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2
搜狐
蘋果要正式收割中國用戶?打賞抽成30% 騰訊說No!知乎妥協

最近蘋果公司的動作很多,搞出了不少大新聞。
爭議巨大的蘋果對內容打賞抽成30%的消息最終在蘋果官方指南落地。
北京時間6月10日,蘋果App Store審核指南中3.1.1“應用內購買(In-App Purchase,簡稱IAP)”條款增加了一句關於打賞的內容。英文版本中明確“應用可以用IAP貨幣來讓用戶打賞應用內提供的電子內容。”中文、日語等其他語種的審核指南尚未同步更改。
大家議論紛紛,怒懟蘋果公司。



還有一條新聞是,有報道稱開發者收到蘋果通知,要求“當前含有熱更新功能的 App,在 6 月 12 日前移除相關代碼,否則這些 App 可能會下架。”
於是,這兩天出現了這樣的新聞:「蘋果要下架微信!」「蘋果要下架王者榮耀!」和「不止打賞抽成 30%,Apple Pay 信用卡支付也要 3% 手續費!」
究竟該如何解讀?蘋果公司是不是真的吃相難看要收割中國市場了?
基金君綜合各方報道,分析一下。
1、蘋果要下架《王者榮耀》,這謠言越傳越離譜
很多人都在猜測,蘋果要對熱更新動刀子了,甚至還傳出了“王者榮耀、12306 等大批使用熱更新機製的遊戲和應用不執行就會被下架”的傳聞。
但據騰訊科技的報道,熱更新簡而言之,服務器在不關閉的情況下,用戶打開應用即可下載安裝更新的代碼運行,這是目前移動遊戲更新的主流方式之一。
舉個例子,主流的遊戲都會根據不同的節假日做大型的活動運營,這種運營基本都是即時性的,熱更新是滿足這種需求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而如果通過提交 App Store 審核的方式下發更新,考慮到 Android 和 iOS 同步,大型遊戲可能需要 1 個月甚至更長的審核周期,這一點蘋果也應該心知肚明。
而蘋果的最新通知其實沒有禁止熱更新。翻譯一下就是:
親愛的開發者
在今年 3 月我們已經發過消息提醒,你的 App 內似乎有一些熱更新(即繞過 App Store 審核的更新)的代碼,這些代碼違反了蘋果開發者協議的 3.3.2 條款與 App Store 審核指南的 2.5.2 條款。以及,我們曾要求你移除所有相關代碼、框架或 SDK,並且重新提交版本。
在這條消息推送時,我們還沒有收到過你進行過相應的調整。
為了確保你的 App 在 App Store 內的正常運行,請在 2017/6/12 之前提交一次更新。如果不做調整的話,你的 App 可能會從 App Store 下架。
簡單說一下就是,蘋果公司禁止了一部分濫用熱更新的類庫框架。這些被禁止的熱更新技術由於原理上存在漏洞,容易被黑客利用造成重大安全問題。而王者榮耀這類遊戲使用的是安全的熱更新方式,並沒有被禁止。
據報道。蘋果禁用了幾種熱更新框架和技術,而 JSPatch 等蘋果不讓使用的原因是,能夠直接修改代碼,可以修改到功能,這樣其實繞過了蘋果的審核,其他的蘋果禁止使用的框架也是如此。
關於應對措施,開發者的方案是這樣,“後期提交的版本,要麼沒有熱更新,要麼隻能用React Native框架熱更新,其他如JSPatch、RolloutIO、TriggerIO、WAX(Lua)等都不能用”。
也就是說,要求移除相關代碼、框架和SDK隻是為了規範開發者的代碼,此舉會衝擊到部分熱更新解決方案,但不等於封殺熱更新,合理采用熱更新機製的產品,不存在也沒理由被下架。
總結下來,蘋果的禁止了部分熱更新的函數、框架和代碼,但未禁用熱更新機製,所以那些關於王者榮耀、12306 等產品被下架的內容,可能是對蘋果開發者條款的誤讀,隻能說你被騙了。
2、蘋果更新條款對用戶打賞抽成30%
這是一條爭議很大的條款。
蘋果公司將中國本土化創新“打賞”寫進條款,作出正式規定:在App內向原創作者的“打賞”,屬於“應用內購買”。此舉將使得蘋果從中提取30%的分成。

更新版《App Store審核指南》指出,如果開發者想在iOS軟件提供下述功能(比如用戶訂閱、遊戲內虛擬貨幣、遊戲級別、獲取高端會員內容、或者提供完整功能版本等),則開發者必須使用軟件內購買。
蘋果繼續提到,iOS軟件可以使用軟件內購買來讓消費者麵向數字內容的提供者支付“小費”。相關的軟件不得采用其他的按鈕、外部鏈接或者其他方式,讓消費者使用蘋果之外的支付渠道。
此前,在iOS端,蘋果要求,無論在何種App購買音樂、小說還是視頻,都隻能通過蘋果App Store的支付渠道購買(也就是“App內購買”),但規定並未涉及“打賞”。
隨後迎來網友的熱議,主流聲音還是認為蘋果店大欺客、霸王條款,也有為蘋果說話,認為這樣的收費合理的,不過主流聲音還是認為這樣的費用不該收,且32%的費率太高。



蘋果或許有自己的邏輯,但30%的蘋果稅,網友表示,吃相太難看了。
有網友打出了生動的比喻:這好比在美國的餐館,如果老板有一天宣布,所有消費者給服務員的小費,必須30%上繳給老板,你看美國服務員會不會群起而攻之。
錘子CEO羅永浩表示,“打賞是用戶對貢獻內容者的饋贈,不是App官方賣東西賺錢”,他認為蘋果不分青紅皂白。
手藝人依靠手藝“吃飯”,看官們根據經濟實力給“打賞”,這個邏輯似乎無可厚非。但是總會有人提出更多的疑問,“你是不是在我的地盤上表演”,繼而就會有“在我的地盤上,我理所當然應該收點租吧”。
“守舊、迂腐、阻礙行業發展……”,很多網友找到很多詞形容蘋果吃相越來越難看了,尤其是“打賞”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市場一大特點的現在。
在微信、映客、今日頭條、知乎等等平台上,或是作者或是主播門用自己的勞動換取“打賞”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經濟來源,對於很多人來講,這也是主要的經濟渠道。一些平台的結算規則中,已近涉及到了作者和平台之間的利益分成,現在再多出一個蘋果抽成,似乎這條路上的確有些擁擠。
在麵對蘋果這樣的龐然大物前,最簡單的自然是選擇妥協。比如iOS3.5.3版本的知乎APP便有聲明,專欄讚賞功能將接入IAP(應用內置付費)付費機製,蘋果公司將從中扣除32%作為手續費,用戶隻能獲得剩下68%的讚賞分成。

但是也有不認同這個理念的微信,采取了直接取消打賞功能。
在4月9號下午,麵對蘋果“公眾號讚賞必須走蘋果的IAP機製渠道結算”的要求,微信的回應是取消打賞功能。微信方麵稱,由於2016年6月13日,蘋果更新了3.1.1條款,更嚴格要求App 不得包含指引客戶使用非 IAP (in-App Purchase )機製進行購買的按鈕、外部鏈接或其他行動號召用語。
對於給作者帶來的損失,微信則將補償的方法放在了通過二維碼轉賬的形式上,但是就本身而言,並不支持二維碼轉賬方式。具體方法為:
微信公眾號運營者可以在文章中展示二維碼,通過個人轉賬方式獲取支持。二維碼可選固定金額和非固定金額兩種。
麵對這樣一款8億用戶級別的應用,蘋果公司也很快給出了自己的回應,他們認為微信本可以選擇App內購方式給公眾號運營者:
微信可以選擇提供 App 內購買讓用戶讚賞他們喜愛的公眾號運營者,如同我們提供這一選擇給所有的開發者一樣,微信隻需正確使用 App 內購買體係進行開發即可。
根據微博用戶@ 李大錘同學的分析:
關於打賞抽成。其實蘋果一直是向開發者收取 30% 的平台費的,App Store 剛出來的時候開發者備受鼓舞,因為當時其他平台大部分都是 50% 抽成,有的甚至更高,蘋果隻抽 30% 讓利開發者,已經非常良心了。這個抽成範圍包括付費應用購買和應用內購的購買。比如你買一個 6 塊錢的遊戲或內購一個 6 元的道具,蘋果拿 1.8,開發者拿 4.2。還有不少個人開發者會讓用戶免費下載應用,然後內置「請喝咖啡」之類的內購,這其實也屬於打賞,隻不過打賞的是開發者,蘋果也是收取 30% 平台費的。
然後說一下直播打賞和文章打賞。其實直播平台打賞早就使用了蘋果的 IAP 內購方式,也就是走 Apple ID 的支付方式,蘋果從中抽 30%,並不是最近才被要求的。有的直播平台自行承擔了這個平台費,比如陌陌、鬥魚;還有的則轉嫁給了用戶,比如映客、一直播,這些平台用 Android 充值 6 元可以得到 60 個鑽石,而 iOS 平台用 IAP 充值 6 元隻能得到 42 個鑽石,消失的 18 個鑽石相當於 1.8 元給了蘋果,也就是轉嫁給了用戶。在之前 IAP 的方式與其他支付方式並存,隻有 IAP 要給蘋果抽成,其他的不用,估計在這之後是要全部走 IAP 了。
所以蘋果作為平台方抽成是合理的,而且直播平台早就已經開始實行這種內購方式,對他們影響並不大。
影響最大的就是文章打賞類的應用了。但也不是都一樣,像分答、微博頭條文章這種,運營的開發公司也是要抽成的,你打賞了 6 元,作者並沒有全部拿到,被微博或者分答分去了一部分。這類被稱為內購我覺得無可厚非,畢竟你開發者賺錢了,和用戶購買應用或者內購沒區別,蘋果抽成沒毛病。
而像微信這種就不好說了,畢竟你打賞 6 元全部都給了作者,平台一分錢沒拿,等於是轉帳,蘋果從這裏麵抽成 30% 是否合理?內容提供者賺取打賞的錢而平台開發者不賺錢算不算內購?我覺得有待商榷。這有點像淘寶購物,我作為顧客買了作者一篇文章,淘寶沒抽成,這算不算內購?那滴滴打車,我作為顧客購買了司機的服務,滴滴還抽了成,那這算不算內購?
3、蘋果是在爭奪話語權還是為了掙錢?
打賞、讚賞、小費等付費服務功能,是中國互聯網的一大特色,最近幾年如火如荼,帶動了直播、知識付費等諸多新興的商業模式。在國外,類似FacebookLive等美國直播應用並沒有提供這樣的功能,Facebook目前允許主播在直播中展示廣告,並保留55%的廣告收入。
“打賞”功能繞開了蘋果內購,無異於架空了蘋果自己的支付渠道,這讓蘋果難以接受。相比國內簡單便捷的第三方支付,蘋果支付流程較為繁瑣,響應速度慢,用戶體驗不佳。此次封殺“打賞”功能,或出於引導支付渠道回歸蘋果內購的考量。
2017年第一季度,蘋果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從兩年前同期的16%下降至9%,與此同時,2016年中國成為蘋果應用商店的最大市場,收入超過美國市場。
蘋果將中國區的應用內購買作為收入增長點來重點考量,畢竟這是隨時可以收取的真金白銀。可是,蘋果依靠銷售手機+應用內購買的商業模式是否需要調整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原本領先於業內的蘋果,是否應該更多地將利潤增長的目光從收取“蘋果稅”轉為創造新利潤增長點?
也有分析這就是話語權的博弈,蘋果真在乎你打賞那 5 毛錢?蘋果作為規則製定者需要保證規則的公平,不管你是騰訊還是個人開發者都要遵守規則,一視同仁。打賞到底算不算內購,是規則製定者說了算的,合不合理不好說,但你騰訊想在我的 App Store 上架應用你就要遵守我的規則,在這裏我說了算。這就是蘋果的話語權。
4、騰訊與蘋果必有一戰?
首先,在iOS平台上,蘋果的管理作風都是私家花園式自定規則,自己的應用商店則必須成為唯一入口。而微信的讚賞功能就遊走在蘋果霸王條款的灰色地帶:你可以定義為一種內購,也可以理解成是轉賬平台。
微信已經不再是一個社交工具,而是中國互聯網的全方位平台:內容分發、金融支付、生活服務、社交聊天乃至娛樂遊戲,幾乎無所不包。
最近微信力推的小程序,一旦被普及推廣開,直接的後果就是取代了蘋果應用商店,成為用戶的互聯網入口:當用戶不再需要在應用商店裏購買APP,蘋果的地位將會受到極大挑戰。
讚賞功能的消失背後,潛藏著的是騰訊和蘋果之間越來越曖昧複雜的關係。在騰訊作為軟件開發商進駐蘋果時,雙方是一種相輔相成的平台和APP開發公司的關係;但在微信崛起後,騰訊越來越像一個平台型公司,這種定位和功能,恰恰是蘋果所不能準許的。
過往的經驗證明了,互聯網公司的戰爭,是入口的戰爭。喬布斯早就為蘋果下過定義,蘋果是一家優秀的軟件公司,所以自己做硬件。手機和電腦等硬件,都隻是蘋果作為互聯網平台的流量入口而已,真正的野心在應用商店端。微信恰恰也正在成長為入口,並且,正在越來越多取代蘋果應用商店。
因此,盡管看起來有些奇怪,但很可能未來騰訊和蘋果必有一戰。而蘋果或許應該承認的是,微信的模式更代表未來。連Facebook也在開發小程序,從社交轉向平台,是移動互聯網進化的必然趨勢。靠封閉的私家花園式係統來修築護城河,可能已經落伍了,取消讚賞功能簡單,但如何進化升級應對未來,卻是難上加難。
(原標題:蘋果要正式收割中國用戶?打賞抽成30%,騰訊說No,知乎妥協)
最後更新:2017-06-18 01: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