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6
搜狐
新东方是另一种可能
坐在庆典现场,当屏幕上的时间从1993一路跃升至2013的时候,回忆随着大门一起打开了。
在我20岁这一年,举杯共贺同为20岁的新东方。从曾经的学员到后来的实习生与助教,像是有某种道不清的缘分,冥冥之中将我们连结。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是新东方给我指引,让我停止逃避,用行动触摸未来的方向;在我有所收获的时候,是新东方站在那儿,用希望为我喝彩,引领我走向下一个节点。
觉醒:从一封邮件开始
两年多前,在我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第二个月,当新鲜感与兴奋感随着面对未来的迷茫感逐渐殆尽时,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
Jordan是我第一个想到的求助对象。高中时我在新东方的课堂里认识他,两次报班恰巧都是他的课。他与我年龄相仿,大学一年级起凭借超强的实力站上新东方的讲台。我总是从心底里暗自嘲笑他为“20岁的年纪、30岁的思想、40岁的脸蛋”,但正是这相近的年龄拉近了我们彼此间的距离,使之成为我心目中最信服的年轻偶像。
在最迷惘的一天晚上,我以匿名的方式给他写了一封邮件,倾诉我心中的茫然与困惑。两小时后,我收到一封长达两千多字的回信。在信中,他向我讲述自己的经历,探讨对大学教育的看法,强调思想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在浮躁的大学里,去做一些不浮躁的事情。一个大学生是否从大学中获得成熟就在于他是否觉悟到大学所能给他的和他所希望得到的存在着永难填平的沟壑,并且基于此种认识尽其所能趋利避害……”句句箴言,发自内心。
他本不必回应任何一个“陌生”学员的来信,但他却这么做了。那个夜晚仿佛是我大学人生的分水岭。在读完这封邮件后,我开始觉醒,开始遵从自己的内心,“做一些不浮躁的事情”。
直至现在,我依然践行着信里的原则,在面对选择时始终遵从自己的内心。每当身陷瓶颈时,这封来自“学长”的回信依然是我力量的源泉。
见习:与新东方一同成长
Jordan的信让我感受到新东方老师身上无穷的正能量。同年年末,正值新东方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实习记者,带着“与新东方老师近距离交流”的想法,我寄出了大学里的第一封简历。
一个月后,我通过面试,进入杭州学校市场部实习。在杭州新东方实习的那段日子,除了日常的新闻报道与采访,每天参与市场活动的“头脑风暴”、提供文案创意、写作会议纪要也成了我的工作任务。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不久的我来说,身份突然要向一个职场人士转变,这些挑战实属不易。但这些不适应很快就被良好的工作氛围消除了。除了周围同事的指导外,时任杭州学校市场主管的赵剑锋老师每天都会“督查”我的工作进度,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从一开始总担心自己什么也做不好,到最终面对凡事都敢于尝试……历练之中,收获成长。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我转入新东方福州学校,开始新的实习历程。相比结识多年的杭州学校,福州学校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实习的第一天,主管让我为游学部的一场活动想一条文案。很快,我创作的文案就被用于活动现场的物料上了,这良好的开端着实给了我不小的鼓励。在我的主动要求下,除了采写福州学校的新闻稿件外,活动企划等与我所学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也被列入我的工作范围内。平日我忙于课内的学习,课余时间一有空我就往公司跑。渐渐地,新东方成了我的“第二大学”。
2012年5月,首届新东方实习记者培训交流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短暂的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新东方实习记者聚集在一起,接受来自资深媒体人的培训。在“临危受命”担当晚间分组活动主持时,我突然回忆起几个月前还处于迷惘之中的自己。可如今,这个站在台前的是另一个成熟自信的我。新东方带给了我很多奇妙而非凡的经历,也为我的大学生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讲台:发现另一种可能
电影《中国合伙人》里,头顶无数闪耀光环的孟晓骏因为“stage fright”上不了台。同样作为“舞台恐惧症病患”,每当站上台前,望向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时,喉咙总因极度的慌张而发不出声。
为了配合2012年“北美留学高峰论坛”的主题,部门主管让我以嘉宾身份上台分享美国游学见闻。离上台还有3分钟时,因为极度的紧张,我握着精心准备过的讲稿无所适从。主管和同事见状,把我叫至门外,轻声为我打气。在大家的鼓舞与期许下,我最终出色地完成了分享任务。半年后,在另一场“游学嘉年华”活动上,同样是做分享,但此时的我已经渐入佳境,更加适应舞台环境了。
发现可能的旅程没有终点。2013年3月起,我在新东方福州学校国外考试部开始了我的助教生涯。助教工作看似简单、机械,实则充满考验。除了学员管理与助教课的讲授外,每周一次的试讲让我这个没有教学经验的“菜鸟”如临大敌。但比起考官,教学主管老师的身份更像是经验老道的前辈。每一次试讲之后,前辈都会悉心分析出讲课方式的优劣点,并提出一系列改进建议。有一次,为了帮助我克服恐惧感,前来“批课”的张晟老师把办公室所有空闲的老师叫来一起听我试讲。而在我因试讲卡壳而感到挫败时,时任教学主管的黄强老师时常鼓励我说:“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几年前,当我初上讲台时,说话也不像现在这样自在。你要相信自己一直都在进步!”
坐在20周年庆典会场里,《第101次试讲》深深打动了我。尽管我的试讲次数远没有101次,但那些对着空旷的教室独自练习讲课的日子、那些击倒挫败与信心重建、那些同样闪耀在心中的梦想随着逝去的日子,让人感慨,引人共鸣。
奋斗:人生永恒的主题
之所以选择新东方,除了它自始至终能带给我无限的朝气与灵动,积极的信念感召也是它的独特之处。
实习的日子远没有看上去那样光鲜。为了做好一场活动,四面沟通、完善企划,常常会因任务繁杂而无法按时吃饭;为了做好一次报道,顶着烈日穿行校区,跻身在座无虚席的讲座角落,用笔记录每一句精彩的发言;为了做好一次人物专访,在夜深人静时读完他的每一条微博、每一篇博客……
但奋斗永远是这里的主题。在上海学校做“酷学酷玩”随营采访时,有年轻的助教老师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不远万里从异地赶来,整一个暑假没有回家。问及原因,只因为“这份工作有分量,有挑战”。
而兼顾学习与工作则成了最大的挑战。尽管及早地进入职场为我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身份的不断转换却时常令人精疲力竭。回忆起当初采访一位年轻的教学主管时,谈及学生时代的实习经历,她利用上下班乘坐地铁的时间学习日语并顺利考出二级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从精英身上汲取经验,我不断在生活中寻找平衡。工作上认真细致,学习上加倍努力,利用间隙广泛阅读、学习技能、准备托福和GRE考试。在大二学年结束时,除了工作上获得肯定外,大于3.8的GPA(平均绩点)和“学年总成绩排名第一”的荣誉在学业上也给了我努力的回报。
如今已是我加入新东方的第三年。在一次次历练中,我早已不是那个面对生人开不了口的我,我早已不是那个一上台就两眼发黑的我,我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迷惘无知、看不清未来的我。在我的本科岁月,新东方让我发现了另一种可能。
大学时光开始倒数,与新东方一同成长的日子,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王洪微)
最后更新:2017-01-01 16: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