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5
搜狐
央行調整兩大政策引關注 專家建議把握匯改的“窗口機遇”
日前有市場傳聞:央行近日調整了外匯風險準備金政策和對境外金融機構境內存放執行正常準備金率的政策,將外匯風險準備金征收比例降為零,並取消對境外金融機構境內存放準備金的穿透式管理。就此類傳聞,《中國經營報》記者9月14日已向央行獲得求證。
之所以兩個政策出台調整,受訪權威專家對記者表示,選擇在現今時點調整是因為考慮到當前市場環境已發生較大變化,人民幣現在麵臨升值壓力,政策有必要進行調整。
“這兩項政策都是在前兩年人民幣匯率出現波動、資本流動呈現一定順周期性的背景下出台的宏觀審慎管理措施,考慮到當前市場環境已發生較大變化,上述兩項政策有必要進行調整。”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孫國峰也如此表示。
有換匯需求企業可現在出手
記者注意到,外匯風險準備金是央行在2015年8月下發的《關於加強遠期售匯宏觀審慎管理的通知》提出的,文件中要求對金融機構的遠期售匯業務收取20%的外匯風險準備金。金融自購在央行的外匯風險準備金凍結期為1年,利率暫定為0.
所謂遠期結售匯是一種可以鎖定未來匯率變動風險的匯率避險措施,是指企業與銀行約定將來某一時刻或某一期間為企業辦理結匯或售匯的幣種、金額、匯率等交易要素,到期時雙方按照協議約定辦理結匯或售匯的業務。
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表示,此前在2015年推出20%的外匯風險準備金,主要是因為外匯供不應求的失衡局麵;但現在形勢不同了,人民幣在今年一直處於升值的趨勢,外匯供需失衡逐漸修複,趨於平衡。
今年尤其是近幾月以來,人民幣出現連續升值的態勢:美元兌人民幣的即期匯率從5月底的6.90升至突破6.50,目前進入6.5時代。也就是說,在將近3個月的時間內單邊升了4000多個基點。“人民幣開始轉為強勢的升值預期,遠期售匯簽約縮減,遠期結匯量開始上行,淨結匯額在近兩年內首次取得連續多月的正值。”李奇霖介紹說。
而在境外金融機構在境內存放準備金的政策上,2014年12月,央行發布銀發〔2014〕387號文,規定將境外金融機構在境內金融機構存放納入存款準備金交付範圍,存款準備金率暫定為零。一年後,央行再發文,要求自2016年1月25日起,對境外金融機構在境內金融機構存放執行正常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如今,央行再次取消對境外金融機構境內存放準備金的穿透式管理。
“選擇在現今時點調整是因為考慮到當前市場環境已發生較大變化,人民幣現在麵臨升值壓力,政策有必要進行調整。”對於這兩項政策的調整,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對記者分析稱,今年中國GDP增長有望達到6.8%,遠超政府年初製定的目標;再加上美元仍處於弱勢。
據他介紹,原本,實行外匯風險準備金征收和境外金融機構境內存放準備金的穿透式管理,是在人民幣貶值壓力下出台的“危機管理”式措施。由於固定匯率製的實質存在,導致人民幣在美元不斷升值的情況下麵臨較大貶值壓力,2015年下半年開始,人民幣成為全球匯率做空的主要對象,再加上中國經濟也存在下行壓力,令市場對增長缺乏信心,導致資金外流。在這樣的背景下出台的調控措施更像是“危機管理”的過渡性政策。
官方也認為政策有調整的必要。孫國峰指出,當前,無論是學界還是業界都普遍認為人民幣匯率已比較充分地反映了經濟基本麵,匯率總體處於合理均衡的水平。在人民幣匯率水平趨於均衡的同時,市場預期趨於理性,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供求都更加平衡。
由此他表示,在市場環境已轉向中性的情況下,有必要調整前期為抑製外匯市場順周期波動而出台的逆周期宏觀審慎管理措施,也相應回歸中性,以強化外匯市場價格發現功能,提高市場流動性,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促進經濟持續、協調、平穩發展。
受訪專家認為,政策調整利好企業。“將外匯風險準備金率調整為0,本身就釋放出央行穩定人民幣匯率的信號,而其實際作用是有利於降低企業的遠期購匯成本。”李奇霖說。
外匯風險準備金率降至零的消息傳出,人民幣出現大跌。隨後的9月14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5465,下調83基點,這是連續三個交易日下調,累計調貶468基點。
這是否意味著換匯窗口期已打開,有美元需求的企業可在當前換匯? 李奇霖向記者表示,“事實上,最佳的換匯窗口已經過去,現在人民幣開始貶值一方麵是因為受央行調整外匯風險準備金釋放出的信號影響,另一方麵是美元在特朗普稅改政策取得較大進展後反彈所致。在過去升值預期有所逆轉及美元短期反彈的作用下,外匯市場容易出現集中做空的羊群行為,短期內貶勢還會持續,有換匯需求的可以現在出手。”
但他同時指出,從中長期來看,基本麵與貨幣政策等因素決定了未來人民幣仍會處於比較強的水平,但雙向波動的特征更為明顯,大幅貶值或大幅升值的可能性都不高。
下半年呈改革良機
多數受訪專家認為,鑒於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下半年可能為我國完成“8·11匯改”的目標提供了有利的機會窗口 .
沈建光認為,在人民幣現在麵臨升值壓力的背景下,中國未來有可能逐步放鬆資本管製,同時有望回歸到自由浮動的匯率機製。因此,中國現階段應該把握“窗口機遇”,加速推進資本賬戶的開放。
因為在他看來,中國匯率政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在市場預期從大幅貶值轉為大幅升值的情況下,應該將人民幣轉為由市場決定的自由浮動機製,實現原本的目的。
不過,在開放過程上,沈建光對記者指出,國家不會一步到位大幅放開資本管製,短期內會逐步推進。例如,通過窗口指導放寬對居民換匯、企業購匯的限製。甚至不需要出台具體政策,隻需在換匯時拿捏尺度即可。
值得注意,他還預計,個人換匯或將放開,央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初衷下,用合法收入在海外旅遊、讀書、進行海外資產配置是正常需求和大勢所趨。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陸磊也公開表示,對於接下來匯改的方向,打開的窗戶不會再關上。
經過“8·11匯改”,未來匯率將會怎樣?陸磊13日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的“人民幣與外匯市場論壇”上表示,人民幣匯率會更具彈性,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的方向是不會改變的,將堅持優化“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製。
據悉,所謂“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是指做市商在進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時,需要考慮“收盤匯率”和“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兩個組成部分。
下半年或是改革的有利時機。沈建光向記者指出,盡管現在市場對於人民幣的前景較為樂觀,但中國經濟在“新周期”下會同時存在升值與貶值的雙邊壓力,明年將有可能是去杠杆的“元年”,並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下行壓力。因此他建議,抓住下半年人民幣穩定以及外部壓力小的窗口期,加快推進匯改及資本賬戶開放,在人民幣國際化軌道上加速前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餘永定近期撰文也建議,鑒於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2017年下半年又為中國繼續“8·11匯改”未完成的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機會窗口。
(原標題:央行調整兩大政策引關注 專家建議把握匯改的“窗口機遇”)
最後更新:2017-09-16 22: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