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969 返回首页    go 搜狐


诸葛亮死后 刘禅用一方式发泄对他的不满 蜀国人表示无法接受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自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为他效力以来,一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特别是刘备死后,受命为顾命大臣的诸葛亮更是用生命在尽忠,罚二十军棍以上的事情都要操心。然而这么拼命的诸葛亮却未能得到一个人的理解,那就是后主刘禅。

历史上的刘禅虽然并不像《三国演义》里所描述的那样近乎于弱智无能,但综合史料来看,刘禅也不是英明睿智积极进取之主。

“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诸葛亮北伐之时,考虑到后主刘禅年轻气盛没有理政经验,难以区分是非黑白,便“允迁为待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把董允留在宫里加强管理。

出征北伐,本应是精兵良将尽出,但诸葛亮却把得力干将留下辅佐刘禅,可见在诸葛亮心中,刘禅是多么的不可靠。

留在成都的刘禅,“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后主常欲采摘以充后宫”,在长大以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黄皓,经常想的事情就是在民间找几个漂亮女子,纳入宫中供自己享乐。

对于这样一个浑浑噩噩,只知道过骄奢浮逸生活的“官二代”,诸葛亮自然不放心将权力交还给刘禅。因此直到诸葛亮死时,蜀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只是在成都当一个政治摆设式的花瓶。

“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有刘备临终留下的政治遗言为法理,诸葛亮统摄蜀国大小事宜不会遭到国内臣民的反对。但刘禅已经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在古代皇帝到十八岁就能亲政,而诸葛亮迟迟不肯归政于他,刘禅表面不说,但心里必定是不爽的。

诸葛亮在世时,德高望重,刘禅不能对之有丝毫懈忌,等诸葛亮死了,他也不敢像万历对张居正一样抄家问罪,开棺戳尸。刘禅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对诸葛亮多年来把持朝政的不满。

首先,刘禅首先委婉地表现了对丞相这一制度的不满。诸葛亮去世之时,他曾经对刘禅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意思是我死之后,国家大事应该托付给蒋琬,其实就是想让他继承自己的位置当丞相。

但刘禅并没有照做。诸葛亮死后,刘禅任命蒋琬当尚书令,大将军,后来又改任他为大司令,“琬卒,禅乃自摄国事”。刘禅不愿意再出现一个诸葛亮一样的丞相,让皇权旁落,他要自己掌控朝政。

第二,就是在为诸葛亮立庙祭祀的问题上,刘禅迟迟不肯同意,一直拖了二十九年,迫于压力,最终不得已为诸葛亮在沔县立庙。

古代立庙,跟现在建庙供奉神仙是不一样的,当时立庙更像是今天修纪念堂。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诸葛亮刚死的时候,蜀国的臣民上书要求为他立庙,但朝廷因为礼秩问题不肯。朝廷其实就是刘禅,刘禅不愿意给诸葛亮立庙,就说给诸葛亮立庙与汉代的礼秩不合。

“礼”是指按照汉朝的规定,丞相死后不立庙,但其实“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自东汉以来,很多人因为小的功绩都立庙了,以诸葛亮对蜀国的功绩都不能例外吗?

秩是指官阶,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以他的级别都不够的话,那还有谁够得上?所以很明显,这就是刘禅不愿为诸葛亮立庙找的借口。

皇帝不肯立庙,百姓就偷偷在民间私祭,“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刘禅担心这样下去会损害朝廷的威严,不得不答应在沔县为诸葛亮立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

从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顾命大臣这活真难干。表面风光无限,但极容易得罪人。如果不小心得罪皇帝,不仅会被冠以“奸臣”“权臣”的罪名被抄家灭族,死了也得担心皇帝会不会秋后算帐,来个开棺戳尸!

最后更新:2017-09-04 14:47:17

  上一篇:go 诸葛亮生前最后一个计谋,骗了世人近两千年,至今无解
  下一篇:go 吴昕被观众讥讽杜海涛立马挺身而出 原来沈梦辰是这样赢过吴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