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24 返回首頁    go 搜狐


之江實驗室來了,阿裏巴巴進“無人區”搞科研

9月6日,阿裏巴巴宣布參與浙江省之江實驗室的建設。這個實驗室不一般,看新聞說,它被浙江省視為科技創新補短板的“關鍵舉措”。

具體做的事情,看看下麵這段話:

“按照規劃,之江實驗室將在未來網絡計算和係統、泛化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無障感知互聯、智能製造技術等五大方向,開展重大前沿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突破。”

一句話概括,奔著搞國家重大基礎科研去的。

基礎科研的標配是啥?燒錢,耗時,名副其實的“無人區”。一般情況企業都會選擇繞道走。因為從經濟學角度來說,企業沒有搞基礎科研的動力。基礎科研是一種典型的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物品,直白點說,搞成了,讓天下所有人都受益,而且免費的。搞不成?那隻有自己背鍋了。

因此有的人不信,認為企業鑽研基礎科研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然而事實是,在互聯網信息爆炸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國科技企業高速發展到今天,已經沒有退路了。

就像任正非說的,“信息爆炸像數字洪水一樣,想生存下來就得造方舟”。

所以不是賺錢賠錢的問題,是生或者死的問題。也就是說,當技術即將達到極限,前麵已經沒路了。隻有闖入無人區,實現理論創新和技術突破,才能活下來。

無人區意味著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隻有重大創新才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

隨著中國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觸及基礎科學研究設置的邊界,甚至走進“無人區”。

今年3月,阿裏巴巴公布NASA計劃,要麵向未來20年,為20億人的新經濟體儲備核心科技,要從造手榴彈的“兵工廠”轉向“造導彈”。華為在全球設立16個研究所,轉向基礎研究。

另一方麵,當今中國企業已經不是停留在過去照搬學習海外的階段了,而是坐到圓桌上同“山姆大叔”一起製訂行業標準。

在剛結束的2017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議(IJCAI)上,中國不僅是參會人數最多的國家,提交的學術成果在所有國家中占比最高,比美國與歐洲相加的總和還要多。這一方麵得益於中國政府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的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另一方麵來自於中國領先企業對於前沿技術的推動和重視。

而在《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雜誌剛剛揭曉的2017年全球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評選中,阿裏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王剛、阿裏雲首席安全科學家吳翰清入選。自該獎項創立18年以來,這是第一次出現一家中國公司同時有2人入選榜單。

坐冷板凳的日子一去不複返,創立引導理論的責任的時代已經到來。

馬雲曾說,要為20年後世界貿易和製造業的變革加入自己的一種色彩。要“代表國家隊,在科研上為國爭光”。之江實驗室,也許就是踐行他的目標走出的一小步。

總監製:羅海岩、吳亮

監製:程瑛

責任編輯:王婷、楊萌

向原創作者致敬

任何事宜請後台留言

喜歡的朋友請多多分享

最後更新:2017-09-06 21:20:12

  上一篇:go 阿裏巴巴諸神之戰全球創客大賽陝西賽區複賽圓滿結束,共計20個項目晉級決賽!
  下一篇:go 跟馬雲幹的好處最起碼是吃的好!網友驚唿,阿裏巴巴的食堂才叫吃飯呐!