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
搜狐
貨基告別高速擴張時代 “存款搬家”趨勢或不可逆轉
“根據《新規》的41條,實際繳納是按照20%的比例計提風險準備金,就是按照20%的月度基金管理費收入,要遠遠小於70億這個數字,公司可以完全承受。”天弘基金有關人士表示。據悉,餘額寶今年上半年管理費為16.93億元,以新規口徑計算,半年度的風險準備金不到3.4億。
瘋狂擴張的貨幣基金被踩下“急刹車”,《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下稱“新規”)即將在10月1日起施行。
相比征求意見稿,新規中專門針對貨幣基金製定了特別規定。根據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截至2017年7月底,貨幣基金總規模達5.86萬億元,再創曆史新高,這一數據環比6月底大增7516.87億元,已實現連續6個月淨增長。
與貨幣基金勐增對應的是,活期存款的快速減少。央行最新發布的7月份人民幣信貸收支表顯示:過去半年,個人活期存款和流通中貨幣(現金)合計大幅減少3萬多億元。
貨基或需293億風險準備金
新規要求,同一管理人所管理的采用攤餘成本法進行核算的貨幣基金,月末資產淨值合計不超過風險準備金月末餘額的200倍,對於管理人風險準備金不符合要求的,不僅要求不得新設貨幣基金和理財基金,還增加了將管理人風險準備金計提比例提升至20%以上的規定。
這一規定成為了貨幣基金規模的“天花板”。根據新規,基金公司所能管理的貨幣基金規模受限於該公司風險準備金賬戶的餘額。例如,基金公司的風險準備金賬戶月末餘額為1億元,其發行的貨幣基金最大能發展到200億元。如果超過200倍,則要計提更多的風險準備金,新規第41條規定將“計提比例提高至20%以上”,而目前公募基金風險準備金的計提比例為管理費的10%。
風險準備金主要用於彌補因基金管理人或托管人違法違規、違反基金合同、操作錯誤或因技術故障等原因給基金財產或基金份額持有人造成的損失,以及證監會規定的其他用途。風險準備金不足以賠償上述損失的,基金管理人與托管人應當使用其他自有財產進行賠償。
中金的研究報告指出,《新規》一出,貨幣基金在嚴要求、限規模、降收益的背景下,將告別高速擴張時代。
擁有規模最大貨幣基金餘額寶的天弘基金,無疑成為《新規》出台後最受關注的公司。餘額寶在今年4月突破萬億元大關後,6月底再次刷新規模記錄,半年報顯示其資產淨值已增至1.43萬億元,比去年底的0.8萬億元,激增了近80%,環比2017年一季度末的1.14萬億元,增加了近3000億元。
“新規的出台將有利於基金管理人進一步完善流動性風險管控機製、強化自我風險管控能力;亦將有利於行業健康發展、有利於保護投資者權益。在貨幣基金的管理過程中,天弘基金將按照相關規定貫徹落實,一如既往地把流動性管理放在最首要的位置。”天弘基金有關負責人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今年以來,天弘基金已連續兩次下調餘額寶的投資額度限製。5月27日,餘額寶將個人交易賬戶持有額度由100萬調整為25萬;8月14日,又調整為10萬。
“對於行業的影響其實挺大的,特別是靠貨幣基金撐規模或者沒有風險準備金積累的新公司,10月以後的日子可能不好過。此外靠貨幣基金衝規模的做法也可能成為曆史。”華南一家基金公司的負責人表示。
按照新規計算,目前貨幣基金規模是5.86萬億,這就意味著全行業需要293億風險準備金。
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新規》有很多量化的標準,可操作性很強。對於餘額寶,王群航認為要特事特辦,餘額寶是規模最大的貨幣基金,同時也是戶均規模最小的。根據該基金最新中報,截至2017年6月30日,其戶均規模為3885.14元。
目前,餘額寶規模已達1.43萬億元,若按照規模的風險準備金200倍來計算,其風險準備金或需71.5億元。
“沒有那麼誇張,根據《新規》的41條,實際繳納是按照20%的比例計提風險準備金,就是按照20%的月度基金管理費收入,要遠遠小於70億這個數字,公司可以完全承受。”天弘基金有關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據悉,餘額寶今年上半年管理費為16.93億元,以新規口徑計算,半年度的風險準備金不到3.4億。
“存款搬家”趨勢難逆轉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研究員溫斌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以餘額寶為代表的寶寶類貨幣基金,對銀行的負債產生了一定替代和分流作用。但當市場利率走高或麵臨大規模贖回時,可能產生巨大的流動性風險,新規中風險準備金和對規模增長的限製,一定程度上是防範其流動性風險。
溫斌指出,部分貨幣基金背後存在的監管套利不容忽視。有一些貨幣基金的資金來源是銀行,銀行用一些負債去購買貨幣基金,貨幣基金又購買銀行的同業存單,在這種循環中實際導致了資金脫實向虛。近期監管政策的出台,本質上都是杜絕監管套利,讓錢真正流向實體經濟。此外,新規一定程度上對貨幣基金的規範將減輕部分銀行負債端和流動性風險的壓力。
西班牙對外銀行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夏樂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對貨幣基金的監管新規落地後,不一定完全能夠阻止目前“存款搬家”的趨勢。原因在於,用戶選擇餘額寶不僅是因為利率,更因為支付寶這種支付工具。目前“無現金社會”的發展步伐越來越快,貨幣基金的規模可能仍會不斷壯大,對銀行的衝擊也更多顯現。
夏樂進一步指出,貨幣基金推動了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這意味著如果想拿到流動性,需要付出更符合市場的代價。在監管新規下,貨幣基金需上繳更多準備金,且投資方向有了更多限製,體現的是成本的提高。如果用戶在支付路徑的依賴下,依然選擇餘額寶等貨幣基金,那麼貨幣基金依然掌握著與銀行的議價權,可能導致銀行的負債成本進一步提高。
隨著利率市場化發展,及貨幣基金對居民存款的替代作用,銀行的利差不斷收窄,銀行業正麵臨著巨大的轉型挑戰。對於未來銀行業的前景與轉型方向,溫斌指出,利差收窄是利率市場化的必經之路。麵對負債成本的剛性上升,一方麵,銀行需要增加非利息收入以彌補利差收窄的影響;另一方麵,需要提升自身風險管理水平。高收益對應高風險,要求銀行對高風險資產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進行合理投資布局,其中一個重要轉型方向就是中小企業貸款。
(原標題:貨基告別高速擴張時代 “存款搬家”趨勢或不可逆轉)
最後更新:2017-09-05 06: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