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6
搜狐
新東方是另一種可能
坐在慶典現場,當屏幕上的時間從1993一路躍升至2013的時候,回憶隨著大門一起打開了。
在我20歲這一年,舉杯共賀同為20歲的新東方。從曾經的學員到後來的實習生與助教,像是有某種道不清的緣分,冥冥之中將我們連結。在我最迷茫的時候,是新東方給我指引,讓我停止逃避,用行動觸摸未來的方向;在我有所收獲的時候,是新東方站在那兒,用希望為我喝彩,引領我走向下一個節點。
覺醒:從一封郵件開始
兩年多前,在我剛剛踏入大學校園的第二個月,當新鮮感與興奮感隨著麵對未來的迷茫感逐漸殆盡時,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助。
Jordan是我第一個想到的求助對象。高中時我在新東方的課堂裏認識他,兩次報班恰巧都是他的課。他與我年齡相仿,大學一年級起憑借超強的實力站上新東方的講台。我總是從心底裏暗自嘲笑他為“20歲的年紀、30歲的思想、40歲的臉蛋”,但正是這相近的年齡拉近了我們彼此間的距離,使之成為我心目中最信服的年輕偶像。
在最迷惘的一天晚上,我以匿名的方式給他寫了一封郵件,傾訴我心中的茫然與困惑。兩小時後,我收到一封長達兩千多字的回信。在信中,他向我講述自己的經曆,探討對大學教育的看法,強調思想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在浮躁的大學裏,去做一些不浮躁的事情。一個大學生是否從大學中獲得成熟就在於他是否覺悟到大學所能給他的和他所希望得到的存在著永難填平的溝壑,並且基於此種認識盡其所能趨利避害……”句句箴言,發自內心。
他本不必回應任何一個“陌生”學員的來信,但他卻這麼做了。那個夜晚仿佛是我大學人生的分水嶺。在讀完這封郵件後,我開始覺醒,開始遵從自己的內心,“做一些不浮躁的事情”。
直至現在,我依然踐行著信裏的原則,在麵對選擇時始終遵從自己的內心。每當身陷瓶頸時,這封來自“學長”的回信依然是我力量的源泉。
見習:與新東方一同成長
Jordan的信讓我感受到新東方老師身上無窮的正能量。同年年末,正值新東方在全國範圍內招募實習記者,帶著“與新東方老師近距離交流”的想法,我寄出了大學裏的第一封簡曆。
一個月後,我通過麵試,進入杭州學校市場部實習。在杭州新東方實習的那段日子,除了日常的新聞報道與采訪,每天參與市場活動的“頭腦風暴”、提供文案創意、寫作會議紀要也成了我的工作任務。對於剛剛步入大學校園不久的我來說,身份突然要向一個職場人士轉變,這些挑戰實屬不易。但這些不適應很快就被良好的工作氛圍消除了。除了周圍同事的指導外,時任杭州學校市場主管的趙劍鋒老師每天都會“督查”我的工作進度,並給予充分的肯定與鼓勵。從一開始總擔心自己什麼也做不好,到最終麵對凡事都敢於嚐試……曆練之中,收獲成長。
隨著新學期的到來,我轉入新東方福州學校,開始新的實習曆程。相比結識多年的杭州學校,福州學校的一切都是那麼陌生。實習的第一天,主管讓我為遊學部的一場活動想一條文案。很快,我創作的文案就被用於活動現場的物料上了,這良好的開端著實給了我不小的鼓勵。在我的主動要求下,除了采寫福州學校的新聞稿件外,活動企劃等與我所學專業知識相關的內容也被列入我的工作範圍內。平日我忙於課內的學習,課餘時間一有空我就往公司跑。漸漸地,新東方成了我的“第二大學”。
2012年5月,首屆新東方實習記者培訓交流會議在北京召開。在這次短暫的聚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新東方實習記者聚集在一起,接受來自資深媒體人的培訓。在“臨危受命”擔當晚間分組活動主持時,我突然回憶起幾個月前還處於迷惘之中的自己。可如今,這個站在台前的是另一個成熟自信的我。新東方帶給了我很多奇妙而非凡的經曆,也為我的大學生活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講台:發現另一種可能
電影《中國合夥人》裏,頭頂無數閃耀光環的孟曉駿因為“stage fright”上不了台。同樣作為“舞台恐懼症病患”,每當站上台前,望向一張張陌生的麵孔時,喉嚨總因極度的慌張而發不出聲。
為了配合2012年“北美留學高峰論壇”的主題,部門主管讓我以嘉賓身份上台分享美國遊學見聞。離上台還有3分鍾時,因為極度的緊張,我握著精心準備過的講稿無所適從。主管和同事見狀,把我叫至門外,輕聲為我打氣。在大家的鼓舞與期許下,我最終出色地完成了分享任務。半年後,在另一場“遊學嘉年華”活動上,同樣是做分享,但此時的我已經漸入佳境,更加適應舞台環境了。
發現可能的旅程沒有終點。2013年3月起,我在新東方福州學校國外考試部開始了我的助教生涯。助教工作看似簡單、機械,實則充滿考驗。除了學員管理與助教課的講授外,每周一次的試講讓我這個沒有教學經驗的“菜鳥”如臨大敵。但比起考官,教學主管老師的身份更像是經驗老道的前輩。每一次試講之後,前輩都會悉心分析出講課方式的優劣點,並提出一係列改進建議。有一次,為了幫助我克服恐懼感,前來“批課”的張晟老師把辦公室所有空閑的老師叫來一起聽我試講。而在我因試講卡殼而感到挫敗時,時任教學主管的黃強老師時常鼓勵我說:“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幾年前,當我初上講台時,說話也不像現在這樣自在。你要相信自己一直都在進步!”
坐在20周年慶典會場裏,《第101次試講》深深打動了我。盡管我的試講次數遠沒有101次,但那些對著空曠的教室獨自練習講課的日子、那些擊倒挫敗與信心重建、那些同樣閃耀在心中的夢想隨著逝去的日子,讓人感慨,引人共鳴。
奮鬥:人生永恒的主題
之所以選擇新東方,除了它自始至終能帶給我無限的朝氣與靈動,積極的信念感召也是它的獨特之處。
實習的日子遠沒有看上去那樣光鮮。為了做好一場活動,四麵溝通、完善企劃,常常會因任務繁雜而無法按時吃飯;為了做好一次報道,頂著烈日穿行校區,躋身在座無虛席的講座角落,用筆記錄每一句精彩的發言;為了做好一次人物專訪,在夜深人靜時讀完他的每一條微博、每一篇博客……
但奮鬥永遠是這裏的主題。在上海學校做“酷學酷玩”隨營采訪時,有年輕的助教老師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不遠萬裏從異地趕來,整一個暑假沒有回家。問及原因,隻因為“這份工作有分量,有挑戰”。
而兼顧學習與工作則成了最大的挑戰。盡管及早地進入職場為我帶來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但身份的不斷轉換卻時常令人精疲力竭。回憶起當初采訪一位年輕的教學主管時,談及學生時代的實習經曆,她利用上下班乘坐地鐵的時間學習日語並順利考出二級的事跡深深打動了我。從精英身上汲取經驗,我不斷在生活中尋找平衡。工作上認真細致,學習上加倍努力,利用間隙廣泛閱讀、學習技能、準備托福和GRE考試。在大二學年結束時,除了工作上獲得肯定外,大於3.8的GPA(平均績點)和“學年總成績排名第一”的榮譽在學業上也給了我努力的回報。
如今已是我加入新東方的第三年。在一次次曆練中,我早已不是那個麵對生人開不了口的我,我早已不是那個一上台就兩眼發黑的我,我早已不是當初那個迷惘無知、看不清未來的我。在我的本科歲月,新東方讓我發現了另一種可能。
大學時光開始倒數,與新東方一同成長的日子,還在繼續。
(責任編輯:王洪微)
最後更新:2017-01-01 16: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