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47 返回首頁    go 搜狐


中韓探討新興產業合作 工業4.0成關鍵詞

“第四次工業革命(又稱工業4.0)正在來臨,其規模和程度都無法預見。未來,我們都將麵臨未曾經曆過的變化和創新。”金克壽說,“中韓應該構建產業合作的全新框架,在ICT、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加強合作,共同挖掘全新的產業潛力。”

8月24日是中韓建交25周年紀念日。在中韓關係因“薩德”入韓陷入“冷場”的背景下,韓國貿易協會當天在北京舉辦了一場中韓經貿論壇,為兩國未來的經貿合作探尋方向。

韓國駐華大使館經濟公使白龍天在致辭中表示,中韓應該把握“亞洲時代”的機遇,推動各自經濟的發展,並攜手引領世界經濟新格局。

“中韓經貿自建交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雙方1992年的貿易額僅有50.3億美元,2016年增長到2525.8億美元,增長了49.2倍,遠遠超過同期中國對外貿易增長的21.3倍。”商務部研究院亞洲研究所所長宋誌勇說。

中韓自貿區協議是兩國經貿合作的裏程碑。“中韓自貿區協定內容非常豐富,給兩國的貨物貿易帶來了很大的好處。中國出口到韓國的商品已經獲得很多稅費減讓,去年差不多有30%。”韓國貿易協會動向分析室長崔容敏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對於未來的中韓經貿合作,崔容敏強調,服務貿易將是兩國未來合作的重中之重,希望能夠盡早簽署兩國的服務貿易自貿區協議。“韓國和其他國家簽署自貿區協定時是同時覆蓋商品和服務領域的。”

如今,中國是韓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國、進口來源國和出口對象國;韓國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和第三大出口對象國。另外,韓國是中國第二大外資來源國,中國是韓國第二大投資對象國。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8月2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韓建交25年來取得了很多成果,給雙方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成果值得珍惜。

“在當前形勢下,希望韓方總結回顧中韓建交25年來的經驗教訓,正視中方重大關切,采取建設性行動來妥善解決有關敏感問題,推動中韓關係改善和發展。”華春瑩強調,中方在反對部署“薩德”問題上的立場是非常明確、堅定和一貫的,沒有任何改變。

她證實,根據慣例,習近平主席與韓國總統文在寅24日就中韓建交25周年互致賀電。

韓方希望啟動服務貿易談判

中韓自貿區協定於2015年12月生效。兩年多來,兩國已兩次降稅。最終,兩國稅目90%、貿易額85%的產品將實現自由化。這是中國迄今對外簽署的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領域範圍最全麵的自貿協定,也是東北亞地區的首個自貿協定。

“中韓自貿區協定實現了兩國市場的對接和整合,為兩國的經濟合作打下了製度基礎,有助於進一步推動雙方的貿易和投資。”韓國貿易協會常務理事金克壽說。

前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2015年曾評價道:“中韓在全球貨物貿易中分別列第1位和第14位,兩國貿易將近3千億美元,這個規模是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時對全球貿易的60%。中韓自貿區無論從體量還是內容來說,都是一個高水平、利益大致平衡的自貿協定。”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主任張中朋指出,醫藥健康是中韓貿易中一個非常有前景的行業。兩國這個領域的貿易額從1995年的1.1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35.7億美元,年均增速接近20%。去年,該行業中國從韓國出口額達26.7億美元,進口額達9億美元。

據他介紹,韓國占中國進口化妝品總額的26%、小型醫美器械的40%以上;中國則占韓國中藥材進口的70%。“韓國的醫療器械、醫美、化妝品在中國深受歡迎。中韓在醫藥健康領域的合作發展很快,未來的貿易會更加頻繁,而且會更加平衡。”

據了解,中韓自貿區協定範圍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規則等17個領域,包含了電子商務、競爭政策、政府采購、環境等“21世紀經貿議題”。同時,雙方當時承諾在貨物貿易協定簽署生效後將以負麵清單模式繼續開展服務貿易談判,並給予準入前國民待遇。

金克壽表示,期待盡快開啟談判並簽署服務領域的中韓自貿區協定,以此激活兩國的服務貿易合作,因為未來的貿易不再局限於簡單的貨物貿易,而是商品與服務相結合的貿易。據韓方統計,中韓服務貿易從1998年的27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368億美元,年均增長10%以上。

韓國對華出口份額下滑

自2013年起,韓國連續四年為中國最大進口來源國。然而,崔容敏卻對韓國的地位提出了擔憂。“最近兩年,韓國對華出口連續下滑。2015年,我們在中國進口市場上的份額為10.4%,2016年降到10%,今年上半年又滑落到9.4%,而日本(8.9%)、美國(8.7%)與韓國的差距正在縮小。”

分析認為,這背後有多方麵的原因,中國技術水平近年來大幅提高,各產業自給自足水平隨之提高,中韓產業比較優勢出現變化,兩國貿易新增長點有待挖掘。

“中韓經濟都已經結束了高增長的時代,兩國貿易增速也會比以前大幅減少,而且韓國的出口增速將低於進口增速。” 崔容敏指出,按照韓方的預測,兩國貿易到2022年將比2016年增加1.5倍,超過3200億美元。在2018至2022年期間,中韓貿易年均增速為5.7%,韓國出口增速為5.46%、進口增速為6.05%。

“以前,很多人覺得,對中國投資有利於對華出口,但現在這種帶動作用已出現變化。”崔容敏指出,2010年之後,韓國企業對華投資主要集中在半導體、顯示器和汽車行業,電子零配件占比32.6%,汽車占比15.2%。然而,2016年,韓國對華出口的半導體減少12.9%、顯示器減少15.9%、汽車配件減少12.3%。

他認為,對正在積極備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中韓來說,半導體和顯示器這兩個行業非常重要。如果兩國可以加強合作,那麼將有很好的相互投資前景。他同時也表示,中國的技術水平已經顯著提高,兩國在很多行業的競爭也變得日益激烈。

“韓國企業以前覺得在中國投資一定會賺錢,但現在他們在中國的盈利情況卻並不太好。這不僅不利於擴大韓國對華出口,而且也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影響。”崔容敏指出,2014年之後,韓國在華企業的規模下降,總資產增加率從2011年的16.5%,下降到2015年的1.2%,銷售額增加率從25.5%下降到負8.8%,營業利潤率停滯在4%左右。

據韓方統計,2016年,韓國對華直接投資額為33億美元,在連續兩年下跌後實現略微增長(2013年為52億美元,2014年驟降至32億美元,2015年又滑至30億美元).

中韓可攜手備戰工業4.0

當中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製造2025”正推進得如火如荼時,韓國“製造業創新3.0戰略”、“創造型經濟”也在其國內備受推崇。

“第四次工業革命(又稱工業4.0)正在來臨,其規模和程度都無法預見。未來,我們都將麵臨未曾經曆過的變化和創新。”金克壽說,“中韓應該構建產業合作的全新框架,在ICT、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加強合作,共同挖掘全新的產業潛力。”

“中國對於人工智能的研究是非常火爆的。在人工智能專利數量方麵,美國排第一,中國排第二,而韓國是遠遠落後的。我相信中國將會在這方麵有很大發展。”韓國產業研究院北京代表處金東洙認為,相信中韓將在這方麵擦出更多火花。

對比中韓產業競爭力,金東洙指出,韓國的優勢在於產業技術力量和質量、產業生態係統及基礎設施、開放式革新網絡和多樣的服務內容,而中國的優勢在於尖端技術、龐大的市場、產業政策、電商交易基礎市場的高速發展。

他建議,根據各自的比較優勢,中韓共建東北亞區域的產業生態係統,開拓囊括規劃、開發、生產、流通、銷售全周期的合作,並以全球市場為目標,爭取在智能製造、大數據應用、無人駕駛、無人機服務等方麵實現商業創新。

“中國正在大力推進產業升級,而在先進製造業方麵,韓國走在我們前麵,韓國的技術更加前沿。”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產業組織研究室主任郭朝先稱,韓國的代表產業有汽車、造船、鋼鐵、電子、石化等,其半導體、平麵顯示裝置占據世界領先地位。

郭朝先指出,在全球製造業中,韓國處於高端製造水平,位於第二梯隊,中國則處於中端製造水平,位於第三梯隊。韓國的製造業增加值率為42.2%,中國為22.1%,韓國的製造業勞產率為135萬元/人,中國為9萬元/人。

對於中韓產業合作的前景,郭朝先認為,兩國應該從傳統產業合作為主轉向新興產業合作為主,從垂直合作為主走向水平合作為主,並沿著產業鏈升級的方向來合作。

(原標題:中韓探討新興產業合作 工業4.0成關鍵詞)

最後更新:2017-08-26 06:32:12

  上一篇:go 投資中概股麵臨三重風險 房地產、銀行股將迎來價值重估
  下一篇:go 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目前無需調整利率曲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