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
搜狐
比特幣有價值有信用 但離“錢”還很遙遠
摘要
比特幣廣泛應用在生活領域還距離遙遠,而且隱藏著不少投資風險。
8月21日,比特幣最新幣值高達2.7萬餘元。而第一筆可查的比特幣交易為1萬個比特幣才能兌換兩張比薩優惠券。瘋漲的幣值引來瘋狂的追捧。
在全世界總共2100萬上限的開采量中,未開采的比特幣約有455萬枚,也就是說要在世界範圍內“挖”到比特幣隻剩下不到21.6%的機會。換句話說,這一投資者追捧的標的數量非常有限。
雖然作為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實例和特征,比特幣正在我國贏得越來越多個人投資者的關注。8月初的“比特幣分叉不確定性”更是引發廣泛爭論。
然而,由於目前比特幣交易的時長和持幣者對幣值的認可等因素,比特幣廣泛應用在生活領域還距離遙遠,而且隱藏著不少投資風險。
幣值源頭:挖礦
最近,某網絡商城對部分熱門的自營顯卡產品取消了7天無理由退貨的規定。
“運算能力強的顯卡一直受市場歡迎。”太一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張珺將取消這一規定的原因歸結為“挖掘比特幣”。
她解釋稱,顧客購買運算能力強的顯卡去挖比特幣,然後6天後無理由退貨,一旦該商城的退換貨非常方便,售後服務也較為出色,這將對商家造成很大的衝擊。
該網絡商城出台這樣的規定依據來自於國家工商總局的《網絡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暫行辦法》,該“辦法”認為“經激活或者試用後價值貶損較大的商品”,不適用7天無理由退貨。
比特幣的全網計算能力達到了5848PH/S,這意味著普通的電腦顯卡事實上已經挖不到比特幣,買再貴的顯卡也無濟於事。如果要在總共數量為2100萬枚的比特幣中發掘出來,必須要依靠大型專業設備。
業內人士將這樣的設備稱為“礦機”,也就是分布在我國四川、新疆和內蒙古山區的計算機芯片設備。這些設備往往在一個約1000多平方米的工作車間裏數量多達1萬台,它們工作時會不停地發熱,而且隆隆作響。由於日夜忙碌,消耗巨大,芯片的明天,就是工作車間中同樣堆積如山的“墳堆”。“芯片”的生命通常隻有21天左右。

“比特幣挖礦”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室主任張明對比特幣的原理有過研究。
“要理解虛擬的比特幣,就要知道6個重要概念,也就是散列、工作量證明、公開密鑰密碼體係、交易、區塊和挖礦。”張明說。
他認為,可以先從“挖礦”開始了解比特幣,這是人們通常說得最多,卻最容易與現實挖掘混淆的概念。
所謂的“挖礦”指的是搜集比特幣交易數據並在網絡建立新區塊的過程。比特幣的係統規定,每個成功建立新區塊的人都將獲得50個新比特幣的獎勵,而且該獎勵將被記錄在對應的新區塊裏。這50個新比特幣是係統自動產生的,而且得到全網的認可。
張明說,創建區塊就是相當於盛水的容器,以此能記錄網上迄今為止所有的交易。
根據現有的交易速度,比特幣係統大約每10分鍾就創建一個區塊,其中包含了此前全球範圍內發生的所有交易。由於前後區塊相連,因此形成了一條完整的交易鏈條,誰都能看得到、查得清。比特幣交易市場的公開性和透明度也就由此而來。
然而,來自新區塊的獎勵“數額”卻是每4年減半,即2009~2012年為每區塊50個比特幣、2013~2016年為25個、2017~2021年為12.5個,最終,全係統的比特幣容量達到2100萬個,這就是比特幣的數量“上限”,從此不再增加。
但這並非意味著比特幣交易就此“終結”。
業內人士表示,為了保證比特幣交易能繼續正常進行,每個創建新區塊的人,都將從新區塊包含的交易單中抽取一定的“交易稅”作為獎勵。這種新的激勵機製將保證比特幣的交易在達到“數量上限”後得以持續。
於是,“挖礦”便在建立“新區塊”的過程中,完成了比特幣的“貨幣發行”,每一次有效挖礦都將產生新的比特幣,直至它的數量上限。
那麼,如果比特幣作為電子貨幣,應該具備兩樣基本素質,一是價值,二是信用,它們又是從哪裏發生的呢?
信用:比特幣=錢?
對於隱藏在四川樂山大山深處的比特幣礦主劉濤(化名)來說,比特幣某種程度上等於“錢”。 雖然比特幣不是法定貨幣,屬於虛擬數字商品的一種,目前我國法律規定仍禁止金融機構參與活動,但未禁止個人參與比特幣的挖礦活動。
在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劉濤擁有4個比特幣挖礦車間,裏麵堆滿了計算機芯片,車間日夜轟鳴。春天,他來到蘊含豐富水電資源的樂山,然後在秋天來臨、水資源枯竭前回到內蒙古。沒有人喜歡寒風瑟瑟、鵝毛飛雪的冬天,除了劉濤。
在唿和浩特的草原邊上,他擁有3個更大的“挖礦車間”,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會給劉濤提供充足的風能,而風能意味著電力,也意味著可以冷卻發熱的設備,最後意味著挖礦的成本因此降低。
劉濤和挖礦團隊像隻“候鳥”,每年來回四川和內蒙古,路程2700多公裏,3萬台設備,換算成物流成本約有10萬元。
但自從2013年來,比特幣的市場價格呈現出一路飆升態勢,從最初的一文不值發展到現在單價2.7萬餘元。
“隻要每年產出50個比特幣,按照現在的市場價便能有盈利。”劉濤在電話裏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比特幣的市場價格在成本推動下存在持續走高的可能。
劉濤稱,在四川、內蒙古、新疆等地,“候鳥式”的挖礦群體不算少數,並借此謀生或發家致富。
“比特幣的貨幣價值就此產生。” 盤古智庫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楊曉晨長期從事供應鏈金融實際應用的研究。
他說,比特幣在“挖礦+交易”所需要大量計算成本,付出的人力和時間一起構築了比特幣的貨幣價值。
目前,比特幣貨幣價值通用的形成機製為“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也是上文張明所描述的比特幣“六要素”之一。根據“工作量證明”的規製,人們付出越多,勞動越複雜,勞動成果必然價值越高。“礦工”們於是樂此不疲。
楊曉晨認為,從物以稀為貴的觀點看,正是因為挖礦是一場費時費力的過程,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發現比特幣,才能決定比特幣的價值。
然而,作為貨幣必須要有信用。
與美元、日元等現有信用貨幣不同的是,沒有哪家銀行負責比特幣的發行,也沒有政府為其提供信用背書。

比特幣廣泛應用在生活領域還距離遙遠,而且隱藏著不少投資風險。圖為日本某比特幣公司的員工演示如何操作比特幣自助櫃員機
(原標題:比特幣有價值有信用 但離“錢”還很遙遠)
(責任編輯:DF318)
最後更新:2017-08-22 17: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