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85 返回首頁    go 搜狐


李易峰轉型之作?此片注定成不了大氣候

截至今天,《戰狼2》的票房已經突破40億

可以說是暑期檔影片中一匹黑馬。

此時,另外一部頂著“兩個影帝”招牌的電影也在萬眾期待中登上熒幕,它就是:

《心理罪》

本應該是一場華麗的票房爭奪戰。然而,蟲妹觀影完的最大感受是:

此片注定成不了大氣候。

本片是根據雷米的第一部作品《心理罪:畫像》改編,采取了書中的第一個故事一一血之魅。相對於原作,電影的改編較大。

不少原著黨看完以後覺得,影片就是蹭了一下小說的熱度。

先來說說故事:

電影一開始以高科技的無人機開頭,就給此片罩上了一層“科幻”的影子。

所以想追尋原作中具體推理過程的書迷們,從一開始就基本上可以放棄了。

由於一杯人血牛奶引發的連鎖殺人案件,使得資深刑警隊長邰偉(廖凡 飾)和犯罪畫像天才方木(李易峰 飾)開始合作。

隨著案件的推進,兩人逐步發現了卟啉症,俗稱“吸血鬼症”。患有此病的患者懼怕陽光,陽光之下皮膚會灼燒並且刺痛。

憑借方木強大的”心理感應能力”,他感知到了大boss的存在,並且還采用心理戰術約大boss一起喝茶,順便記住了他的長相。

最終,兩人成功闖入大boss的秘密基地,完成雙殺。

無論是飛行器的設定,男主神一般的斷案天賦,萬花筒似的記憶閃回布景,還是最後大boss怪獸進化般的死亡。

都在向觀眾說明:這個推理片很科幻

所以情節是怎麼推進的?

基本是靠方木強大的職業素養去

一場警匪題材的電影,卻沒有一場審訊。大概就是作為隊長懶得與嫌疑人鬥智,而作為凶手,也不屑於為自己的罪行開脫。

隻靠“猜”,就可以推動案情的發展。

僅僅是麵對一個血量丟失的屍體,方木就可以推斷出犯人有著血液疾病和心理疾病,繼而再推出凶手的作案手段和居住環境。如果硬要找出一條邏輯線,此時,觀眾還是可以勉強接受的。

但是,方木還由此推出了:犯人的身高175厘米。這個點,恐怕用邏輯就解釋不過去了。

所以隻能把影片更多的歸入獵奇類中,不能太認真。如果硬說是寫實,可能會氣死一票邏輯黨。

但並不是說所有的懸疑推理電影都不可以走輕科幻的路子。

就比如今年口碑良好的《記憶大師》,導演直接就設定了一個“蒸汽朋克”的未來世界,布滿齒條的記憶提取室,全透明的關押室,和哈利波特視感的圖書館,都為影片的氣氛渲染加分。

所以說,懸疑電影的成功與否,看的是還是劇情的完整,節奏的緊湊,情節上可以自圓其說。披上輕科幻的外衣終究隻能是錦上添花,而不是實質。

其實,影片的前半部分劇情還算合格。從運動員腐爛的屍體,設計師的死亡,失蹤的小女孩,再配合上那場泥漿中的打戲,總體而言節奏還算緊湊。

然而問題就出現在後半段

嫌疑人馬凱死後,整部電影節奏開始放緩。跟蹤女明星,廖凡尬舞,咖啡館與終極凶手謎之碰麵,女友之死。這些絲毫沒有起到推進情節的作用,反倒是出現了不止一處的bug:

首先:前半段方木擁有出神入化的心理推導能力,為何與凶手見麵後絲毫沒有設想到他的複仇?讓女友就這樣死去?

其次:女友死後,凶手給方木手機上發送了一段女友死前的視頻。以現在的科技,都可以通過手機訊號,立即定位到凶手基地的位置。為何還需要我們的隊長去水族館轉一圈,才可以得到答案。

男主可是有高科技飛行器的人呢,好嗎?

最後:方木帶著不明藥劑去給大boss注射,我們先不討論,他為什麼不直接帶一管毒藥去。可是! 為什麼這管藥劑貌似還給大boss武力升級了? 明明拿著小刀,你有功夫給他在脖子大動脈上紮一針,你為何不直接紮一刀

總而言之,在電影的後半段,實在是經不起觀眾推敲。太多情節細節上出現了紕漏,有的甚至壓根沒有鋪墊。

類似在實驗基地裏,突然多出那麼多活人實驗品,也就是失蹤人口。可是影片前麵絲毫沒有交代,讓人感覺很突兀。

一部經典的懸疑電影,節奏的把握一定得合適。

就像前幾天為大家推薦的電影:《目擊者之追凶》. 這部電影中間也穿插了師生戀,綁架案,潛規則等諸多因素。但是,劇情接連反轉,到影片的最後10分鍾,觀眾才恍然大悟:原來影片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凶手。

相對於《目擊者》,這部《心理罪》演到三分之一處,就安排了一段終極大boss和男主的見麵,實在有點尷尬。

說完情節,我們再來說說人物設定和主演。

雙雄的電影,其實是非常難拍的。

因為影片需要同時塑造兩個角色,讓他們在情節推動上,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撇開演技,單從劇情而言,

廖凡和李易峰這兩個角色,並沒有產生什麼化學反應。

有人說是因為電影本身的時間長度限製,所以導演在拍攝時不得不縮減一些邏輯線和情感線。

但這個理由是不成立的。

廖凡飾演的隊長就是一個怪人,他的性格本身就具有缺陷,不善與人交際,但卻可以成為一個好的警察。而李易峰飾演的畫像天才,擁有極強的破案天賦,卻對生命缺少敬畏,始終無法成為一個合格警察。

兩個人的相遇,本身可以相互解救,一起成長。

然而在影片所鋪墊的故事線裏,這種“互相解救”體現的太少。反而留下的印象是:一言不合就開打。

方木鼓著咄咄逼人的架勢,一再分析邰偉孤僻的性格,和他父親死去的背景。而邰偉,從一開始就覺得方木不夠格,卻再方木一次次闖禍後,還是接連向他尋求幫助。

這些情節的設置,都像是故意向觀眾交代人物形象,希望盡量刻畫地圓滿一些。實際上卻適得其反。最後就演變成了:靠著廖凡的打戲渲染氣氛,靠著李易峰的推理推動情節。

其實我能理解,雷米在書中刻畫的這兩個人物,是從一開始的兵戎相見,到相識相知,再到惺惺相惜。然而在電影裏,體現的更多的是一種:廖凡一直在幫李易峰收拾殘局。

從一開始,方木聽不出邰偉的言外之意,在現場分析出凶手,間接導致下屬“慢半拍”的死亡。再後來,邰偉分析出可能有兩個凶手,然而方木卻用其父親的意外死亡,對邰偉的人格冷嘲熱諷。

最後,方木直接一個人登上小島,打著正義的旗號去報私仇,還是邰偉的出現,才一起打死了終極凶手。

這些安排都讓我不禁懷疑,到底要方木這個人物有何用?

情感一步步鋪墊不到位,以至於女友死後,邰偉去找方木談心,我都會覺得有些突兀: 你倆不是關係不好嗎?

再來說說主演

沒看影片以前,包括蟲妹在內的很多人都在懷疑:李易峰是否可以擔當起男一號的角色。

但看完之後,我想說:如果這部影片口碑淪為爛片,那麼這個鍋,李易峰不背。

實在是情節上出現太多紕漏,甚至讓觀眾可以忽略認真地審視演員的演技。

那李易峰在本片中的表現,客觀地說,還是有進步的。

在察覺到女友出事後,李易峰與廖凡在車門口僵持的那段戲,他從一開始的懷疑,到恐懼,再到歇斯底裏的瘋狂。可以說這段戲,還是非常合格的。

但相對於廖凡這種影帝而言,小鮮肉在演技修煉上,確實還有一段路要走。

雖然不乏套路,但“原罪”作為本片的主題還是比較深刻的。

作為原罪的鼻祖影片,我們就不得不提起《七宗罪》。

同樣是探討罪惡的源頭,大衛芬奇用接連的凶殺案,將天主教教義指出的人性七宗罪 “暴食,貪婪,淫欲,懶惰,驕傲,嫉妒,複仇”一一展現在觀眾麵前。罪犯嚴密的犯罪邏輯推進著情節的開展,宗教意味上的七種罪惡成為了一麵窺視人性的鏡子。

那相比之下,《心理罪》就顯得單薄了許多。

其實,影片中所有的人物都是不純粹的,沒有絕對正義和絕對邪惡。

就像終極凶手,他是研究卟啉病的專家,也是業界的翹楚。作為醫生,一邊在救人,一邊在殺人。

邰偉,雖然是警察,但其實是希望可以打著“警察”的名義追捕凶手,因為當年父親的死亡始終籠罩在他的心頭,他隻可以背負著這些罪惡,日複一日地被噩夢折磨。

他的追凶,又何嚐不是一種複仇?

而方木,在給凶手畫像時,畫的其實是一個瘋狂,黑暗的自己,他不止一次地在鏡子中凝視自己。所以,他才會內心毫無波瀾地說出:孩子是美味佳肴;邰偉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樣本。在本質上,他和醫生其實是一類人。

或許,這也就是影片想為我們傳遞的:

都是走鋼索的人,稍不留神,就會掉下去,黑白就在一念間。

一個zan=無奈!

聽說在評論區撩蟲哥,會有人領養哦~

喜歡請分享到朋友圈

猜你還會喜歡:

我寧願「劉亦菲」不是天仙

這劇有毒,馬伊琍“老公”出軌竟看得我上癮

請為這些“肮髒”的女人立碑

你一定要把這部日本愛情片看兩遍

豆瓣9.2,同「性」應該得到平等的看待

最後更新:2017-08-20 12:46:19

  上一篇:go 《功夫》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周星馳三請包租婆,乞丐並非袁和平
  下一篇:go 陳學冬坐個飛機連頭發都是精心吹過的,偶像包袱不是一般的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