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
搜狐
定增機構轉戰二級市場 業內稱並非穩賺不賠
定增江湖的巨變仍在繼續。自一級半市場遭遇私募甚至險資等機構的大撤退之後,二級市場成為了部分“先知先覺”機構的新“戰場”。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已有部分此前熱衷參與定增的中小私募轉換投資策略,放棄原有的定增業務,借助自己在定增領域的經驗優勢,通過“保定增策略”在二級市場輾轉騰挪,博取短期超額收益。不過,業內人士表示,在當前定增頻頻“破發”和企業融資需求依然旺盛的環境下,“保定增策略”雖有一定賺錢效應,但並非穩賺不賠,同樣麵臨定增失敗流產或是股價反彈乏力的風險。
撤退機構投身二級市場
“我們現在已經不做定增了。”深圳一家私募負責人王超(化名)透露,自從再融資新規、減持新規出爐以後,公司就在慢慢轉型,原有的定增業務已基本停滯。“現在主要精力放在二級市場。”
像王超這樣放棄定增、轉戰二級市場的機構並不是個例。“現在定增套利的空間大幅縮小,隨著退出期限進一步延長,一批專門靠參與定增賺錢的中小機構已慢慢退出市場。”上海某私募基金經理介紹,不僅是自己的公司,一些之前的同行也放棄了定增業務,開始布局二級市場。
“兩年的退出期帶來太多不確定性,流動性成本也大幅增加。”該私募基金經理表示,現在不少個股定增價格與股價“倒掛”,參與定增還不如直接去二級市場買。
數據顯示,扣除停止實施及未確定發行價的公司,截至8月8日,今年共有254家上市公司發布262份定增預案,其中113份預案增發價格或底價高於二級市場股價,“倒掛”比例達43.13%,定增價格比股價高出30%以上的就有12家。
“中小定增機構對資金的流動性要求較高,對盈利水平的要求也往往比大型機構高,因此主動轉型或被洗牌出局將是普遍現象。”華南一家大型上市券商投行人士認為,部分被擠出定增一級半市場的資金流入二級市場也是預料之中的事。
王超表示,自己早就開始考慮“後路”。“因為在定增圈多年,所以還是想憑經驗在定增相關領域找機會。”王超表示,今年以來,定增“倒掛”頻現,非公開發行難度大增,不少上市公司確保定增順利完成的意願強烈,因此二級市場出現了不少機會。“從六月份開始,我們就把精力主要放在二級市場,專心尋找‘優質定增概念股’。”
保定增策略成製勝法寶
王超口中的“優質定增概念股”也是不少定增機構正在多方尋找和印證的標的。“最近幾個月主要是參加上市公司定增路演,然後看看公司二級市場的股票可不可以買點。”
廣東省一投資公司老總透露,現在參與定增路演的目的已然不同。“以前主要是為了拿到定增份額,現在則是為了確認公司想要完成定增的決心有多大。”
在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私募人士看來,上市公司保定增的決心是決定“保定增策略”成效的核心因素。一方麵,若二級市場股價大幅低於定增價格,機構參與的意願會顯著下降,上市公司為順利完成定增募資勢必要努力提振股價;另一方麵,定增完成後,參與機構往往有保持股票市值不縮水的動力,也會對股價形成提振。“公司保增發的意願越強,後期出台護盤措施的可能性越大,股價上漲的概率也就越大。”王超表示。
“根據相關規定,定增一般在上市公司收到證監會核準之日6個月內有效。為吸引定增投資者報價,上市公司一般會選擇在公司股價向上的周期裏啟動發行,拉大底價相較於現價的折價空間,從而帶來了發行期前後二級市場的投資機會。”國泰君安分析師孫金钜指出,特別是麵向不確定外部投資者以詢價方式進行的定增,即使有一些所謂的保本收益條款,若倒掛率太高也難以吸引投資者。所以當增發募資隻差臨門一腳,上市公司有強烈的護盤意願。
“已經過會或已經獲得證監會批準且發行底價折價率不太高的公司值得關注。”孫金钜指出,這部分公司修改價格的成本太高,相對具有保增發的條件,保增發的可能性比較大。
事實上,減持新規發布以後,確實有不少完成定增的個股股價取得較大漲幅。如衛星石化的定增方案於今年5月12日收到證監會的核準,8月7日非公開發行股份上市,期間公司股價累計上漲約22%;中金嶺南的定增方案於今年4月24日獲得證監會批準,7月3日非公開發行股份上市,期間股價累計漲幅高達13.9%。
穩賺不賠不現實
不過,想憑借保定增策略穩賺不賠並不現實。記者梳理發現,也有部分上市公司定增發行期間股價不漲反跌。如好萊客的定增方案6月16日獲得證監會批準,7月28日非公開發行股份上市,期間累計下跌1.33%。嘉化能源的定增方案4月7日獲得證監會批準,7月11日定增股份上市,期間累計下跌2.89%。
“保定增策略也不是萬能的,也要關注公司基本麵情況,並結合多方麵因素進行篩選投資標的。”前述上海私募經理表示,是否有大股東參與認購、定增發行前有無高管增持、公司未來業績有無提升可能等等均需考慮。
“還有一個需要重視的情況就是上市公司定增可能流產。”前述投資公司老總指出,在當前市場流行價值投資的邏輯下,若無業績支撐,上市公司股價可能反彈乏力,定增甚至有流產的可能。
今年以來,定增“流產”的情形並不鮮見。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有49起定增預案停止實施,其中僅7月以來就有15起,占比接近三分之一。
“雖然保定增策略也不能確保盈利,但我們相對於其他投資者在定增領域更有經驗,所以未來一段時間仍將以參與二級市場定增概念股為主。”王超表示,隨著定增市場的進一步洗牌,預計將有更多機構縮減甚至停止定增業務並投身二級市場。
事實上,除了一些中小私募退出,部分大型機構如險企等也開始顯示出撤退苗頭。中國人壽8月4日發布公告稱,因證監會近期發布《關於修改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的決定》,申萬宏源調整了定增發行方案。經公司慎重研究,雙方於3日簽署協議,中國人壽終止申萬宏源的股份認購。
保險業人士告訴記者,未來險資在參與上市公司定增時也會更加謹慎,一些保險公司也將從一級半定增市場投身二級市場。
(原標題:定增機構轉戰二級市場)
最後更新:2017-08-09 09: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