的項目包含建設用地約6000萬平方米,粗略比較,可以發現萬達約八成土地儲備被出售。

說萬達賣掉的是主營業務,一點都不誇張。在市場看來,這些業務卻都是“燒錢機”。萬達文旅項目一直需要後續投資,超過“迪斯尼”更是遙遙無期,而萬達也缺乏足夠的酒店管理經驗,酒店出現了泄露客人信息這種事,實屬行業罕見。

但是,純粹用“太燒錢”這樣的理由來解釋這筆交易,顯然太單薄了。尤其是對於王健林這個“檔次”的企業家來說,更是如此。

國有金融機構的轉向

萬達賣掉文旅和酒店項目,最常見的一種解釋是,是迫於“按時”回歸A股的壓力。

整個大萬達即萬達集團,旗下的產業板塊眾多,但其控股的上市公司目前隻有兩家,一家是在A股上市的萬達電影,裝入的是影院資產,另一家是在港股上市的萬達酒店發展,裝入的是部分海外地產、酒店業務。

此前,還有一家是萬達商業,曾在港股上市,裝入的是萬達真正的主營,即商業地產。2016年9月,萬達商業從港股私有化退市,希望重新登陸A股。

萬達商業在香港退市之前,曾和投資機構有對賭協議,即保證在A股的重新上市的時間,以便於投資人後續退出。否則,將承擔對應的“責任”。

據一份《萬達商業私有化投資基金推介說明書》顯示,如果私有化(退市)完成兩年後未完成A股上市,那麼萬達集團或其指定第三方提供以10%每年(單利)回購(由萬達集團提供回購保證)。如未能成功IPO,扣除各項稅費後投資者預期可獲得最高不超過5.5%的收益。

此外,若萬達商業成功私有化之後,未能如約在國內實現上市,萬達集團將會以每年10%向基金回購全部股權,費用前總回報約為20%,而需扣除主要費用,如利息、過橋、承諾函、2年管理費及通道管理費等開支,預計扣除費用總計約為16.5%-20%。

通俗來說,這些兩個條款意味著萬達最好在2018年9月(退市於2016年9月)之前在A股上市,否則將支付巨額的回購款、利息和相關費用。如果最終上市失敗,那麼成本會更高,萬達未來的現金流將更加吃緊。

目前,萬達商業的確進入了A股的排隊名單,但無奈被監管部門歸為“地產類”,而地產類並不是監管鼓勵的上市對象。所以,外界認為,賣掉文旅和酒店項目主要要剝離“地產屬性”,掃清上市的政策性障礙。

此外,王健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差不多也說了一些大實話。他說,萬達商業的負債並不算高,通過這次資產轉讓,負債率將大幅下降,回收資金全部用於還貸。萬達商業計劃今年內清償絕大部分銀行貸款。王健林顯然也知道,在A股,較低的負債率一直都是上市審核的重要指標。

可以說,王健林現在的核心目標隻有一個,就是登陸A股。如果無法實現這個“小目標”,將可能給萬達帶來一次不小的財務問題。在這個意義上,也就不難理解6月萬達債券為何被機構拋售了。

債券的價格以及投資者持有它的意願,代表著對企業未來還本付息能力的預期,而對萬達來說,這個預期的好壞將取決於萬達在A股的上市成敗。因為,如果上市失敗,萬達的債務償付將集中爆發,債券的兌付是否會是個問題?那麼,神通廣大的國有金融機構到底有什麼樣的預期,才敢於拋債,恐怕已經不言自明。

實際上,監管要求金融機構排查民營財團海外融資風險,和財團國內債務的償付能力,兩者似乎關係並沒有想象的大。在嚴格的資本管製下,內債顯然會優先於外債得到清償,即便是民營財團海外投資失敗,最後要以境內金融資產清償海外債務,要突破資本管製,顯然也並非易事。因此,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監管的排查要求,不過是客觀上給了金融機構拋售萬達債券一個的理由。

一直以來,萬達作為一家商業地產巨頭,其“特殊性”可能被過分誇大,而企業家基於中國金融市場的現實,也樂於利用這種信息的不對稱。但任何工具,都是一把雙刃劍,而且還存在“有效期”。

國有金融機構的集體拋債,就是一個印證,深諳國情的大佬,不會不知道國有金融機構的轉向。一切為了上市,這不是“小目標”,而是可能壓倒一切的“終極目標”。

為實現這個目標,萬達甚至都不惜“借錢”給融創,讓對方收購自己。融創的一筆支付款就是由萬達委托貸款來實現的,根據披露,“萬達收到第三筆款項5個工作日後,通過指定銀行向融創發放一筆296億元的貸款”。對此,市場人士認為,萬達本次資產大出售,可謂堅決又急迫。

為了上市?

那麼,事情的起源似乎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即萬達的A股回歸戰略。實際上,這種堅定A股回歸戰略,凸顯了王健林正在成為真正意義具有“全球視野”的企業掌門,他逐漸懂得全球資產騰挪的妙處何在。

近年來,回歸A股幾乎是所有相對優質,有著一定體量的中概股(美國)、紅籌股(香港)的夢想,比如奇虎360等等,希望回歸者如過江之卿。這種趨勢的背後,是這些財團掌門和資本大佬對中國未來政經大勢,特別是金融市場某種變革的堅定判斷。

三個判斷,趨勢明顯。首先,未來一段時間,資本管製將成為中國金融體係的核心問題,過剩資本將堆積在國內。再者,房地產調控會一直持續,房價不能降,但暴漲勢頭會被遏製,投資價值下降。那麼,資金很可能被擠入股市,為國企降杠杆。

但是,隨著資本市場的改革特別是IPO審批的加速,A股股票將實現快速分化,即垃圾股票將逐漸“仙股化”,願意爆炒的資金會也越來也少,而相對靠譜的藍籌股,將獲得史無前例的“藍籌溢價”。萬達、奇虎360這樣的企業,將成為追捧對象。A股大變革之後的“藍籌溢價”,會給這些“藍籌新貴”帶來極為低廉和海量的資金。

2008年之後,萬達將總部從大連遷到北京,開始了全國擴張之路。目前,萬達已是全球第一大的商業地產公司,並成為中國經濟領域的一種“特殊存在”。

某種意義上講,萬達的邏輯很簡單,即從金融係統中融資,通過那些有著萬達logo的地產項目,不斷拓展城市的空間邊界,增加地方政府可以用來土地資本化的地皮麵積。邏輯就這麼簡單。

公開報道顯示,近年來,王健林可能是與地方大員見麵最多的企業家。這代表著一種無形的能量,在金融市場中,尤其是和銀行係統地方分行的貸款合作中,這更是一種強大的“隱性信用”。

但換個角度看,一家民營企業擁有如此大的“能量”,在“大而不能倒”的路上不斷狂奔,把自己不斷綁定於國有的金融係統,那麼,在特殊的變革時期,這是否也蘊含著一種非市場化的風險以及壓力?

對王健林家族自身來說,盡管貴為“首富”,但萬達並未成為一個真正意義的財團,在A股,家族真正可以掌控的上市平台隻有萬達電影一家。

換句話說,過去的萬達,是一台土地資本化的超級負債機,卻並沒有像其他那些民營財團那樣,斬獲中國金融市場獨有的“超額收益”。這是不是一種需要現在來“彌補”的缺憾?

2014年12月,萬達商業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結果首日破發。市場的說法很多,但核心隻有一條,即香港市場的“中國故事”早已經被土豪們過度透支,海外投資者已經不再買賬。王健林已經晚了一步。

更重要的是,2014年中國GDP同比增長7.4%,創24年新低,和城市化深度捆綁的萬達模式更加不會得到海外投資者認可。

因此,長期背負著“首富”之名,掀起國內拿地和負債的狂飆,但企業真正產生的利潤和現金,卻和萬達這個龐然大物的地位嚴重不匹配。這是王健林心中的一塊心病,怎麼辦?

但考察萬達在國外的投資狂潮,或許豁然開朗。目前,萬達海外資產板塊已相當龐大,超出外人想象。

據澎湃新聞一份不完全統計,萬達在海外的投資總額已高達2450億元(人民幣),投資遍布美國、歐洲、澳洲和印度,領域涵蓋地產酒店、影視、娛樂設施和奢侈品巨頭等。其中,還有莫奈和畢加索的兩幅畫。而且,萬達對外投資的步伐並無完全停止跡象,以上城商行6月剛為萬達做的內保外貸就是印證。

實際上,王健林正在成為一位李嘉誠式的全球宏觀投資者,他的“小目標”有兩個:一是在中國資本管製趨嚴的環境下,上市A股,斬獲“藍籌溢價”;二是繼續配置海外資產,對賭本幣匯率之變。

王健林的創業曆程始於大連,他知道同城企業家的故事。“親近政府,遠離政治”,說過這話的王健林,現在要的隻是上市。

(原標題:王健林其實在下一盤大棋)

最後更新:2017-07-16 08:28:21

  上一篇:go “二維碼”支付終於有了國際標準:EMVCo發布技術規範
  下一篇:go 估值體係調整進行時 大盤藍籌將強勢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