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
搜狐
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任重而道遠
“兩個毫不動搖”是黨中央堅定不移的方針,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大力發展國有經濟同等重要。當前,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依然任重道遠。
以投資發展為例。2012年-2015年,全國固定投資資產投資分別增長20.6%、19.6%、15.7%、9.8%,同期全國民間投資分別增長24.8%、23.1%、18.1%、10.1%。就是說,此間民間投資增速一直高於總投資增速,民間投資對總投資發揮了正向拉動作用。然而,這期間民間投資增速與總投資增速差額卻越來越小了,4年裏分別是4.2個百分點、3.5個百分點、2.4個百分點、0.3個百分點,特別是到去年民間投資增速隻有3.2%,低於全國8.1%投資增速達到4.9個百分點。民間投資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已經是總投資的2/3。這種局麵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市場化進程進展緩慢,對中國經濟健康發展,對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將是負向因素。因此,非常有必要弄清民間投資增速下降的真正原因。
第一,市場規律的合理反映。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供給和需求嚴重失衡,中低端供給嚴重過剩。在這種經濟環境下,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的“不一樣”就“水落石出”。民營經濟拿的都是自己的錢,對自己的投資總體上要比國有企業更算細賬:值不值、賠不賠!因此,投資增速比國有投資下行幅度更大有其必然性。
第二,創新和供給發力能力不足。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主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通過從供給端提升供給質量,從而實現供給和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均衡。然而,民營經濟作為計劃體製狹縫中成長起來的力量,邏輯起點就是對國有經濟拾遺補缺。因此,與強大的國有經濟相比,民營經濟總體上處於供給鏈條的中低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創新發展,能力更為不足。在這種情況下,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新和發展方向,將更難。
第三,國有企業強勢擠壓。國有企業是共和國的“長子”,既擔負了“長子”職能,也獲得了“長子”的待遇。政府和國有企業擁有製度上的“親緣”關係。因此,在投資項目取舍上,民營企業基本上處於下風。以PPP項目為例,本來國務院初衷是發揮民間資本作用,旨在鼓勵和擴大民間投資,然而,國有企業普遍參與進來。國有企業拿項目不但享受“特殊”待遇,且不計成本。民間企業怎麼能夠拚過國有企業呢?
第四,“國民待遇”仍待落實。浙江溫州一家在A股市場上市的環保企業,垃圾處理裝備和處理技術都排在全國前列,然而其在幾乎所有項目上都有“心酸”經曆。浙江杭州的“樹蘭醫院”,創辦人是均為院士的一對夫妻,丈夫是浙江省一著名醫院的原院長,夫人是浙江省衛生廳的原廳長。這種特殊背景,得到了上到國家領導人的關照。然而,即使他們仍然感到民辦醫院不容易。公辦醫院每張床位每年有5700元補貼,民營醫院沒有;公辦醫院用地是劃撥,而民營醫院是通過市場購買。尤其是目前的醫保權,民營醫院要從政府爭取這個權利,這在很多地方難上加難。
第五,金融輸血“厚此薄彼”。當前,民營經濟發展麵臨著非常大的難題:融資難、貸款難!銀行基本上國有壟斷,國有銀行也是國有企業,貸款給國有企業在心理上有一種天然的安全感。民營和國有在爭取貸款上處在不同的標準線上。於是,民營企業不得不通過非正常手段融資,地下錢莊應運而生,這不但放大了金融風險,而且進一步提高了民營企業運營成本,為民營投資築起了另一道高牆。
民營企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為國家創造超過50%的財政收入、超過60%的GDP、超過80%的創新、超過90%的就業,目前的待遇無疑讓人心疼。
(原標題: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任重而道遠)
最後更新:2017-08-12 10: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