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搜狐
德國選舉程序複雜難懂?四點要領助您解開迷津!
德國的選舉過程如此複雜,以至於一些德國人自己都不是很明白:他們到底在選誰?
事實是,每隔四年,德國選民就會選出聯邦議院的成員,也就是德國政府在柏林的立法部門,之後則再由議會最大黨領袖出任聯邦總理,並負責從議員中挑選閣員,組建起政府內閣。今年的德國議會選舉將於9月24日舉行,而基於慣例,如果當前執政的基民盟-基社盟能夠獲得最多選票,那麼不出意外,現任總理默克爾就將繼續連任。
以下是有關德國大選的四個重要問題:
德國人到底投了什麼票?
德國選民將一次投出兩張兩票:一票投給他們選區的候選人,另一票投給政黨。這個過程被稱為個性化的“比例代表製”。簡單地說,德國人將投票決定,德國聯邦議院598個基本席位將如何劃分給德國各政黨的成員。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當代德國研究學院的主席簡斯(Jackson Janes)表示:“德國人都是按照‘比例代表製’進行投票的。這兩張選票將投向各選區中代表選民的最喜歡候選人,以及聯邦議院中代表選民的最受歡迎團隊。”
第一張選票是對該選區國會議員的直接投票,類似於美國選民在選區內對國會代表的投票。德國有299個選區,所以直接投票占聯邦議院席位的一半左右。
第二張選票是為政黨投票。德國16個州的政黨將候選人名單列在一起。第二張選票的結果決定了哪些候選人在議會剩餘299個席位的名單上。
而德國大選另有“門檻”限製,各政黨至少需要獲得5%的政黨票,才能獲得議席進入議會。
德國聯邦議院的席位如何計算?
當德國選民“分裂式投票”時,這一投票體係就開始變得更加複雜起來。“分裂式”投票意為,他們在第一張選票中為某個政黨的候選人投票,在第二張選票中卻為另一個不同的政黨投票。這可能令議會席位的配置出現不平衡狀況。在此狀況下,第一張的選區選票將被優先計算。
因此,德國人創造了“懸置席位”和“平衡座位”。這些都是聯邦議院的額外席位,確保每一個經選區直接選舉的候選人能獲得一個席位,而政黨仍按其所獲得的選票比例來進行投票。這使得最終選出的議席數可能超過既定的598席。
在德國2013年議會選舉之後,德國聯邦議院有631個席位,其中包括33個懸置和平衡席位。
如果德國民眾不投票選出總理,那要靠誰票來選總理?
新當選的德國聯邦議院為德國總理投票。一位總理需要獲得絕對多數選票,即議會中半數以上的選票才能當選。
這就是聯盟發揮作用的地方。因為在德國聯邦議院有幾個政黨,德國總理從他或她的政黨那裏獲得絕對多數選票是不尋常的。為了獲得超過半數的選票,一個更大的政黨可能會和較小的政黨組成聯合政府。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跨大西洋高級研究員威爾普(Sudha David-Wilp)稱:“在這種情況下,獲得最多票數的政黨無法與規模較小的政黨合作,有時兩大黨之間會建立聯盟。”
在2013年的選舉中,默克爾所在的基民盟和其姊妹黨基社盟聯手社民黨組成了一個大聯盟。一旦組建了聯合政府,聯邦議院的成員就會投票選舉總理。
為什麼德國的選舉係統如此複雜?
許多德國人認為,二戰前的魏瑪共和國的失敗是該國四分五裂議會製度的失敗。當時該國的政治失敗直接導致了野心家希特勒的上位,並給歐洲和全球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德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的布拉姆爾(Josef Braml)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聯邦共和國將權力從總統移交給聯邦議院,並鼓勵政治多數選票通過立法的規定。德國現行的體製強調了行政和立法機構之間的強大黨紀。
布拉姆爾表示:“重要的職能是由政黨來完成的。他們感覺到了選民的支持,並將其轉變為政策建議。”
布拉姆爾還指出,政黨的5%選票門檻也會讓極端主義團體更難掌權。他表示:“我認為,總的來說,這個體係在過去70年裏一直保持穩定狀態。”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9-18 17: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