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9
搜狐
緊盯銀行業“灰犀牛” 穿透式監管料出重拳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已經超過236萬億元。銀監會29日召開的2017年年中工作座談會強調,當前銀行業風險防控形勢依然複雜嚴峻,不良資產反彈壓力較大,跨市場、跨行業產品和業務隱患較大,房地產市場潛在風險和政府隱性債務風險不容忽視。
對於銀監會此番表態,業內人士認為,監管部門或針對不良資產風險處置、交叉金融業務規範、流動性風險防範等升級監管措施,包括抓緊製定資管業務、銀行理財等業務規則,穿透所有金融風險。與此同時,專家指出,政策的製定是為化解商業銀行風險,並防止個別機構的問題影響到金融係統全局。
不良資產反彈壓力大
不良資產是銀行業運行過程中最大的風險點之一。盡管銀監會會議明確銀行業運行總體平穩,風險總體可控,但是“不良資產反彈壓力較大”仍被重點提出。
根據銀監會此前披露的數據,截至今年5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6%。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期赴珠三角、長三角等地調研時發現,小微企業、“兩高一剩”等仍是不良貸款主要增長點,尤其是製造類、批發零售類以及資源類等周期行業的小微型企業風險管控壓力依然不小。
在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看來,2017年受宏觀經濟階段性回穩等利好因素影響,商業銀行資產質量下行壓力將進一步緩解,但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仍難言見頂。一方麵,商業銀行潛在的風險仍將繼續暴露。一季度,關注類貸款占比為3.77%,仍處於不低的位置。從主要上市銀行情況看,2016年末關注類貸款遷徙率為34.94%,為近年來最高值,表明關注類貸款有加速下遷為不良貸款的跡象。另一方麵,2016年末主要上市銀行逾期貸款占比為2.77%,逾期貸款和不良貸款之間的差額雖然有所減少,但仍達到5305億元,且逾期貸款的增加速度仍高於不良貸款增加的速度。這些數據表明仍有相當一部分的貸款風險尚未完全暴露,未來關注類和逾期貸款將對商業銀行造成一定的風險壓力。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盡管宏觀經濟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開始企穩回升,但當前銀行業信用風險仍比較突出。預計在未來的去產能、去杠杆過程中,仍會有一些信用風險暴露,尤其是對不良資產反彈的壓力,債券違約風險等仍需要高度重視。“比如經濟結構仍在持續調整,未來某些僵屍企業肯定會退出市場,這會導致信貸資源新的損失。”
中國東方資產業務管理一部總經理劉波認為,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和結構性的調整,不良資產還會有一些新的情況變化,拐點是否出現還有待觀察。“目前不良資產總體趨穩,不良資產率雖有所下降但餘額在上升。預計今年銀行業不良資產的餘額還會保持小幅增長,但是增速會有所下降。”
緊盯交叉金融業務風險
除了不良資產,近年來由於跨市場、跨行業的交叉性金融活動增多所帶來的潛在風險,應該是金融領域最需防範的那頭“灰犀牛”。正如會議所強調,當前跨市場、跨行業產品和業務隱患較大,類金融業務和新興金融活動的負麵影響仍在擴散。
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認為,“跨市場、跨行業產品和業務隱患”,主要指銀行業、證券基金行業之間的交叉性金融工具的廣泛使用,使金融機構之間的職權分割不明晰,出現了投前盡職不到位,資金撥送不合規、投後管理不嚴謹等違規亂象,容易造成信用風險事件,危及金融係統的穩定。同時,過多的通道與嵌套使期限錯配加劇,流動性風險被人為拔高,使銀行業暴露在更大的風險敞口下。而“類金融業務與新興金融活動的負麵影響還在擴散,非法集資等金融違法犯罪活動仍很嚴重”,則是指互聯網金融、P2P以及當前出現的一些業務新形式尚未建立有效的風控監管體係,使風險事件頻發,對金融係統的穩定構成擾動。
另外,近年來頻頻曝出重大風險案件的票據業務也再次被“點名”。對此,上海市金融學會票據專業委員會會長肖小和表示,票據業務通常辦理流程長、環節多、專業性較強、涉及人員多,風險防控難度大。一些銀行對票據業務的操作和管理缺乏一係列行之有效的管理製度,沒有建立起完善的風險防控體係。還有一些機構內控薄弱、有章不循、製度形同虛設。特別是在票據保管出入庫被挪用,票據交易中資金劃付與票據交割不同步,流轉過程中票據或資金被挪用,非法機構冒用銀行的名義以同業賬戶開展票據業務等環節。同時,存在對員工的道德風險缺乏有效的控製手段,違規辦理票據業務,為票據中介等提供便利,個人從中謀取利益。
防範“灰犀牛”風險隱患
不少專家和銀行業內人士表示,盡管銀監會“三三四”等風險排查和治理已經取得較大進展,但是對於風險苗頭仍不可掉以輕心。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經濟一局局長王誌軍27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指出,黨中央非常重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始終要求守住底線,特別是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對於“灰犀牛”事件,因為問題已經存在了,也有征兆,所以對這類問題要增加危機意識,要堅持問題導向。對存在的“灰犀牛”風險隱患,如影子銀行、房地產泡沫、國有企業高杠杆、地方債務、違法違規集資等問題,要摸清情況,區分輕重緩急和影響程度,突出重點,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決。
而銀監會方麵也明確表態“防範銀行業風險要有新舉措”,尤其是針對銀行理財業務、資管業務、同業業務等。實際上,銀監會方麵此番已經透露,將全麵梳理銀行業各類業務監管規製,盡快填補法規空白,爭取在年內出台18項新製定和新修訂監管製度。在李奇霖看來,“落實穿透原則”,一是要追溯資金來源;二是準確計提風險資本,避免風險敞口沒有得到足夠覆蓋的現象發生。
針對近期飽受詬病的同業業務,肖小和建議,應加強對同業資金最終投向管理與限額管理的有機結合,對於能夠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銀行機構應該提高其同業業務的限額比例,並降低那些假借“資管”、創新為名,實為流向過剩行業的金融機構的限額比例,直至暫停辦理同業業務。通過加強限額和投向管理,加大檢查和處罰力度,進而引導同業業務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專家認為,在防風險、去杠杆過程中,應提防個別機構的問題形成“蝴蝶效應”疊加“羊群效應”,從而影響到金融係統的全局。
在連平看來,一是保持市場整理流動性水平充足合理。二是關注中小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避免引發局部係統性風險。三是繼續拓寬不良貸款處置渠道,引導商業銀行加快化解不良貸款。另外,積極與相關部門協調,積極應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下降的問題。包括探討對商業銀行進行稅收優惠,降低稅務負擔的可能性等。
溫彬認為,應盡力避免處置風險不當而引發新的風險。對於去杠杆過程中,由於僵屍企業出清造成的不良和損失,金融機構要通過核銷、不良資產證券化等進行處置;對於由於經濟周期原因麵臨短暫經營壓力的企業,則通過債轉股等方式緩解銀行不良資產壓力,做到平穩去杠杆;對於經濟效益比較好、管理比較完善的龍頭企業,通過加大資本市場發展、提升直接融資占比等,優化融資結構、降低間接融資等。
(原標題:緊盯銀行業“灰犀牛” 穿透式監管料出重拳 不良資產風險處置、交叉金融業務規範、流動性風險防範等監管措施)
最後更新:2017-07-31 09: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