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
搜狐
旅游市场“卧底打假”不是变相的“钓鱼执法”吗
旅游市场“卧底打假”不是变相的“钓鱼执法”吗
清哲木
旅游不看风景,只收集旅行社违规证据,事后向旅游部门投诉拿赔偿……近期,沈阳出现了一批“打假游人”。有旅行社认为,“打假游人”以获利为目的,涉嫌敲诈。而一些游客则点赞,认为“打假游人”不仅帮吃了苦头的游客出头,还能对旅行社形成有效的监督。沈阳市多家旅行社已将33名“打假游人”纳入接待“黑名单”。(8月25日《北京晨报》
职业打假人早已为国人熟知,他们知假买假,活跃于社会的各个消费领域。但职业打假人进入旅游市场,衍生出“打假游人”,这倒是一个新现象。鉴于旅游市场乱象由来已久,比如非法经营、欺客宰客、强迫消费、欺行霸市等,嗅觉灵敏的职业打假人进入旅游市场参与打假,并不令人觉得惊奇。
但是,这种打假,其目的性和打假的社会效应已经完全走样,如期说是打假,不如说是“钓鱼”,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变相的“钓鱼执法”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行敲诈勒索,如果打假都成为目的性和功利性,那么这比本身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更加严重。
“打假游人”成为职业化,对宰客的旅游市场来说,无疑是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是,如果这个群体成为旅游市场的“啄木鸟”那么,相关地方的旅游局和有关部门岂不成为摆设?要让旅游市场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监管部门能加强监管,能够规范运作,当然,对于目前的旅游市场乱象来说,“打假游人”出现并不是坏事,反而能够取得直观的监督作用。
不过,据报道,有的“打假游人”在每次参加完旅游、搜集到证据之后,都私下“威胁”旅行社要钱,比如要求退团费和支付赔偿金,不然就要把举报材料投诉给相关部门,最终旅行社为息事宁人只得花钱了事。这种静悄悄的打假只维了自己的权,并没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更不要说推进市场净化和制度建设。说难听一点,就是通过打假,获得蝇头小利,为自己一己之私搞得“假打”,实则“钓鱼”。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当某些游客为了私利而专门“钻营”旅游市场黑幕,做“违法”生意时,社会的信任危机也自然会加重,互助友爱的美德将在“钓鱼”打假中失去生存的土壤,“打假游人”能够成为专业化,恐怕是“打假经济”在作怪。一些人把旅游当成创收,专肆经营,成职业旅游市场“啄木鸟”这就值得注意了。
最后更新:2017-08-30 14: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